管理学百科|12Reads

绩效薪酬

相关产品:

绩效薪酬的定义

一般来说,绩效是指单位体在一个既定的时间内对组织的贡献,这个单位体可以是个人或者是团体;薪酬是指员工在组织中投入劳动的报酬,也即组织必须付出的人力资本。

它是“雇员作为雇佣关系的一部分所得到的财务方面的回报和自我尊重的需要”,尤其在一个越来越复杂和物质化的社会里,薪酬作为地位的标志越来越突出;所谓绩效薪酬是指将员工的财务回报与其成功的工作绩效联系,以工作绩效作为员工报酬的基础。员工工作绩效的含义与范畴包括了两种: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于是也就产生了个人绩效薪酬与集体绩效薪酬两种模式。

有关将工作绩效与财务回报直接挂钩,即以绩效定薪酬这一点,可以从期望理论中获得解释。期望理论可以表达为如下公式:工作动力= 效价×期望值 ,它认为一种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某种行为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该结果对行为者的吸引。当员工认为努力工作能获得好的绩效评价结果,而好的绩效评价结果又能带来满足需要的回报时,他就会倾向于多付出努力。

于是,企业需要这样一种绩效薪酬模式,其评价绩效的内容指标与薪酬点累积要素高度一致,即以绩效定薪酬。

什么是绩效薪酬呢

绩效薪酬常用来将业绩和薪酬联系起来,目的在于激励员工更好地工作。绩效薪酬从广义上理解是个人、团队或公司的业绩与薪酬的明确联系,薪酬依据个人、团队和企业业绩的变化而具有灵活的弹性;其狭义的理解是员工个人的行为和业绩与薪酬的联系,薪酬根据员工的行为表现和业绩进行相应的变化,由于员工自身的业绩和行为在较大程度能受到自己控制,因此,员工可以控制他们自己薪酬总量水平的高低,从而达到薪酬对员工业绩调控的目的。

绩效薪酬的模式

员工绩效有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之分,相应的绩效薪酬也有个人绩效薪酬与集体绩效薪酬两种模式。

个人绩效薪酬即根据个体绩效水平给予劳动回报,它强调奖励个人的工作绩效,给予差别化的薪酬。其典型形式主要有计划奖励、业绩提薪和奖金计划等。在实际中,这种基于个人绩效基础的薪酬制度能有效地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因此,被国内外许多企业采用。

集体绩效薪酬作为支持团队合作方式的激励模式,严格地讲,它是指不以员工个人绩效为基础而实施旨在影响员工报酬的绩效薪酬方式,在实施中,企业一般根据团队层次或者整个企业层次来实施集体绩效薪酬模式。

对绩效薪酬的现状评估

绩效薪酬是经营策略的职能之一,它涉及到经营管理的核心及员工激励理论的各个方面,受文化、历史、政治及经济因素的直接影响。薪酬系统的历史发展趋势对绩效薪酬的可行性评估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通常,它们不但可以为了解员工最注重哪些类型的薪酬奠定基础,还可以告诫企业应该回避哪些问题。

当然,绩效薪酬在中国并非新观念。过去的数年中曾出现过多种绩效薪酬制度。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农业”三包”责任制就是一种简单的奖金奖励制度。此外,计件工资制在中国国有企业中也得到广泛的实施。然而尽管如此,大多数中国员工仍未完全了解或接受绩效薪酬这一观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绩效奖金不必是浮动的,所以,人们难于树立高绩效意识。

显然,外企在寻求采用绩效薪酬制度时需要克服许多障碍。尽管如此,我们仍认为绩效薪酬制度完全可以在中国取得成功。

关键问题: 历史及文化影响、 对计划设计工作的影响

聘用关系: 终身聘用制; 家长式管理;注重安全保障。 员工或许会抵制绩效薪酬制的聘用关系。

对薪酬的看法: 因许多”奖金”与绩效无关,薪酬支付工作异常繁琐(例如:出勤奖)。 员工或许会认为自己应该得到奖金,却没有理解真正意义的浮动薪酬所蕴含的风险。

对绩效的看法: 即便有业绩目标,它们通常也只注重计件工资率之类的基本的、短期的评估标准。 员工和经理或许会抵制长期的、更具策略性的业绩目标。

平均制: 重点强调内部均衡。公司上下工资水平差距较小。 即便业绩水平存在差异,员工或许仍会期望获得同等待遇。

风险: 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和减少不确定因素。 员工或许会抵制”风险薪酬”。

