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政策无效
政策无效是指政策实施后没有改变政策实施前实际存在的政策问题状态,或者说,原有的不良状态既未得到缓解,也没有加剧。
政策无效的内容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菲利普斯曲线的交替关系即使在短期内也不存在。因为在理性预期条件下人们已经估计到货币供应量增长后可能发生的实际后果,从而采取了预防性的措施(比如预先要求提高货币工资增长率和利息率)。这样,一旦货币供应量增加,就只能导致物价的上升,产生通货膨胀的变化,而不能使工资和利息率下降。所以,政策的变化连暂时的产量增加和失业率下降的目的都达不到。赫尔姆特费里希对此说到:”理性预期导致十分不同的意义。由于经济当事人了解这个模型的各个参数,所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任何变化不仅引起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且也引起通货膨胀率预期的变化,从而不会对这一体系的实际变量产生影响”。在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学家看来,”在货币政策的反馈规则之间做出选择对于具有合理预期的新古典主义经济中失业率的随机变化是无关的。
根据这样的观点,理性预期学派推导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即是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该命题认为,货币供给中的可预期部分对就业、产量或其他的实际变量均无影响,其中不能被预期的部分或货币供应量意外的不规则的变动,虽然能够对上述变量产生一定量的影响,但其作用只会加剧经济的不稳定与波动。因此,政府的经济政策,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都是无效,其结果都是引起通货膨胀。下面用AD-AS模型加以分析。
AD代表总需求曲线,AS代表总供给曲线,Yn代表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就业率水平下的国民收入水平。假定最初AD与AS相交于初始均衡点E。如果政府认为该国民收入水平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决定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需求。那么,按照凯恩斯主义者的观点,总需求将会从AD相右上方平移,产量和物价都会上升,失业会相应减少。现代货币主义者认为,短期内货币政策将会产生效果,但是,在长期中,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失业率会回到自然率的水平,而通货膨胀率将更加严重。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们对价格水平的预期并非固定不变或者仅仅依据过去的经验得出,而是会考虑到未来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情况。处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经济活动的主体会充分利用目前所得到的一切相关信息,较为准确的预期到货币政策的变化而造成的物价上升。于是,工资、利率等名义变量都会立即向上调整。结果,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分别从初始状态向左上方平移和右上方平移,新的均衡点仍然处在原来与自然失业率相一致的就业率水平上,只是价格水平因为货币政策的变化(增加货币供给量)而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上。
根据政策无效命题,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即便在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也是一条位于”自然失业率”水平上的垂直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不存在任何替代关系。对此,卢卡斯说”当扩张的货币政策反复推行时,它就不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推动力消失了,对生产没有任何刺激作用。预期得到扩大,但结果却是通货膨胀,而不是别的”。
政策无效的原因
1、货币政策失误。(1)、泡末破灭初期,误判情势,仍持续升息;(2)、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央行却投鼠忌器,未能立即採取宽鬆银根政策更令灾情火上加油。
2、流动性陷阱。经济学上所说的流动性陷阱,是指名义利率很低甚至接近零的情况下,人们依然源源不断地把钱存入银行,快速增长的储蓄总量无法通过金融机构转化为企业投资,导致银行流动性过剩,就像一个陷阱一样,利率怎麽低,存款投入还是不断。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鬆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3、举债扩张需求,造成民众预期加税的心理,民间消费意愿低落。自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政府自1992年8月先后推行多次景气振兴方案,却无法得到预期效果,消费支出未见增加,民间储蓄则不断往上攀升,主要原因来自于民众预期心理,因民众察觉财政收支严重失衡,政府最后势必以增税作为因应,负担将转嫁到社会民众身上,一旦这种预期心理形成之后,基于未来长远的生活著想,民众反而不敢消费,如此一来,政府扩张内需的原意即无法达成。
4、政策矛盾。日本政府大量发行公债实施扩大需求政策,但如此做的代价就是透过所得税率的增加或藉由提高消费税率来弥补(1989年开徵消费税3%、04/1997将消费税率提高至5%),影响所及,消费意愿更形低落,也使得企业收益因而降低。
5、节俭的矛盾,消费意愿低落,民间储蓄增加不利经济扩张
6、通货紧缩恶性循环,民众所得及购买力下降,进而对商品的需求锐减,以致物价持续下跌。长期通货紧缩将导致生产进一步萎缩週而复始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