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
1、质量策划费用。包括:编制质量手册、质量控制或工作程序、质量计划、检验计划、产品可靠性计划以及其他专门性计划等一系列策划活动,也包括策划质量记录和作业指导性文件等所发生的费用。这些费用应包括质量管理部门人员的工资和其他部门参与人员的工时费等。
2、新产品设计评审费。包括:制订检验和试验计划、编制评审文件、实施设计评审以及其他与实施新设计评审有关的质量方面的活动费用。也包括参加人员的工资或工时费、外单位人员的经费和会议费等。
3、培训费用。包括制定培训计划和实施质量培训的费用。
4、工序控制费。是指工序为达到质量要求,预防不合格品招标所发生的控制费用。
5、收集和分析质量资料的费用。包括:索取产品质量情况、情报等资料的费用,也包括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辨别质量问题、发出警报,促进研究改进等所发生的费用。
6、质量改进计划执行费用。包括:制定和实施质量改进计划、采取预防或改进措施,并适度突破到新的性能水平所需的各项活动费用,如预防不合格品或缺陷计划,促进工作计划的费用。
分类
1、质量工作费
质量工作费是指为预防、保证和控制产品质量,开展质量管理所发生的办公和宣传费,为搜集情报、制定质量标准、编制手册、质量计划、开展质量小组活动、工序能力研究和质量审核等所支付的费用。
2、质量培训费
质量培训费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提高人员素质,对有关人员进行质量意识、质量管理、检测技术、操作水平等培训所支付的费用。
3、质量奖励费
质量奖励费是指为改进和保证产品质量而支付的各种奖励,如质量小组成果奖、产品更新换代创优奖,及有关质量的合理化建议奖等。
4、产品评审费
产品评审费是指新产品设计、研究阶段对设计方案评价、试制、产品质量的评审所发生的费用。
5、质量改进措施费
质量改进措施费是指建立质量体系、提高产品及工作质量、改变产品设计、调整工艺、开展工序控制。进行技术改进等的措施费用(属于成本开支范围)。
6、工资及福利费
工资及福利费是指质量管理科室和车间从事专职质量管理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
成本陷阱
一些隐藏着的成本,如果在核算价格的时候忽视了,会造成不小的损失,尤其是那些交易量比较小或利润较薄的业务,稍不留心就有可能从盈利变成亏损。这些成本陷阱首先是银行费用。从国外汇进的款项,国外银行和国内银行会从中扣除手续费。也就是说,国外客户虽然给你汇了1000美元,可到你手里就很可能变成950美元了。假如你预期的利润是3%即30美元,光是银行手续费一项就让利润泡汤了。因此,为避免类似情况。此外,国外客户汇款应让客户自己承担国外银行手续费,否则就要把这笔费用预计在成本中。信用证操作的银行手续费更高,有时在正常动作状态也可以达到几百美金。
此外最常见的预算外费用就是码头操作。码头杂费名目繁多,该由发货人还是收货人承担则模棱两可。FOB条件下,由进口方负责订舱,CNF和CIF条件下则由出口商负责订舱。接受订舱的货运公司,出于揽生意的考虑,往往只对订舱人负责,把费用转嫁到另一方。对于出口方而言,在操作FOB的时候,如果是初次合作的货运公司,有必要事先核对一下相关费用。如果发现费用分担明显不公,则与国外客户联系协商要求调整。
现状
从直观的角度看,“综合成本”的变化可分为“硬成本”和“软成本”两个方面。“硬成本”是指由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成本构成,“软成本”指由于外部因素或者是政策变化而带来的成本。“硬成本”和“软成本”加在一起,是十个方面,它们是:劳动力工资上涨;土地租金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紧缩货币政策后利息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后的汇率成本上涨;统一内外资所得税率的“两税合一”政策,企业“两税合一”后的基本税率为25%;《劳动合同法》实施,要求与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以及提高加班工资;出口退税率下降(2007年7月1日起国家开始实施新的出口退税率政策,共涉及2831项商品);加工贸易政策变化(2007年7月国家出台44号公告,新增目录1853个税号,保证金台账由空转变为实转);政府强制性实行节能减排政策,环境保护的成本提高。这十个方面都可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本和利润。
生产要素等“硬成本”的变化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可看成是企业成本变化中的“内生变量”,而由于外部因素或者是政策变化而引起的企业成本变化可看成是企业成本变化中的“外生变量”。当成本变化中的“外生变量”发生急剧变动、足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巨大影响时,称之为“成本冲击”。如同“价格冲击”一样,“成本冲击”如果处理得不好,就可能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到宏观经济的稳定。
“成本冲击”对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依照人们现在的观察,“成本冲击”对中国沿海地区影响要大于内陆地区;“成本冲击”对高度外向的经济体影响要大于对内源经济体的影响;“成本冲击”对外资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对内资企业的影响;“成本冲击”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对一般贸易企业的影响。“成本冲击”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既可能影响到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也可能影响到就业,在这里,我要重点讨论的是,“成本冲击”对中国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业应对“成本冲击”有五种反应以珠江三角洲为例。从深圳和东莞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去年劳动密集型企业综合成本的上升在10%~20%左右,今年可能仍要上升15%~25%。据企业反映,综合成本的上升很大一块来自政策的调整和国际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原材料的涨价),这可以看成是一次“成本冲击”事件。企业应对“成本冲击”有五种反应:一是企业关门倒闭;二是未倒闭但处于半停工状态;三是企业外迁;四是企业未外迁但订单已转移到别的生产基地;五是企业的就地转型升级。人们当然期待第五种情况的出现。但实际上,前面四种情况已经开始大量出现。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如果出现大规模的倒闭、停工、外迁,就有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这也就意味着,产业的升级没有出现,产业的“消亡”倒出现了。
虽然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支持、帮助来实施这种产业转移和升级,以减低“成本冲击”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的阵痛,但应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地方政府的行为可能只能延缓“成本冲击”的趋势,根本性地解决问题还要依赖于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同时,人们对珠江三角洲企业调查所观察到的现象是,在未来的2到3年间,“综合成本上升”情况仍将持续,因此,如何应对未来也许更为猛烈的“成本冲击”,可能是地方政府以至于中央政府都应考虑的预案。其中能做的一件事情是,最近两年政策出台不能过于密集,要注意“节奏的把握”,注意“度的把握”。因为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的“成本上升”与“成本冲击”的差异,主要是成本在短期内上升的幅度的大小;在国际市场成本冲击发生时,政府要出台措施帮助企业加以抵御;或者,在出台会导致企业成本提高的政策的同时,要考虑配套实施一些有利于缓解企业压力的制度改革与政策调整。
影响
国际经验表明,产业的升级、转型有几种类型:一是技术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