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职位分析

一、 企业在职位分析方面存在的核心问题:

1、不懂、没做职位分析;

2、职位设置不科学不合理;

3、 职位职责相互重叠,所造成工作中相互推诿,相互扯皮;

4、职位上、下、左、右关系不明确;

5、新员工到职后一脸疑惑,不知道该做什么;

6、缺乏任职条件或不合理,不能为人员招聘、岗位调配提供依据;

7、不能客观体现岗位价值;

8、不能客观体现出职位之间薪酬的差异,造成内部不公平。

二、企业职位分析失败原因

Yintl(鹰腾咨询)认为,多数企业职位分析失败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管理人员不够重视。在这里不是说企业家不重视,而是企业的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管理人员不够重视,认为这是人力资源部的事。人力资源部在这里只能充当监督、指导说明书编写的角色,真正的责任人是各部门负责人。因为部门负责人才最了解部门内部职位的职责,部门运作的流程和人员的分工合作。部门负责人要 对部门内所有职位负责,安排任职者编写职位说明书,对提交上来的职位说明书进行审核。

2、忽视职位分析。职位说明书的编写包括两部分,一是职位分析,二是职位说明书的编写。职位分析就是以战略为导向,以组织为基础,与流程相衔接,对职位 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与综合的一系列工作程序、技术与方法。职位分析的成果就是职位说明书。只有把职位分析做好了,职位说明书的质量才能保证。

3、没有使用职位说明书的意识和流程。职位说明书编写出来以后,人力资源部就以为万事大吉了,把职位说明书锁在电脑里。职位说明书如果没有使用的话,只是一张张废纸,没有任何作用,只有跟人力资源的具体工作联系起来,才能起到基础的作用。所以,完成职位说明书以后,人力资源部需要做的不是松懈下来,而是趁热打铁,宣贯职位说明书的重要性,培训、指导各部门如何使用职位说明书,建立一系列的制度、流程来充分发挥职位说明书的作用。

4、忽略动态管理。职位说明书编写好以后,不是一劳永逸的事。随着企业的变化、战略方向的改变、组 织发生变革、流程优化,职位的职责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一定要建立职位说明书的动态管理机制,适时更新职位说明书。

5、人力资源人员指导作用偏弱。人力资源人员在编写职位说明书的工作中,虽然不是编写的主要负责人,但是作用非常重大,需要组织、培训、指导各部门进行职位分析,编写职位说明书,对质量进行把关,最后,还需要使用、维护职位说明书管理系统。如果,人力资源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到位的话,必然会影响职位说明书的质量和系统管理。在我们的调查中,职位说明书半路夭折的原因,很多就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专业指导不够,缺少足够的技能和方法。最多的是,不知道如何使用职位说明书,放着一把利剑不知道如何使用。

以上5点,是在职位分析里常犯的错误,希望能给企业和人力资源人士一些提示。职位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希望企业能够认识到职位分析的重要性,建立一套真正适合企业实际需要的职位管理体系。在鹰腾管理上市系列丛书之《上市?策》一书中,有对如何开展职位分析工作做出了详细的阐释。

三、职位分析的一般方法:

采用PAQ问卷法和深度访谈法对现有职位进行分析,通过PAQ问卷调查,了解员工在每一个职位上的职责、权限、职位关系是什么,然后,再通过对管理人员深度访谈确认员工提供的职位职责信息;

建立明确的职位任职条件与标准;

指导企业设计“3D”职位说明书的格式,并辅导企业填写职位说明书;

辅导企业建立职位说明书管理办法。

四、职位分析能给企业带来的收益:

1、职位关系明确,职责、权限及工作依据明确,为工作提供有效指导;

2、每个职位都建立具体、明确的任职条件,为人员招聘、调配、选拔、培养提供依据;

3、每个职位都有完整、明确的说明书;

4、检查与评估职位设置的合理性;

