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2012年1月17日凌晨美国雅虎公司对外宣布,创始人杨致远辞去雅虎董事会董事以及所有其它公司职位。此外杨致远还将辞去雅虎日本董事会董事、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董事职位,立即生效。杨致远辞职后,将仍旧保留董事会的席位,并恢复过去“雅虎酋长”(chief Yahoo!)的头衔。
辞职原因分析
其一,最大的错误就是拒绝微软的巨额收购。2008年以杨致远为首的管理层以“低估雅虎价值”为由决绝地抵制了微软44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这让那些对雅虎独立发展前途失望的股东们尤其愤怒,加上谷歌宣布放弃与雅虎的广告合作,使得谷歌每年给雅虎带来8亿美元营收的计划化为泡影。
其二,缺乏管理经验。杨致远虽然对互联网行业了如指掌,但缺乏管理技巧和商业感觉。此前的2007年至2008年间,杨致远重新出山担任CEO,但并没有带领雅虎走出泥潭,再度令投资者失望。无论是从雅虎股价还是业绩来看,杨致远已很难让股东相信他能够为出售雅虎赢取一个更高的价格或者制定一个恢复网络广告销售增长的计划了,他的下课也就成为必然。
其三,创始人情结。杨致远过分地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坚持雅虎的独立性,排斥出售。
杨致远辞职的影响
雅虎公司股价上涨
据《华尔街日报》消息,雅虎公司宣布,公司联合创始人杨致远已经辞去其在董事会的职务以及在公司担任的其他职务。消息公布数小时后,雅虎股价在盘后交易时段上涨4.3%,至16.09美元。
雅虎的变化
1.“现金充裕剥离”交易将完成。该笔交易对于雅虎所持阿里巴巴、雅虎日本股份的估值为170亿至180亿美元。此笔避税方案意味着雅虎股东将看到80亿美元的现金、45亿美元的“其他资产”回流。
2.新董事会。目前整个雅虎董事会将会面临清洗。
3.特别股息。随着至少80亿美元的现金回流,再加上雅虎资产负债表已拥有的30亿美元现金,股东们渴望获得一个“大号”特别股息。
4.股票回购。依据股息规模,雅虎股东们也可能争取部分股票回购来支撑未来股价。
5.借债。很多人认为,雅虎可能外借更多债务来进行股票回购和派息。据证券网杨致远的雅虎大事记
各方观点
美国主流媒体观点
福布斯 | 雅虎董事这些年的顺从导致雅虎董事会一直决策过慢,骄傲自满。随着杨致远的离开,雅虎将在多方面进行改变。这些改变将对未来数周的雅虎股价做出“建设性”贡献。 |
华尔街日报 | 杨致远的辞职将为雅虎的整体出售铺平道路。不过他们可能会感到失望。雅虎正在研究出售亚洲资产,包括阿里巴巴集团和雅虎日本的股份。尽管杨致远的辞职使得雅虎在整体出售中减少了一个障碍,但任命新CEO表明雅虎仍希望作为一家独立公司来发展。 |
纽约时报 | 杨致远自雅虎成立以来,一直担任着董事会成员的角色,他在和潜在的投资者讨论时,一直奉行高压手段。他和董事会意见不和,这也让谈判越发地紧张。杨致远和雅虎董事会一直以来面临着投资者的强大压力。不过,雅虎的问题不会因杨致远的离开就得到解决。 |
路透 | 杨致远正在承受投资者的怒火。董事会的这个决定某种程度上还是因为杨致远在公司事务上的摇摆不定。雅虎资产在短期内出售的幻想破灭,分析师警告称,现在雅虎董事会的组成就和当初拒绝微软440亿美元收购时的组成一样。甚至有分析师称,杨致远是雅虎“发生任何变革”的阻碍。 |
Marketwatch | 如今巴茨已经被解雇,而前任PayPal总裁斯考特·汤普森——同样是一位广受自己员工爱戴的高科技行业高管——已经出任了雅虎的新任CEO一职,董事会可能也意识到杨致远的留任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了。 |
AllThingsD | 创始人突然离开董事会,这不是个寻常的举动,不过,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留在董事会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别是在承受了那么多不该他承受敌意之后。杨致远受够了雅虎的一切,他也最终明白了,雅虎闹剧戏里戏外的人们,也早就受够了他。他最终离开了——不过也许,这位曾经的互联网先锋也没有其他的选择。 |
