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M含义一:BAM骨诱导人工骨
研发背景:
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Biomaterials, China 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家科技部1999年批准组建的我国第一个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的开放性研发平台,中国生物材料界的学术组织——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的依托单位,挂牌于四川大学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要从事高技术生物医学材料、医用植入体、骨骼-肌肉系统组织工程、药物控释载体和系统、试验评价的科学基础研究以及先进制造工艺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拥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等为学术带头人的研究队伍,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计委、科技部“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重大)、“973”、“863”等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若干项。
四川大学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in Biomaterials, Sichuan University 四川大学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四川大学的下属独立院所,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医学工程的依托建设单位。中心自1983年即开始进行生物研究和开发,积极进行先进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建立了生物活性涂层、人工骨、人工关节、牙种植体等产品中试生产线,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六类产品生产注册证,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2007年首批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规范(GMP)试点检查;产品精心制作,性能优良,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良好。
国家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大学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不断以先进的科技成果回馈社会,以优质产品服务社会。
产品概览:
BAM骨诱导人工骨以化学合成的复合磷酸钙盐经特殊工艺过程制备成仿生多孔骨修复材料,组成和结构与人体自然骨矿物相近,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生物安全性,能于体内富集、吸附人体内自身的BMP等生长因子,并调控基因表达,从而诱导、促进骨再生,缩短康复期,实现骨缺损的永久修复。
BAM骨诱导人工骨为人工合成材料,无免疫排斥源和感染传播源,不导致细胞的无限增殖,可避免因异体、异种材料的移植以及外源性生长因子等的引入所可能导致的免疫排斥反应和疾病的传播。
BAM骨诱导人工骨兼具支架功能、骨传导性能和安全的骨诱导性能,使骨修复由形态和机械功能的恢复走向骨再生和重建,是当今骨修复材料领域的最新先进成果,已获得2007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5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医疗成果二等奖等。
诱导机制:
正常的骨发生和形成是通过细胞分化、骨基质形成和改建等一系列过程而完成,该过程由骨诱导信号分子、细胞中活化的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所调控,其前提是在成骨位置存在多潜能间充质细胞。
BAM骨诱导人工骨的三维贯通的支架结构和近于人体自然骨矿物的物理化学组成,在体液环境中重组装,可于体内引导纤维结缔组织和骨髓基质干细胞等长入材料孔隙,从而获得成骨必须的多潜能间充质细胞,并为细胞的附着生长提供支撑。
人体自身体液中即含有BMP等生长因子,但含量低,不足以引起诱导现象的发生;BAM骨诱导人工骨的特定组成和结构提供了骨生长因子的受体和结合位点,植入体内材料可选择性富集、吸附人体自身血液及体液中的骨生长因子,使植入微环境的生长因子达到诱导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和新骨生长的阈值;在骨诱导信号分子和生物环境的协同作用下,BAM骨诱导人工骨可促进细胞成骨“当家”基因上调、增强下游成骨基因表达、调控细胞沿成骨方向分化而最终成骨。
随着细胞和营养物质通过多孔结构传送、新骨在人工骨内形成和成熟,并自分泌BMP等生长因子,逐步替换植入的材料,完成新骨的生长和骨化。
优势分析:
骨移植材料广泛应用于填补人体内骨髓缺损、需要加强或整合的部位,主要以实现填充和支撑、功能恢复为目的;如何模拟自然骨形成过程,调动和利用机体自身提供间充质细胞和骨诱导信号分子,与生物环境协同激活细胞成骨基因表达,调控细胞沿成骨方向分化的膜内成骨,则是骨修复材料发展的方向和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