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档案职业群体
档案职业群体是指一切从事与档案相关的各种职业人员的总称。
档案职业群体的内容
档案职业群体包括实务型职业、管理型职业、教育型职业和研究型职业;档案职业群体具有虚拟性、职业共同体、知识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特性。
揭示出制度性缺失和文化性缺失两大主要问题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制度性缺失主要是我国档案职业群体身份难以保障、非专业化非职业化现象普遍、职业稳定性差、职业管理模式不合理等;文化性缺失主要是职业传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伦理、职业技能、职业信仰等因素对我国档案职业群体发展所造成的影响。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考量,立足于制度、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有机整合,提出从外部制度约束和内部自治治理两个方面同时入手,构建促进我国档案职业群体形成的具体举措。在外部制度约束机制方面,主要是统一档案职业准入制度,提高职业门槛;优化档案职业人才的宏观I档案职业群体研究培养模式,形成学科教育、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相衔接的一体化的档案人才教育培养养模式;
完善档案职业群体的激励机制,充分体现档案职业工作者的工作价值;健全考核监督机制;强化职业主体的流动机制;完善职业主体的身份与保障机制;健全档案的法律体系。在内部自治治理方面,主要是强化档案职业群体伦理建设,完善档案职业伦理体系,建立健全我国档案职业伦理的教育机制、修养机制、示范机制和评价机制;树立档案职业群体职业信仰,以思想教育和各种激励措施作为职业精神形成的基础把档案工作者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操、职业理想和职业荣誉的培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建立我国档案职业群体的行为准则;培养我国档案职业群体的核心技能;强化档案职业群体的职业意识,通过创新工作方式和手段全方位服务于社会,提高档案职业的社会影响力。最后强调,构建档案职业群体是我国档案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的客观要求;通过完善各项制度保障,提升职业自治能力,强化职业文化建设,互相促进、互为依托,推动我国档案职业群体的构建与发展。
档案职业群体的职业特点
档案职业客体决定档案职业既崇高又边缘化
档案职业人员通过对珍贵的原生信息载体进行妥善保管和有效整理,实现社会信息活动跨时期的纵向传递,延续人类的文明;对原始信息有步骤地开放,给人们提供真实的原生文献信息,实现其凭证价值;对庞杂的原始信息进行二次文献开发,形成系统的、丰富的档案文献集萃,实现其文化价值。档案职业对于社会的根本意义,在于“为子孙后代保存社会史实,为人类文明留存社会记忆”。这一使命是凝重的,它意味着档案工作者不仅要对今天负责,更要对明天,对后代,对未来负责。从这一点来看,档案职业是非常光荣、崇高的职业。
档案内容的“时滞性”决定档案职业的边缘化地位。从档案内容上讲,档案是一种“处理完毕的文件”。从档案的管理方式来讲,因为保存在档案馆的档案满30年才能有选择地对外开放,几十年的时间滞后,严重制约了人们对档案信息内容的获取。档案职业既没有全面影响社会的内容又缺少了取得社会广泛关注的渠道,档案职业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边缘状态。
档案职业主体层次多样化,且高中低层次呈正态分布
档案馆作为一个文化机构,根据档案管理活动和管理方式的特点,遵照“人尽其才”的原则,需要多种层次的专业人才满足档案职业发展的需要。既需要少部分高端的档案学专业研究型人才参与档案数据库的开发与建设,档案保护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档案的编辑研究等科研工作;也需要很大部分大学层次的档案学专业人才参与档案的整理、鉴定、统计等档案职业活动;还需要少部分中等专业或职高人员参与档案的收集、保管和提供利用等技术性强度不大、专业技能不高的档案职业活动,其高中低层次专业人才应该呈正态分布是比较科学的人员结构布局。因为档案职业活动是一种通过人力、财力、物力、能源消耗来完成档案的各种管理活动,是一种消耗型职业,该职业的特点决定档案职业不可能有庞大的档案职业群体。惟有提高档案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业绩,多层次专业人才达到最佳配合,提高整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档案职业的边缘化程度。否则,人员少、素质低、业绩差、专业化程度低、消耗高的档案职业群体将使档案职业边缘化程度最大化,甚至出现档案管理活动被其他相关职业吞并的后果。
档案职业的技术依赖性
档案职业的活动还有一个特点,我们暂且称之为“技术依赖性”。因为就目前的档案基本管理活动而言,如果档案需要得到有效管理和利用,大部分管理活动需要依赖技术和设备才能实现:库房管理的防火、防盗、防水、防光、防虫等“八防”技术,温湿度的调节所需的空调设备、去湿机和加湿器等设备,保护档案原件所需的缩微摄影设备,以及目前使用广泛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技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