目前,大部分公司仍处于制定或调整其在中国绩效薪酬方案的过程中,并且许多公司正经历着实施方面的问题。

一些常见的问题

一、量化评估标准

中方经理和员工不习惯于质化标准。与量化标准相比,质化标准过于模棱两可,并且在进行业绩评估时主要取决于经理个人的判断。员工无法明确理解质化标准的含义,导致其无法实现具体的业绩目标。

二、风险与机遇

某些不合理的浮动薪酬制度,导致许多公司的人员流失率较高。某些公司制定了高风险性奖励计划,由于这种计划包含的风险性过高,往往”吓”跑了许多员工。而在某些公司中,由于获取奖金的机会十分有限,这些公司的员工便会转投其竞争对手或寻觅更加有利可图的职位。

三、目标设定

制定明确的目标对许多经理来说无疑是一种真正的挑战。他们不但要努力使部门或个人目标与公司总体经营目标相挂钩,而且还面临着制定质化标准方面的挑战。无法制定合理的目标必将影响到绩效薪酬计划的效率。

四、关系

目前仍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即,与经理的关系是左右业绩评估结果的首要因素。员工们表示,如果需要由经理来判定薪酬评估结果,绩效薪酬系统就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五、业绩管理

总体说来,优秀经理匮乏。为此,许多外企正在寻求必要的外部培训。另外,实际业绩管理程序中还存在许多其它问题,例如,中方经理由于经验与技能水平而使该程序过于复杂化。由于经理们无法始终如一地根据有效的目标来进行业绩管理,这必将最终影响到薪酬计划的效率。

绩效薪酬设计的原则与目标

绩效薪酬设计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激励个人提高绩效促进组织的绩效。即是通过绩效薪酬传达企业绩效预期的信息,刺激企业中所有的员工来达到它的目的;使企业更关注结果或独具特色的文化与价值观;能促进高绩效员工获得高期望薪酬;保证薪酬因员工绩效而不同。

在设计绩效薪酬时,牢记企业的目标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绩效薪酬设计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员工的绩效因努力与薪酬间的明确关系而提高;因此,其设计的关键目标就是提高绩效或企业生产力,以及将个人绩效薪酬作为企业进行变革的手段,鼓励价值观的改变。

建立绩效薪酬设计的基础

在设计任何绩效薪酬时都必须做出的关键决策是——绩效认可,即薪酬在多大程度上建立在绩效基础上,绩效薪酬的关注对象,决定绩效薪酬的多少与怎样等。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应建立绩效管理体系,以使绩效与薪酬有效连接,而且必须达到以下要求:员工的工作绩效是可以度量的;员工之间的绩效差别是可以区分的;可以体会到绩效差别和薪酬差别之间的关系;业绩薪酬增长的前景将激励提高绩效行为的改变;个人和组织绩效之间存在可以建立的联系。

绩效薪酬设计

绩效薪酬设计包括绩效薪酬的支付形式、关注对象、配置比例、绩效等级和分配方式,以及绩效薪酬增长方式等。

1、绩效薪酬的支付形式。

表现为企业以怎样的薪酬支付来建立与绩效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很多种,而且不同的企业差别很大。可能包括常见的业绩工资、业绩奖金和业绩福利,也包括股票或利益共享计划等形式。就实施绩效薪酬的不同层次员工来讲,也存在很大差别,企业可以支付许多不同类型的绩效薪酬,如员工可以因销售的增长、产量的提高、对下属的培养、成本的降低等而得到绩效薪酬;但一般来讲,企业高层可能更倾向于中长期绩效薪酬激励,而低层员工更倾向于短期的绩效薪酬激励;而且,依据不同的支付形式企业提供的绩效薪酬频率各不相同,可能是每月进行一次支付,也可能是季度或一年进行一次支付。

2、绩效薪酬关注的对象。

绩效薪酬是关注个人还是关注团队,或在关注团队绩效的基础上注重个人业绩。绩效薪酬关注对象的确定受到企业文化价值观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等因素的影响,如绩效从个人层面上得到衡量,那么每个人得到的绩效薪酬是建立在他的绩效基础上的,个人绩效在企业中得到最大化体现,有利于强化个人的行为与结果,但可能不太能满足团队协作和最大化团队绩效的要求。绩效薪酬也可以通过向一个团队或单位的每个员工提供一种群体绩效薪酬,即基于团队、业务单位或整个组织的绩效。还可以先衡量团队或单位的绩效来确定绩效薪酬总额,然后依据员工个人绩效对绩效薪酬总额进行划分,员工获得的绩效薪酬是基于自身的绩效。