分析师观点
标准普尔分析师斯科特•凯斯勒(Scott Kessler) | 杨致远帮助在1995年创立雅虎,我们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的人,建立了一家业务和影响力覆盖全球的互联网标志性企业。但是,我们认为,最近作为首席执行官的杨致远不能如其他人希望/预期那样把握运营和并购的机会。我们认为他的下台对于实现更大的股东价值的努力具有建设性。 |
海纳国际集团分析师赫曼·梁 | 这很可能加大交易发生的可能性。此举可以使潜在交易更为灵活,部分投资者将杨致远视为雅虎董事会的负面因素。 |
麦格理证券分析师本·沙赫特 | 所有人都认为这表明雅虎更有可能与亚洲合作伙伴达成交易。股东认为杨致远更关注重建雅虎,而不是最大化近期的股东价值。作为联合创始人,他对雅虎有着他人所没有的情感。 |
Evercore分析师肯·塞纳(Ken Sena) | 认为这个辞职消息是积极的,因为尽管他是公司创始人,但是他的离开减少了在董事会级别探讨潜在的完全或部分出售公司所面对的障碍的数量。我们怀疑这个消息能否在短期内促成交易,但是,我们认为他的离开只是在董事会一直未能达成交易的基础上再添麻烦,而不是对潜在的交易‘亮绿灯’。 |
美国投资公司分析师布莱特·哈里斯 | 这显然是利好,杨致远一直都被认为是潜在交易甚至重组的绊脚石。希望这可以给雅虎董事会注入新鲜血液。这将提供一种更为客观的战略选择,而不再感情用事。 |
杨致远辞职的启示
在市场瞬息万变、技术创新一日千里的今天,不仅雅虎,惠普、柯达、诺基亚等一批“昔日老大哥”也境遇凄凉。这表明:激烈的竞争犹如大浪淘沙,高技术企业需要时刻保持“战斗模式”,否则很容易被更善于创新的后起之秀淘汰。
互联网的发展需要想象力。然而,面对残酷的现实竞争,如何创新“战斗模式”以不让理想走开,值得深思。
杨致远与雅虎大事记
杨致远(Jerry Yang),华裔美国人,互联网公司雅虎的创始人,前任首席执行官。根据2005年《福布斯》杂志的统计,他的个人资产为26亿美元,居世界第228位。目前持有雅虎3.63%股权。
杨致远1968年11月6日出生于台北,2岁丧父。10岁时举家移居美国加州圣何塞市。杨致远刚到美国的时候几乎不懂英语,但学习成绩飞速进步,并在3年之后跳级。
杨致远在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先后获得理学学士和理学硕士学位。攻读博士期间,杨致远和大卫·费罗(David Filo)于1994年4月,共同创立互联网导航指南,简称“雅虎”。红杉资本决定投资后,杨致远1995年放弃即将完成的博士学位,成立Yahoo!公司和Yahoo品牌。
1996年3月7日,雅虎股票正式上市,4月12日正式交易,一天之内雅虎市值达到8.5亿美元,是红杉投资时的200倍。
1997年,雅虎收入6700万美元,亏损2300万美元。从账面上看,这完全是一个失败的公司,但市值首次超过浏览器大王网景,升至28亿美元。
1998年《福布斯》杂志推出高科技百名富翁,杨致远以10亿美元的财富跃居第16位,成为高科技中的华人首富。
2007年6月,杨致远出任雅虎CEO。
2008年11月18日雅虎宣布,将为公司寻求一名新CEO;在找到合适人选后,杨致远将辞去其当前职位,但仍将留任公司董事会成员。杨致远由于拒绝将雅虎出售给微软,让不少人感到失望,雅虎的股价跌到2003年以来最低位,也促使雅虎董事会撤换杨致远的压力增加。
2009年1月13日,在有关微软交易谈判的指责余痛未歇之际,杨致远辞去CEO的职务。因为杨致远的建议,雅虎董事会任命“硅谷女王”卡罗尔·巴茨(Carol Bartz)为公司CEO。
2011年9月7日,雅虎董事会电话解雇了CEO巴茨,宣布原CFO摩尔担任临时CEO,杨致远和费罗继续担任“雅虎酋长”,同时,公司将委托猎头公司寻找新的CEO。
2012年1月17日,杨致远宣布辞去雅虎一切职务。
雅虎10年股价走势图与大事记
雅虎历任CEO
姓名 | 蒂姆·库格尔 |
特里·塞梅尔 |
杨致远 |
卡罗尔·巴茨 |
斯科特·汤普森 |
---|---|---|---|---|---|
上任日期 | 1995年1月 | 2001年4月 | 2007年6月 | 2009年1月 | 2012年1月4日 |
任职时间 | 5年 | 6年 | 1年半 | 2年半 | 未知 |
任期功绩 | 将雅虎由一个简单的搜索器 发展为一个消费者品牌服务商。 |
