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中观决策

什么是中观决策

中观决策指为实现宏观领导决策目标而进行的定量分析,以及制定目标、分解方案、选择方案、应变对策和协调措施的中层领导决策。

中观决策的主要特点

(1)着眼于既定领导决策目标的实现。

(2)运用决策技术进行定量分析。

(3)依靠专家集团提供假设及制定方案。

(4)偏重于在既定目标和可能条件之间寻找最优结合点。

中观决策与宏观决策的关系

中观一词是相对于宏观与微观而言,指的是多层系统的中间层次,这个中间层次在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中观领导决策要把宏观决策进一步具体化,并且为微观决策提供指导。具体地说,宏观决策解决的是目的和概念性质的问题,中观决策解决一系列“做什么”、“谁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么做”等问题。中观决策需要掌握大量的数据信息,不仅要掌握系统内部状况的数据,而且要了解系统环境的数据;不仅要掌握现状的数据,而且要预测未来的数据。由于数据信息量的巨大,中观决策必须借助数学知识、计算机和心理学等决策技术以及专家集团的帮助。在数据处理的基础上,还要提出实现领导决策目标的具体假设及其条件,制定各种选择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拟定应变对策协调措施以备用。数据的统计、预测和处理,不仅是中观决策的关键问题,而且也是宏观决策的基础。中观决策指为实现宏观领导决策目标而进行的定量分析,以及制定目标、分解方案、选择方案、应变对策和协调措施的中层领导决策。

中观决策的主体

在中观决策中,决策的主体机关主要有地方党委、人大和人民政府。按照党章和宪法的规定,党委、人大对涉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都有决策权、决定权,政府对其职权范围内的行政事务也有决策权。

一、界定中观决策主体的原则

一是不同的决策事项有不同的决策主体。一般来讲,需要经法律程序决定的事项,决策主体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不需要经过法律程序决定的重大事项,决策主体是各级地方党委;大量的日常行政性事项,决策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

二是各个领导机关要协商一致。决策主体的明确不是对相关领导机关参与决策的排斥。根据决策事项的具体情况,各个领导机关都应发挥应有的决策作用。由地方党委决策的事项,事先应充分征求人大、政府、政协等各方面的意见;由人大决策的事项,事先要经过同级地方党委研究同意;由政府决策的事项,有的事先要向同级地方党委和人大汇报。

三是决策主体应是一个领导集体。按照党章规定,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因此,凡属重大决策,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班子集体讨论,作出决定;班子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二、中观决策主体应具备的素质

驾驭全局的能力。中观决策是综合性决策,涉及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因而要求决策者必须善于总揽全局,具有整体意识和系统观念。
提纲挈领的本领。在现代社会中,事物纷繁复杂,工作千头万绪,如果不善于提纲挈领,抓住关键,以点带面。推动全局,而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工作必然陷于被动。
长远的眼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不论是决策面临的宏观环境还是客观对象,都无时不在运动变化之中。要是决策适应不断变换着的形势的要求,决策者就必须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未来意识,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从而面向未来进行决策。
科学求实的态度。决策者必须不唯上、不唯书、不唯老经验,以科学的态度、求实的精神,踏踏实实地根据本地的实际来贯彻执行上级指示,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决策方案。如果单凭热隋和空想,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制定决策方案,必然会导致决策失误,给改革和发展带来损失。
决断的魄力。决策的核心是一个“决”字。决者,决断也。作为决策者,不但要善于制定各种高明的决策,更要善于审时度势,选准时机,果断决策。否则,优柔寡断,瞻前顾后,就有可能贻误良机,丧失主动,使大好形势毁于一旦、良好的决策化为泡影。作为一个决策者,多谋固然重要,但真正体现其领导水平的,还有是否善于适时决断。特别是对于大量的随机性决策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善抓决策的时机,具有决策的魄力,应是一个决策者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除了以上素质之外,科学预见能力、民主作风、科学的方法等方面的素质也很重要。当然,我们很难要求每个决策者都具备以上素质,但对于整个决策群体,则必须这样要求。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