3、绩效薪酬配置比例。

即绩效薪酬在不同部门或不同层次岗位中的配置标准,由于绩效薪酬种类很多,这里,我们以其中一种——业绩工资进行说明,业绩工资的配置标准与各个岗位的工资等级和对应的外部薪酬水平相关;其与个人或团队的业绩联动,使得员工或团队可以通过对业绩的贡献来调节总体工资水平。具体配置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切分法,先依据岗位评价和外部薪酬水平确定不同岗位的总体薪酬水平,再对各个岗位的总体薪酬水平进行切分,如某岗位总体薪酬水平(100%)=基本固定工资(50%)+业绩工资(50%);第二种是配比法,先依据岗位评价和外部薪酬水平确定各个岗位的基本固定工资水平,这时应考虑薪酬水平市场定位,这种情况下,一般基本工资水平应定位于市场薪酬水平的相对低位,再在各个岗位基本工资的基础上上浮一定比例,使各个岗位薪酬的总体水平处于市场薪酬水平的中高水平,如某岗位的薪酬总体水平=基本固定工资+业绩工资(业绩工资为基本工资的40%)。这样在员工没有达到或低于预期业绩标准时,其总薪酬水平低于市场水平;而达到或高于业绩标准时,其总薪酬水平就会持平或高于市场薪酬水平,从而达到员工依业绩控制自己薪酬而激励绩效的目的。

4、绩效等级

是依据绩效评估后对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划分的等级层次,它一方面与具体的绩效指标和标准有关,也与企业考核的评价主体和方式有关;在做到公正、客观对员工绩效进行评价基础上,绩效等级的多少和等级之间的差距将会对员工绩效薪酬分配产生很大影响。在设计绩效等级时还要考虑绩效薪酬对员工的激励程度,等级过多造成差距过小将会影响对员工的激励力度;等级过少造成差距过大将会影响员工对绩效薪酬的预期,以至使员工丧失向上的动力。

5、绩效分布。

在确定了企业绩效等级以后,还应明确不同等级内员工绩效考核结果的分布情况,即每一等级内应有多少名员工或有百分之几的员工;通常来讲企业决定员工绩效分布时基本符合正太分布现象,即优秀的10~20%,中间的60~70%,而差的10%左右。严格的绩效分布一方面有利于对员工的绩效进行区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消除绩效评价各方模糊业绩,使得被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趋中。

6、绩效薪酬分配方式

是指绩效薪酬如何在个人或团队中进行分配,常见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绩效薪酬直接与个人业绩工资标准对应进行分配;一种是绩效薪酬先在团队间进行分配,然后再依据个人绩效进行分配,这中间又包含两种形式——完全分配和不完全分配,完全分配是将企业计提的绩效薪酬总额在团队与员工中进行彻底划分,一分不剩;而不完全分配是在控制绩效薪酬总量的情况下,在团队与员工之间依考核等级进行层次分配,绩效薪酬总量存在一定剩余。

7、绩效薪酬增长。

员工薪酬增长不同企业执行的标准各不一样,主要表现为职务晋升调薪、岗位调动调薪、资力提高(工龄或任职资格等)调薪以及绩效调薪等。就绩效薪酬增长来讲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为增加工资标准,一为一次性业绩奖励;在具体处理时,各个企业采用的策略也有区别。增加工资标准将长久地提高员工工资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变成了员工对薪酬的一种权利,而且考虑到薪酬刚性的特点——易上难下,不利于企业薪酬的灵活决策;一次性业绩奖励是对达到企业业绩标准或以上的员工一次性进行奖励支付,在数量上可以与企业当期收益挂钩,即可以使员工感受到激励的效果,也可利于企业薪酬的灵活决策。

总之,绩效薪酬设计必须明确需要达到的目标,有效利用薪酬策略和绩效与薪酬的密切关联,使得企业不必为所有的工作支付高薪,而为那些具备关键技能创造高绩效的员工支付高薪,而对那些具备一般技能、绩效一般或较低的员工支付平均或低于市场水平的薪酬。从而使企业能够吸引所需的拥有关键技能的人才和留住高绩效员工以满足战略需要,又能够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控制。

绩效薪酬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分析

(1) 个人层面,绩效薪酬将奖励与员工绩效紧密连接起来,使得企业的薪酬支付更具客观性和公平性。

(2) 组织层面,将绩效与薪酬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生产率,并使得薪酬更具市场竞争性;同时,由于它将人工成本区分为可变和固定两部分,所以有利于减轻组织的成本压力。