自掏腰包为雅虎投资1700万 美元,扭转财务危机。 |
杨致远重组雅虎,整合广告部门。 | 精简业务 | 未知 |
离职原因 | 因2000年公司业绩不理想 ,股价下跌近90%等。 |
雅虎与谷歌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等。 | 与微软交易失败,股价一路下跌。 | 没能完成雅虎”东山再起”的使命。 | 未知 |
雅虎未来命运猜想
猜想情况 | 被阿里巴巴集团全资收购 | 被杨致远联合私募基金收购后下市 | 被微软收购 | 分拆出售 | 维持现状 |
可能性 | 30% | 20% | 15% | 15% | 10% |
结果 | 阿里巴巴通过现金方式全资收购雅虎。收购完成后阿里巴巴收回雅虎所持有的39%的阿里股份,马云成为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东,雅虎成为阿里巴巴的全资子公司。银狐资本、DST、淡马锡等私募基金可能向阿里巴巴提供融资,并增加手中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 | 杨致远在私募基金的帮助下全资收购雅虎,重返CEO职位,并使雅虎退出证券市场。雅虎仍持有阿里巴巴39%,私募基金可能成为雅虎的控股股东。 | 微软现金(或现金加换股)收购雅虎,雅虎成为微软的全资子公司,微软成为阿里巴巴第一大股东。 | 雅虎将手中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剥离后出售给阿里巴巴或多家私募基金,雅虎美国业务保持独立或出售给微软等买家。马云成为阿里巴巴第一大股东。 | 雅虎不出售包括阿里巴巴股权在内的资产,并继续保持独立运营,未来可能与美国在线(AOL)合并。 |
预测根据 | ·马云表示对整体收购雅虎感兴趣 ·马云急于收回雅虎持有的阿里股份,取得阿里巴巴的实际控制权 ·传马云已经与杨致远就收购一事有过接触 ·部分投资者看好马云,认为他是雅虎CEO最适合的人选 ·阿里巴巴受到私募基金青睐,有能力开出令雅虎董事会满意的报价 |
·作为雅虎的联合创始人,杨致远对于雅虎的忠诚将有助于提振投资者的信心 ·收购后雅虎的业务不会发生重大改变,固有用户不会大量流失 ·杨致远人脉广泛,有足够融资能力 ·董事会部分成员支持杨致远重返管理层 ·私有化有助于减少雅虎的运营压力及因市值减少而遭受的批评 |
微软曾于2008年收购雅虎遭拒,此后一直被认为是雅虎的潜在买家 ·雅虎的业务、人才和用户都将帮助微软拓展互联网业务 ·微软有充足的现金储备,可直接进行现金收购,并有能力开出令雅虎股东满意的报价 ·市场对微软收购雅虎的消息反应良好 |
阿里巴巴急于回购雅虎持有的阿里巴巴股权 ·剥离亚洲资产有利于雅虎专注于美国业务,走上复苏道路 ·传微软等买家目前对整体收购雅虎兴趣不大 ·部分股东及用户不希望雅虎美国业务被国外企业或私募基金控制 |
阿里巴巴的股权对于雅虎股东仍有吸引力 ·雅虎临时CEO莫尔斯表示并不打算出售公司 ·当前的市场环境不利于雅虎股东获得理想的回报 |
主要困难 | 政府审查 政府审查被认为是阿里巴巴收购雅虎的最主要障碍。雅虎曾经是美国新经济的代表企业之一,目前也仍是美国最大的新闻门户,同时还涉足电子邮件等敏感领域,如果它被一家由中国管理团队控股的企业收购,可能会引起包括部分政客在内的对中国持有偏见的美国人的不满。美国大选即将到来,美国政府可能会借“隐私”或“国家安全”等理由对这一交易进行严格审查,甚至阻止这一交易。 股东反对 目前雅虎董事会显然对于是否出售雅虎并未达成一致,尤其在阿里巴巴仍有巨大的增值空间的情况下,部分股东并不愿轻易放弃间接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雅虎中国被阿里巴巴收购后的糟糕变现也可能使雅虎董事会对被阿里收购后雅虎的未来感到担忧。 |
对杨致远能力的质疑 作为雅虎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杨致远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一手缔造了雅虎帝国,也赢得了业界的赞誉。但是很多分析师仍对杨致远的管理能力及对于市场的研判能力感到担忧,这将给杨致远的融资带来一定困难。 董事会成员反对 由于2008年拒绝微软收购雅虎使雅虎股东损失惨重,杨致远在雅虎董事会中的声望以大不如前,他重返CEO职位也必将遭致部分董事会成员的反对。 马云的反对 杨致远希望将雅虎私有化的原因之一,就是让雅虎避免被其他买家收购后分拆出售。因此,如果杨致远收购成功,阿里巴巴在短时间内将无法回收雅虎所持有的股份,这将令急于成为阿里巴巴控股股东的马云难以接受。 |