5、使每个职位都履行独立职能。

五、职位分析编制三部曲

第一步,职位梳理。

职位梳理是职位分析的基础,任何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因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绝不能脱离企业的战略、文化、组织与流程等而独立存在和运行,职位分析也不例外。所以,我认为职位分析是建立在战略目标确定的基础上的,战略目标改变了,我们就需要调整组织结构,以支撑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根据战略目标分解,审视各个部门的职责情况,在目标战略发生变化之后,也许部门的职责要发生剥离和更改,只有在部门职责确定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职位分析;职位梳理的第一步是对目前各部门的职位现状进行梳理,列出各部门现有的职位,以及具体的岗位编制;针对目前的职位现状,结合目前部门职责的情况,以及相关工作量,对部门内所有的职位进行重新设计整理;一般说来,工作负荷低于30%的职位可以取消,将其工作并入到其它的岗位中;或者工作负荷太大,则需要进一步进行分解,但在民营企业说来,这种情况是很少存在的,工作量大部分是饱和的,所以在工作设计方面可以不用考虑太多的时间,但在一些刚起步的企业,职位名称的随意性很强,或者在职位分析时有些新的职位产生,那么就需要对部分职位名称进行规范,更改等,使得职位名称反映该职位工作的主体工作职责,让人看了之后马上就能知道岗位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在职位梳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遵循以战略为导向的原则,面向未来,结合公司战略目标,思考公司在1-2年内该职位是否要增加人员,增加多少,减少多少,具体什么岗位增加减少等,这样对每各部门1-2年内做个人力资源规划,进一步实现战略要求与职位实际紧密互动的过程。

第二步,部门职责分配表和职位说明书的编写。

在部门职责确定之后,我们需要将部门职责进一步分解到具体岗位,形成部门职责分配表。职责分配表提供了一个整个部门进行职责梳理的便捷方式,该表强调的是职位的职责上下左右都不重叠,且需要穷尽部门的所有职责。

当然,得出部门职责分配表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先进行职位分析的培训、宣讲,然后由各部门主管领取职位说明书和职责分配表模板,需要强调的是,职责分配表的填写是部门主管和员工双向沟通的过程,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各行其事,很少进行沟通,员工编写自己的职位说明书,主管完成职责分配表,这样的结果会导致职责分配表的岗位职责和职位说明书的职责有很大的出入,甚至出现很多空白地带,出现某项非常重要的职责根本就没有人”认领”,也进一步说明主管和员工并没有就职责这块达成一致,这时候就要借助外面的专业力量或者人力资源部门扮演资深职位分析师的角色,把任职者以及任职者主管召集到一起,通过多次讨论、沟通及专家的牵引指导,协助任职者和主管完成对职位职责的系统思考,总结及提炼,最后使得部门职责分解到具体岗位。这样,既使得职位本人清楚自己的职责,部门主管对下属的工作内容也会有更清楚的了解,就不会存在空白和交叉,并且在职责分配表中,我们应该做到尽可能穷尽所有的职责,以做到职责不遗漏。

需要注意的是,在讨论过程中,需要遵循与流程相衔接的原则。目前,大多数企业越来越重视通过面向市场的流程再造,来提高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职责分配表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在进行职责分配的时候,可以与流程相呼应。任何职位必须在流程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可以根据流程来理顺其工作内容与角色要求。在进行职责分配的过程中,也是相关流程权限重新整理的过程,每个职责都应该有输入与输出,最后形成一个闭环。这样在职责分配表中每个职责所扮演的角色也就很清楚了,但很多企业在开展职位分析时,大多缺乏对流程的系统分析,没有把握流程中职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是片面强调对职位内在要素的详尽描述,结果将完整的流程分割得支离破碎,大大削弱了流程的速度与效率。这样,就形成了职位分析与流程的脱节,使得职位分析进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

第三步,职位说明书的评审。

职位说明书是职位分析的一个直接结果,在职责分配表完成之后,职位说明书编写的工作也就大概完成了30%,只是岗位具体人员需要根据职责分配表按职位说明书编写的要求做适当的整理,因为在职责分配表中体现的更多是流程性的任务活动,我们需要按重要性先后顺序整理出 4-8项重要的工作,作为职位的主要职责,这些都是发生在职责分配表评审之后。在职位说明书整理之后,我们需要再次进行评审,根据职位分析的目标导向原则,有针对性地对职位说明书内容进行评审。例如,是要以考核为导向,还是要以薪酬为导向,或者二者兼顾等等。当然评审的过程也是讨论,沟通的过程,但在过程中有项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对应到岗位具体人员,职位说明书只是针对岗位的,如果对应到具体人员,很多事情就很难做出公正的评价。

六、职位分析的内容

1.基本信息

包含这个职位的名称、任职者的名字,是不是从属于一个小的部门,任职人的主管的名称,以及任职人和主管人的签字。

2.设立岗位的目的

这个岗位为什么存在,如果不设立这个岗位会有什么后果。

3.工作职责和内容

这是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可以按照职责的轻重程度列出这个职位的主要职责,每项职责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列出工作的具体活动,发生的频率,以及它所占总工作量的比重。