缺点分析

(1) 在绩效标准不公平的情况下,很难做到科学并准确。绩效薪酬体系的设计与管理要求有一个严密、精确地绩效评价系统。但是在实际运作中,绩效评价很难做到科学并准确,往往流于形式。

(2) 过分强调个人绩效回报,对企业的团队合作精神产生不利影响。在组织实现一定的绩效目标时,其绩效奖金总额通常是一个固定的数值,员工所能分享的份额不仅取决于个人绩效,而且取决于其绩效在组织中的相对水平。因此,绩效薪酬制度这种对自我为中心的个人努力进行奖励的做法,往往会造成在需要员工进行团队合作的时候却出现了员工之间的过度竞争,从而影响了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

(3) 刺激高绩效员工与实际收入相背离的现象,难以确定提高绩效所需要的薪酬水平。努力与绩效相联系的标准往往无法实现。绩效薪酬制度是以努力与绩效相联系、绩效与薪酬相联系为假设前提的,但在现实情况下,这一假设前提往往无法成立,主要原因是员工很难控制自己的绩效水平。

(4) 破坏心理契约,诱发多种矛盾。绩效奖励计划实际上是一种工作加速器,有时员工收入的增加会导致企业出台更为苛刻的产出标准,这样既会破坏组织和与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增加管理层和员工之间产生摩擦的机会,也会造成优秀员工和普通员工之间的摩擦。

绩效薪酬设计步骤

处于我国现阶段的一般性企业里,薪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激励员工的最有力方式,而不合理的薪酬则严重的影响了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目前,许多企业的薪酬依据还是基于职务的高低、工作年限的长短。调查显示,员工对薪酬的满意率还不到30%。

基于岗位价值和业绩导向的薪酬结构即岗位绩效薪酬形式是目前薪酬设计的主流。通过下面七个步骤进行岗位薪酬的设计,相信对于企业自己建立合适的薪酬体系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第一步:梳理工作岗位。从企业整体发展需要出发,基于工作流程的顺畅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梳理目前的工作岗位。分析不同岗位之间划分的合理性:工作职责是否清晰,各个岗位间的工作联系是否清晰、合理。工作分析的结果是形成岗位清单和各个岗位的工作说明书。

第二步:进行岗位价值评估。选择某种岗位价值评估工具,并组织企业内部专家和外部专家逐个对岗位进行评价,这个过程如果企业自身认为力量不够时可以考虑请外部专家进行培训和指导。岗位价值评价方法和工具有很多,分为量化的和非量化的两类。对于评价岗位较多时,建议优先考虑计分法。计分法的优点是结果量化直观,便于不同岗位间的价值比较。对于一般制造型企业的评价工具可以考虑北大纵横的28因素法。

第三步:岗位分类与分级列等。首先,对岗位进行横向的职系分类;然后,根据评价结果按照一定的分数段进行纵向的岗位分级;最后考虑不同岗位级别的重叠幅度。分级时应当考虑两个平衡:不同职系间岗位的平衡和同类职系岗位的平衡。不同职系和级别的岗位薪酬水平不同。

第四步:设定薪酬水平。根据上一步的岗位分等列级的结果,对不同级别的岗位设定薪酬水平。薪酬水平的设定要考虑企业薪酬策略和外部薪酬水平,以保证公司薪酬的外部竞争性和公平性,以保障公司薪酬的吸引力和控制公司重点岗位员工的流失。

第五步:确定薪酬结构。以设定的岗位薪酬水平为该岗位的薪酬总额,根据不同职系岗位性质确定薪酬结构构成,包括确定固定部分与绩效浮动部分比例以及工龄工资各种补贴等其他工资构成部分。一般来讲,级别越高的浮动部分比例越大,岗位对工作结果影响越大的岗位浮动比例越大。

第六步:进行薪酬测算。基于各个岗位确定的薪酬水平和各岗位上员工的人数,对薪酬总额进行测算;针对岗位某些员工的薪酬总额和增减水平进行测算,做到既照顾公平又不能出现较大幅度的偏差。

第七步:对薪酬定级与调整等作出规定。从制度上规定员工工资开始入级和今后岗位调整规则。薪酬调整包括企业总体自然调整、岗位变动调整和绩效调整。在岗位绩效薪酬中应该对个人薪酬调整和绩效考评的关系做出规定。此外,还有对薪酬发放的时间、发放形式做出适合企业情况的规定,如是否采取密薪制等。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