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城市服务边界

什么是城市服务边界

城市服务边界是指引导城市增长的一种工具,由政府划定提供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的区域范围,在此边界外政府不支持城市的建设。实质上,就是指从城市中心到政府所能够提供城市服务的最大距离。

城市服务边界的内容

城市服务边界表明了哪些地区将受到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服务,位于这些边界之外的地区不会受到这些服务。边界划定的依据是关于公路、供水和污水管线延伸及其它公共服务设施所需成本的分析。这表明了地方政府认为扩张服务界限之外的地区是不经济的。由于边界以外的地区不能获得公共服务,因此城市发展只被允许在城市服务区内开展。在这个意义上讲,城市服务边界发挥了城市增长边界的作用。

其概念最早在1950年由美国肯塔基州列州克星敦市提出,当时仅是针对个别城市设定的概念性界线,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197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最早建立了一条城市服务边界,同时代,俄勒冈州组织特定机构进行城市增长边界(UGB)的制定,佛罗里达州的两个郡采用城市发展边界(UDB)引导城市发展。

城市服务边界的界定大体包括3个步骤:首先在城市预期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对城市与区域内人口和用地规模进行充分预测;然后建立区域内公共设施服务水平标准(在城市空间形态相关研究上表现为公共设施服务半径标准);最后运用具体模型划出城市服务边界。由于城市公共设施种类和服务半径影响因子多样化,对城市服务边界具体界定模型研究并不成熟。

城市服务边界是美国城市管理的主要工具之一,对城市服务边界的研究关系到城市公共设施和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特别是城市空间增长规划调控体系的构建。通过对国外城市服务边界的发展历程、界定方法、实施政策和影响效应等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国外对城市服务边界的研究比较成熟,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提出对于中国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的研究的首要问题在于探索城市服务边界与增长边界的耦合分析、构建城市服务边界界定方法体系以及明确城市服务边界的法律地位。

城市服务边界以基础设施的“拉力”而非控制开发的“推力”来引导城市发展,着眼于限制“蛙跳式”、“低密度”的城市发展形态,鼓励集中式发展。相对于绿带和UGB,灵活性和引导作用更强,但对城市扩张蔓延限制能力最小。目前,国外学术界对城市服务边界的界定研究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多以针对某一种类型公共设施服务区研究为主,完整的城市服务边界界定方法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城市服务边界的理论

城市圈理论。城市圈是一种对城市功能地域界定的概念,其实质就是在城市功能扩散的地域范围,城市的本质功能即为服务功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为城市居民生活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设施和机构的总和,它不仅是现代社会经济的依托,也是城市圈乃至国民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前提。相对于城市圈而言,每个城市都有其对应的城市服务圈(城市服务边界),即城市为了保证其正常运转,向其内部或外围居民提供生活中各类服务的最大综合影响范围。城市圈与城市服务圈具有相似的特征,具体表现在:边界的可界定性;圈域规模的等级性;影响范围的可重叠性;针对居民的开放性。

城市引力场理论。综合地看,城市就是一个庞大的引力场载体。分解开来看,构成城市的任何一种因素都是该引力场的一个载体,也可以称其为城市引力场的磁力因子,如学校、医院、公园、体育场和电影院等。城市在对引力场区的作用过程中,由于各引力因子的影响范围存在差别,反映城市综合性引力场的边界只可能是各引力因子作用的平均状况。与城市引力场相似的概念还有城市势力圈、城市影响范围和城市腹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此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方法论体系。

此外,城市服务边界的理论基础还包括绿带规划理论、新城市主义理论以及精明增长理论等。实质上,这些理论也是城市增长边界的理论基础,共同指导着城市空间增长的科学管理。

城市服务边界的界定方法

从对城市服务边界理论基础的梳理可知,城市服务圈是城市圈中的一种基本类型,而城市圈的形成与界定则来源于对城市综合吸引力的分析和模拟,并且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具有与城市相似的吸引力,因此城市引力场理论就可以看作是研究城市服务边界界定的方法论基础。但是每个城市的服务边界并不仅有一条,从空间横向来看,随着大城市交通的快速网络化,在城市边缘可能会出现跳跃式的卫星城或新城,这就会产生多条城市服务边界;从时间纵向来看,可以划分为城市现状服务边界和城市规划期末服务边界,但二者的界定方法是不同的。因为城市现状服务边界界定主要是从居民和现有公共服务设施的相互作用关系(引力和选择关系)角度出发的,而城市规划期末服务边界则更多考虑在规划用地结构影响下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所能提供的标准服务范围。城市服务边界界定主要包括基于城市引力场理论的城市现状服务边界的界定和基于城市规划用地结构和公共服务设施标准的城市规划期末服务边界的界定。

