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政府软执行力
政府软执行力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过程中,尊重并顺应管理和服务对象的社会心理和个体情感等因素,运用价值播种、舆论宣传、文化传导、说服教育、精神感召等柔性手段,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民的作用,追求以“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实现改变人们行为与社会风气等政策目标的程度。
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其内涵特点:
第一,以民众心理需求为起点。政府硬执行力重在约束人的行为,政府软执行力则强调尊重民众的尊严、权利、意愿和感受,客观看待民众心理需求的差异性,允许民众自由选择,愿意与民众平等协商。
第二,以柔性手段的运用为过程。政府硬执行力更多地运用刚性(强制性)手段完成目标和任务,政府软执行力则更加依赖柔性(非强制性)方式实现目标,而且,其依赖程度越高,说明软执行力越强(见图1)。
第三,以实现心灵之治为终点。政府硬执行力用严格的制度、规范和行为标准约束民众的行为,用惩罚的手段来维护社会管理体系。政府软执行力则强调通过目标群体的思想转变和人心归服来实现“无为而治”。
提升政府软执行力的必要改变
提升政府软执行力源于社会管理思维的深刻变革,具体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从片面追求执行结果到综合考虑结果与手段。传统的观念往往片面强调政府目标或政策执行的结果,缺乏对执行手段和方式的考察。特别是在某一特定的结果目标被高度关注时,采取何种手段就成了相对次要的问题。软执行力则强调对手段与结果的双重关注,不仅要达到预期效果(事),而且要用正确的方法。
二是从拘泥于理性工具到同时考量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以结果为导向,在时间急迫、任务繁重、“一票否决”等情形之下,管理者往往优先采取习惯的、能熟练控制的执行方式。政府软执行力试图打破管理者对惯性思维和刚性手段的过度依赖,使刚性手段与柔性手段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发挥作用。
三是从“手段一目标”到“目标一手段”。采用偏好的既定手段以期达到预定的目的,容易犯一个常见的管理错误,即手中握着锤子,把所有面对的问题都视为钉子;反之,软执行力思维的特点是不断创新,为实现目标而采取任何可能的方法,尤其是与刚性手段不同的柔性方法,而且不限于某种特定的柔性方法。
提升政府软执行力的作用
一是提升政府软执行力,是“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理念的重要体现。“以人为本”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在政府社会管理中的直接体现就是“为人民服务”,力求做到“听人民心声、请人民支持、让人民满意”,这与政府软执行力的内涵相契合。
二是提升政府软执行力,有利于继承和发展党的柔性管理经验。革命战争年代既强调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不怕牺牲、勇于胜利,又重视瓦解敌军、优待俘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既强调依法治国、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又重视以德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在社会发展上,既重视物质文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又重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党长期积累的柔性管理思想和方法,在当前社会管理中都要有所继承和发展。
三是提升政府软执行力,能够适应“变革先于变法”的改革需要。中国改革的基本模式是,民众及基层政府自发地突破旧体制,试验一些新的替代性制度,上层对这些突破与试验予以默认,并在合适的时机予以总结、推广。这种渐进式改革模式意味着,当民众及基层政府在自发尝试、不断创新的时候,他们已经突破了现有规定。
四是提升政府软执行力,有助于加强政府公信力。当期,在社会管理实践中,政府主要还是采取单一 的行政干预手段,对文化、交易手段运用不足。这种管理现状恐怕还好延续一段时期,也还会在一定范围内引发和激化社会矛盾。实际上,除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法程序、完善监督制度等外,还需要不断探索更具人性化的执法手段,关注目标群体的接受程度,减少因外在强制二引起的内心冲突,寻求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维护社会和谐。
五是提升政府软执行力,是实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问题的多样化、复杂化和动态化,政府已经认识到社会组织和民众在社会管理中的特有优势,开始鼓励和促进社会参与。依据治理理论,政府有效执行不在于有一个足够丰富资源的全能型政府,而是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引导社会力量,使社会力量能够按照政策目标意愿行事。政府软执行力强调对民众的尊重与信任,其将形成一种正强化的力量,鼓励公民勇于承担责任,激发其积极性、创造性和进取精神,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进一步实现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