在收集与分析信息的时候,可以询问现在的任职者,他从事了哪些和本职无关的工作,或者他认为他从事的这些工作应该由哪个部门去做,就可以区分出他的、别人的和他还没有做的工作。

4.职位的组织结构图

组织结构图包括:职位的上级主管是谁,职位名称是什么,跟他平行的是谁,他的下属是哪些职位以及有多少人,以他为中心,把各相关职位画出来。

5.职位的权力与责任

(1)财务权:资金审批额度和范围。

(2)计划权:做哪些计划及做计划的周期。

(3)决策权:任职者独立做出决策的权利有哪些。

(4)建议权:是对公司政策的建议权,还是对某项战略以及流程计划的建议权。

(5)管理权:要管理多少人,管理什么样的下属,下属中有没有管理者,有没有技术人员,这些管理者是中级管理者,还是高级管理者。

(6)自我管理权:工作安排是以自我为主,还是以别人为主。

(7)经济责任:要承担哪些经济责任,包括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等。

(8)在企业声誉方面和内部组织方面的权力和责任:比如他的工作失误给公司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等。

6.与工作关联的信息

就是这个职位在企业的内部和企业外部,包括与政府机构、供应商、客户之间发生怎么样的沟通关系,沟通的频率沟通的方式是什么样的,是谈判沟通还是日常信息的交流。

7.职位的任职资格

(1)从业者的学历和专业要求。

(2)工作经验。

(3)专业资格要求。

(4)专业知识方面要求。

(5)职位所需要的技能: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决策能力、写作能力、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空间想象能力、创意能力等等。

(6)个性要求:这一项是选择性的。还有其他方面,如这个职位要求的最佳年龄段、身体状况、身高等等,也可以在其它要求里做注明。

(7)与岗位培训有关的内容,也有的在培训需求中体现。

8.职位的工作条件

如职位的体力消耗程度,压力、耐力、精神紧张程度等。是不是需要经常出差,出差的频率;这个工作是不是有毒、有害,有没有污染等等。还有用电、爆炸、火警等安全性方面也要写明。有的还要对经济和政治上的危险进行列举。

9.职位需使用的设备和工具

比如从事工作需要机床、计算机、扫描仪等等。

10.劳动强度和工作饱满的程度

比如说工作姿势,是坐着还是站着,有没有弯腰等等。对耐力、气力、坚持力、控制力、调整力的要求。是否要执行倒班制度,实行弹性的工作时间还是固定的工作时间,还是综合的计时制等等。

工作饱满程度是指是否要经常超负荷工作,要不要经常加班,还是刚刚达到饱满程度,或是半负荷,甚至说超低负荷。可以听一听任职者的建议,从而确定人员编制。

11.工作特点

一是工作的独立性程度。有的工作独立性很强,需要自己做决策,不需要参考上一级的指示或意见。而有的工作需要遵从上级的指示,不能擅自做主。

二是复杂性。要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还是只需要找出办法。需要创造性还是不能有创造性。

12.职业发展的道路

这个职位可以晋升到哪些职位,可以转换到哪些职位,以及哪些职位可以转换到这个职位,这些有助于未来做职业发展规划时使用

13.被调查人员的建议

向被调查人员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比如“你认为这个岗位安排的工作内容是否合理,在业务上是否做一些调整?”请任职者提出一些建议,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收集建议的途径。

七、职务分析的方法

一、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职位分析人员通过对员工正常工作的状态进行观察,获取工作信息,并通过对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汇总等方式,得出职位分析成果的方法。观察法适用于对体力工作者和事务性工作者,如搬运员、操作员、文秘等职位。

由于不同的观察对象的工作周期和工作突发性所有不同。所以观察法具体可分为直接观察法、阶段观察法和工作表演法。

1.直接观察法 职位分析人员直接对员工工作的全过程进行观察。直接观察适用于工作周期很短的职位。如保洁员,他的工作基本上是以一天为一个周期,职位分析人员可以一整天跟随着保洁员进行直接工作观察。

2.阶段观察法 有些员工的工作具有较长的周期性,为了能完整地观察到员工的所有工作,必须分阶段进行观察。比如行政文员,他需要在每年年终时筹备企业总结表彰大会。职位分析人员就必须在年终时再对该职位进行观察。有时由于间阶段跨度太长,职位分析工作无法拖延很长时间,这时采用”工作表演法”更为合适。

3.工作表演法 对于工作周期很长和突发性事件较多的工作比较适合。如保安工作,除了有正常的工作程序以外,还有很多突发事件需要处理,如盘问可疑人员等,职位分析人员可以让保安人员表演盘问的过程,来进行该项工作的观察。

