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案头调研
|
案例研究法
|
B
|
不重复抽样
|
C
|
抽样调查
|
重置抽样
|
抽签法
|
产品留置测试
|
D
|
多维尺度法
|
定量研究方法
|
定性研究方法
|
典型调查法
|
电话调查
|
多阶段抽样
|
等距抽样
|
独立控制配额抽样
|
等距量表
|
等比量表
|
E
|
二手资料调研
|
二路焦点小组
|
F
|
非概率抽样
|
分层抽样
|
分层比例抽样
|
分层最佳抽样
|
G
|
观察法
|
概率抽样
|
拐点调研
|
滚雪球抽样
|
H
|
会议调查
|
J
|
焦点访谈法
|
经验判断法
|
随机抽样
|
家庭日记法
|
经销商访谈
|
K
|
可行性研究
|
控制实验法
|
L
|
联合分析法
|
留置调查
|
垃圾调研法
|
类别量表
|
M
|
面谈访问法
|
盲测
|
描述性调研
|
媒介调查法
|
P
|
PPS
|
判断抽样
|
配额抽样
|
平衡量表法
|
评价量表
|
配对比较量表
|
Q
|
Q分类法
|
R
|
任意抽样
|
S
|
容量测定法
|
SEM模型
|
深层访谈法
|
双重抽样
|
实验调查法
|
实地调研
|
数值分配量表
|
随机号码表法
|
顺序量表
|
T
|
投影技法
|
推销估计法
|
投射研究
|
探索性调研
|
W
|
文献调查法
|
问卷调查法
|
网络调研
|
文案调查法
|
无准备访问
|
网上调查
|
X
|
询问法
|
辛迪加调研
|
行踪分析
|
相互控制配额抽样
|
Y
|
邮寄调查
|
因果性调研
|
Z
|
主观概率法
|
整群抽样
|
重点调查
|
逐户寻找法
|
|
Q分类法是用于研究个体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由斯蒂芬森(William Stephenson)提出,是等级量表的一种复杂形式。在市场调研过程中,人们根据事先规定的具体评价类别,将一组客体——口头陈述、语句、产品特点、潜在的顾客服务等进行分类整理。
Q分类法的实质是按照对称分布(如正态分布)的要求,对标有不同的陈述卡片进行分类,然后进行统计分析。例如,为了研究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融洽性,可以先让某学生就“我对教师的看法”和“教师对我的看法”两个主题,对一套标有各种师生关系的陈述卡片(通常是60一150个)进行分类(每类所分的卡片数目是事先按对称分布安排的)。待分类完毕,赋予各类卡片一定的数值(评定值),而后求出这两组评定值的相关系数,这一相关系数即为教师与学生关系融洽程度的定量描述。
Q分类法的步骤
1、拟订50句至100句有价值判断的语句,由有利态度到不利态度顺序排列。
2、制定一个奇数的同意量表,可以是5分制或7分制。
3、每个分数位置上的语句数目分配应该是正态分布的(可查正态分布表)。
例:某次调研共拟订50条语句,其语句分配及100名被调查者的选择情况统计如下:
语句 |
被调查者
|
1 |
2 |
3 |
4 |
5 |
… |
100
|
1.我最喜欢甲品牌 |
+2 |
-1 |
+2 |
-1 |
-1 |
|
-1
|
2.我总是买甲品牌 |
+1 |
-2 |
+1 |
-2 |
-2 |
|
-1
|
3.甲品牌品质良好 |
+2 |
-1 |
+2 |
-2 |
-1 |
|
-2
|
… |
|
|
|
|
|
|
|
48.我不喜欢甲品牌 |
-2 |
+2 |
-1 |
-2 |
+2 |
|
-1
|
49.甲牌号品质很差 |
-1 |
+1 |
-1 |
-1 |
+2 |
|
-2
|
50.我不佳用甲品牌 |
-2 |
+2 |
-2 |
-1 |
+2 |
|
-1
|
根据各被调查者的态度经Q分类法处理后的资料,被调查者可分为三类:有良好印象的;持中性态度的;有不良印象的。
经过Q分类法后,被调查者的各种态度可以被分成少数几类。而大多数情况下,因为调研人员在事先或调研中对被调查者的经济能力、社会背景等都有所了解,因此,可以对每一类调查者联系其背景资料进行分析,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类被调查者的特点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