微软的意愿 在Windows Live和Bing陷入长期亏损的情况下,花费巨资收购雅虎是否真的能帮助微软应对Google的挑战,恐怕还需要微软的管理层进行谨慎的研判。 阿里巴巴反对 微软收购雅虎后无需出售阿里巴巴的股份偿还债务。如果微软不愿放弃阿里巴巴的股权,那么马云想成为第一大股东将比现在更加困难。 反垄断法 微软和雅虎在邮箱、网络广告等多个领域有着业务上的重合,微软若想成功收购雅虎,反垄断审查将是必须逾越的一道障碍。 |
董事会反对 剥离亚洲资产,雅虎的增长潜力十分有限,不易找到新的买家。除非能以高价出售阿里巴巴的股权,否则希望出售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不会轻易同意分拆出售雅虎。 舆论压力 剥离亚洲资产不仅会遭到董事会内部反对,也会遭到华尔街和舆论的广泛质疑,因此无论是临时CEO蒂姆·莫尔斯还是他的继任者都不会轻易做出这样的选择。 税务考量 分拆出售时雅虎需要缴纳更多的税款,对于股东来说这不太划算。 |
股东压力 当一份合适的报价摆在董事会成员们面前时,莫尔斯恐怕没有权力像2008年的杨致远那样拒绝报价。 市场压力 如果美国经济不能迅速走上复苏道路,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雅虎的营收可能持续下滑,雅虎的市值很有可能进一步下降。 管理层能力不足 从现有情况来看,在保持独立运营的情况下,雅虎无论从内部还是外部都很难找到能够帮雅虎扭转颓势的管理者。此外,如何处理亚洲资产也是雅虎管理层必须解决的难题。 |
影响 | 对阿里巴巴:一方面能够彻底解决阿里巴巴的控制权问题;另一方面,雅虎的用户资源将成为阿里巴巴争夺美国乃至欧洲市场的重要筹码。当然,如果不能对雅虎进行有效管理,雅虎也可能拖累阿里巴巴的价值。 对雅虎:尽管许多投资者认为马云的管理团队能够帮助这家昔日的互联网巨头重新走上正轨,但是雅虎想避免重蹈雅虎中国的覆辙也并不容易。可以预料的是,收入来源之一的广告业务因此受到冲击。雅虎的市值很有可能较现在进一步减少。 对私募基金:真正吸引私募基金的是阿里巴巴的股权而不是雅虎的美国业务。因此,通过向阿里巴巴提供收购资金增持阿里巴巴,是私募基金们最愿意接受的方式。 |
对雅虎:在经历了巴茨时代的动荡后,联合创始人杨致远再次重返管理层将在短期内提振雅虎员工的士气。如果顺利退出证券市场,杨致远的团队或可以更加专注于产品与服务的开发,凭借丰富的经验让雅虎尽快完成战略转型。 对阿里巴巴:杨致远可能以CEO身份拒绝出售雅虎持有的阿里巴巴的股份,马云在短期内将很难成收回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东。不过,银狐、DST等私募基金成为雅虎的大股东将使杨致远和马云对雅虎的影响力此消彼长,马云或许能够通过后续交易实现控股阿里巴巴的愿望。 对私募基金:私募基金将间接持有阿里巴巴的股份,未来可以选择继续持有待其升值,或向阿里巴巴出售股权获取回报。 |
对微软:微软将拥有美国最大的门户网站和邮箱服务提供商。若微软能与阿里巴巴的管理层建立良好的关系,也将为微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奠定良好基础。当然,微软也可能面临无法有效整合雅虎、与阿里巴巴管理层发生股权纠纷等风险。 对雅虎:被微软收购后,雅虎的新闻、博客等业务在一段时间内应仍会保持独立运营,但如果微软仍坚持重点打造Windows Live品牌,雅虎将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 对阿里来巴巴:如果微软愿意出售雅虎的亚洲资产,那么阿里巴巴的股权纠纷将得到顺利解决。如果微软对阿里的股权兴趣浓厚,那么马云将会面临一个比雅虎更加强势的对手,不仅成为第一大股东的愿望将会落空,对于阿里巴巴的掌控力都可能受到挑战。 |