1.城市引力场

单个城市的引力场是由居民点到城市的距离和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决定的,如果同时有几个城市对某居民点有引力,该居民点就属于施加引力最大的城市引力场。另一方面,区域城市之间也存在着吸引力,引力大小与城市的规模即人口、资金、物资、信息、技术等成正比关系,而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关系。而相邻两城市之间吸引力达到平衡的点即为断裂点,或者说相邻城市对区域的吸引力在断裂点处趋于平衡状态。把某城市周围所有的断裂点连接起来,就可以确定该城市的引力场范围。从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引力场(城市势力圈、城市影响范围或城市腹地)的界定方法研究来看,主要是运用基于“断裂点”理论的城市引力模型进行计算的,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城市引力模型也得到不断的修正和发展。

2.城市现状服务边界

城市的本质功能即为服务功能,也就是说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具有跟城市相似的引力作用,由此可以借鉴城市引力模型来分析既有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边界。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服务范围是空间竞争的结果,不仅要考虑设施综合规模、交通可达性的影响,还应分析消费者选择行为等诸多因素。传统的引力模型虽然是基于空间作用的吸引力,描述了设施规模对于界定服务范围的影响和空间竞争效应,但分析时并没有考虑到需求者的空间选择行为。1963年美国经济学教授戴维·哈夫(David L.Huff)在引力模型的基础之上又提出了哈夫模型,该模型认为,任何一个设施对于特定空间上分布的所有居民点都可以提供服务功能,只是由于需求者的选择行为不同即在访问每个设施的概率上有所不同,但概率低于最低门槛标准就可视为该设施对居民没有吸引力。运用公式可表示为:

P_{ij}=\frac{A_{ij}}{\sum_{j=1}^n A_{ij}}

其中式中,Aij为设施点j对居民点i的吸引力(引力模型);Sj为设施点j的服务质量;dij为设施点j和居民点i之间的距离或交通时间;γ为距离阻抗系数,γ=1,2,3;Pij为居民点i访问设施j的概率;n为同类设施的总数。

城市的用地结构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边界具有显著的影响。居民点的分布和规模、道路的等级和布局等都会引起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和服务半径产生变化,进而导致不同城市的服务边界具有显著的差异。简言之,在同一类型公共服务设施中,综合质量较高、通达性较好的设施实际服务范围就会相对扩大,反之亦然。本文通过对城市引力场理论的梳理和总结,为重点考虑城市的用地结构和居民行为特征因素,建议实证研究中可采用基于引力模型的哈夫模型来进行城市现状服务边界的界定,并提出了城市现状服务边界界定的技术框架,具体步骤包括:

结合关于公共服务设施服务状况的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网络分析法分别计算出某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综合规模和到达的交通距离(道路网络距离),从而得出每个设施对所有居民点的吸引力;运用概率公式计算出居民点访问每个设施的概率;结合各居民点人口规模,计算预期设施访问量;计算出每个设施的实际服务半径,结合网络分析模拟出设施服务边界,并通过生成的居民访问设施的概率曲面和实证调研来校核得出设施服务边界;对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边界进行叠合,进而模拟出整个城市的服务边界。

城市服务边界和城市增长边界的区别

受大城市郊区化的影响,西方国家早期的研究认为,城市服务边界与城市增长边界并无太大区别,所以在实践中通常表现为名称上的差别,并无实质性的不同。但是随着公共服务设施研究的兴起,学者们逐渐发现二者仍然有很大不同:城市服务边界主要是建立在确保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高效利用的思想基础之上,通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来引导城市在边界内增长,并避免其向没有公共服务设施投入的地区发展。而城市增长边界则主要从容纳城市增长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将城市增长限制在开放空间、重要农用地以及生态敏感用地之外。

城市服务边界更多的是关注城市增长的时序,对城市发展的限制严格程度弱于城市增长边界,即城市服务边界扩展的弹性比城市增长边界大,并且总是跟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效益联系在一起。例如,它允许城市在服务边界之内建设大规模的居住区,但具有一定污染的公共服务设施可以建在边界之外;如果开发商愿意在界线边缘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政府允许其进行高密度开发等。

相关产品: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