在使用观察法时,职位分析人员应事先准备好观察表格,以便随时进行记录。条件好的企业,可以使用摄象机等设备,将员工的工作内容记录下来,以便进行分析。另外要注意的是,有些观察的工作行为要有代表性,并且尽量不要引起被观察者的注意,更不能干扰被观察者的工作。

二、 问卷调查法 职位分析人员首先要拟订一套切实可行、内容丰富的问卷,然后由员工进行填写。问卷法适用于脑力工作者、管理工作者或工作不确定因素很大的员工,比如软件设计人员、行政经理等。问卷法比观察法更便于统计和分析。要注意的是,调查问卷的设计直接关系着问卷调查的成败,所以问卷一定要设计得完整、科学、合理。

国外的组织行为专家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研究出了多种科学的,也很庞大的问卷调查方法。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1.职位分析调查问卷PAQ 职位分析调查问卷是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的研究员麦考米克等人研究出一套数量化的工作说明法。虽然它的格式已定,但仍可用之分析许多不同类型的职位。PQA有194个问题,计分为六个部分:资料投入、用脑过程、工作产出、人际关系、工作范围、其他工作特征。

2.阀值特质分析方法TTA

劳普兹Lopez等人在1981年设计了”阈值特质分析”TTA问卷。特质取向的研究角度是试图确定那些能够预测个体工作成绩出色的个性特点。TTA方法的依据是:具有某种人格特性的个体,如果职位绩效优于不具有该种特制者,并且特质的差异能够通过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反映出来,那么就可以确定该特质为完成这一工作所需的个体特质之一。

3.职业分析问卷OAQ 美国控制数据经营咨询企业在1985年设计了职业分析问卷,职位进行定量的描述。QAQ是一个包括各种职业的任务、责任、知识技能、能力以及其他个性特点的多项选择问卷。例如,在OAQ中,软件职位被规划分为19种责任、310个任务和105个个性特点。

然而,我们的企业中小企业很难利用这些研究成果来进行间卷调查。我们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自制职位分析问卷,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三、 面谈法 也称采访法,它是通过职位分析人员与员工面对面的谈话来收集职位信息资料的方法。在面谈之前,职位分析人员应该准备好面谈问题提纲,一般在面谈时能够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面谈法对职位分析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职位分析人员要能够控制住谈话的局面,既要防止谈话跑题,又要使谈话对象能够无所顾及的侃侃而谈。职位分析人员要及时准确的做好谈话记录,并且避免使谈话对象对记录产生顾及。面谈法适合于脑力职位者,如开发人员、设计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等。

麦考米克于1979年提出了面谈法的一些标准,它们是:

1.所提问题要和职位分析的目的有关;

2.职位分析人员语言表达要清楚、含义准确;

3.所提问题必须清晰、明确,不能太含蓄;

4.所提问题和谈话内容不能超出被谈话人的知识和信息范围;

5.所提问题和谈话内容不能引起被谈话人的不满,或涉及被谈话人的隐私。

四、其他方法

1.参与法 也称职位实践法。顾名思义,就是职位分析人员直接参与到员工的工作中去,扮演员工的工作角色,体会其中的工作信息。参与法适用于专业性不是很强的职位。参与法与观察法、问卷法相比较,获得的信息更加准确。要注意的是,职位分析人员需要真正地参与到工作中去,去体会工作,而不是仅仅模仿一些工作行为。

2.典型事件法 如果员工太多,或者职位工作内容过于繁杂,应该挑具有代表性的员工和典型的时间进行观察,从而提高职位分析的效率。

3.工作日志法 是由员工本人自行进行的一种职位分析方法。事先应该由职位分析人员设计好详细的工作日志单,让员工按照要求及时地填写职位内容,从而收集工作信息。需注意的是,工作日志应该随时填写,比如以10分钟、15分钟为一个周期,而不应该在下班前一次性填写,这样是为了保证填写内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工作日志法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工作日志内容的真实性问题。

4.材料分析法 如果职位分析人员手头由大量的职位分析资料,比如类似的企业已经做过相应的职位分析,比较适合采用本办法。这种办法最适合于新创办的企业。

5.专家讨论法

专家讨论法是指请一些相关领域的专家或者经验丰富的员工进行讨论,来进行职位分析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合于发展变化较快,或职位职责还未定型的企业。由于企业没有现成的观察样本,所以只能借助专家的经验来规划未来希望看到的职位状态。

上述这些职位分析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由于每个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所以每个企业应该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为了得到尽可能的详尽、真实的职位信息。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