对雅虎:若剥离亚洲资产后仍保持独立运营,新的管理团队将可以更专注于自身的业务,不会再因为对于亚洲资产的处置不当而遭受批评。但是若不能及时找到新的增长点,将增加新的管理团队的运营压力。若剥离亚洲资产后继续寻求出售美国业务,可能的买家仅剩下微软、新闻集团等希望拓展互联网业务的企业。无论被谁收购,雅虎都难以避免被边缘化的命运。 对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只需花费相对较少的资金就能回收雅虎手中的股份,顺利解决股权纠纷,并且无需背上雅虎这个“包袱”,也无需应对政府审查。 |
对雅虎:雅虎的市值可能进一步减少,所受的舆论压力短时间内也只会有增无减。现有的门户、邮箱、搜索等业务将进一步受到微软、Google等巨头以及新兴企业的冲击。同时,雅虎对于阿里巴巴的控制力也会持续减弱,如果马云继续剥离阿里巴巴的资产,雅虎恐怕很难阻止。 对阿里巴巴:维持现状意味着雅虎决定继续持有阿里39%的股份,阿里巴巴控制权上的隐患仍将持续下去。 |
雅虎YAHOO!是英文“农夫”、“粗汉”的意思,不过YAHOO!公司的中文名称“雅虎”却很可爱,就像“虎队”中的“乖乖虎”。在首批于互联网络上崛起的公司中,YAHOO!是一家白手起家的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的“车库传奇”,再现了20多年前苹果公司乔布斯创业的精彩一幕。不过,YAHOO!幸运得多,不到一年,便筹集到9亿多美元的发展资金。
阿里巴巴创建于1998年年底,总部设在香港,并在海外设立美国硅谷、伦敦等分支机构。阿里巴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网上贸易市场,已成为全球首家拥有210万商人的电子商务网站,被商人们评为“最受欢迎的B2B网站”。杰出的成绩使阿里巴巴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WTO首任总干事萨瑟兰出任阿里巴巴顾问,美国商务部、日本经济产业省、欧洲中小企业联合会等政府和民间机构均向本地企业推荐阿里巴巴。
谷歌(Google Inc.,NASDAQ:GOOG),是一家美国的上市公司(公有股份公司),于1998年9月7日以私有股份公司的型式创立,以设计并管理一个互联网搜索引擎;Google网站于1999年下半年启动;2004年8月19日,Google公司的股票在纳斯达克(Nasdaq)上市,成为公有股份公司。Google公司的总部称作“Googleplex”,位于美国加州圣克拉拉县的芒廷维尤。2006年,公司在全球有超过3,500名员工。在共创办人拉里·佩奇退下后,Novell公司的前任行政总裁,埃里克·施密特(Eric E. Schmidt)博士,成为了Google公司的行政总裁。
微软(Microsoft,NASDAQ:MSFT, HKEx: 4338)由美国人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始创于1975年,正式组建于1981年6月,总部位于美国的雷德蒙。微软在全球拥有5万多名员工,在6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微软公司一直是新技术变革的领导者。
facebook是一个社会化网络站点。它于2004年2月4日上线。Facebook的创始人是Mark Zuckerberg,他是哈佛大学的学生,之前毕业于Asdsley高中。最初,网站的注册仅限于哈佛学院(译者注:哈佛大学的本科生部)的学生。在之后的两个月内,注册扩展到波士顿地区的其他高校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学院(MIT)、特福茨大学(Tufts)以及罗切斯特大学(Rochester)、斯坦福大学(Stanford)、纽约大学(NYU)、美国西北大学和所有的长春藤名校。第二年,很多其他学校也被加入进来。最终,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个大学后缀电子邮箱的人(如 .edu, .ac.uk等)都可以注册。之后,在Facebook中也可以建立起高中和公司的社会化网络。而从2006年9月11日起,任何用户输入有效电子邮件地址和自己的年龄段,即可加入。用户可以选择加入一个或多个网络,比如中学的、公司的、或地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