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项目环境管理体系
项目环境管理体系是项目整个管理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它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的结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项目环境管理体系的概念涉及到有关环境保护的一些术语的定义,包括:
①环境目标:组织依据其环境方针规定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的,如可行应予以量化。
②环境指标:环境指标直接来自环境目标,为实现环境目标所需的规定及具体的环境表现(行为)要求,如可行应予以量化。
③环境方针:组织对其全部环境表现(行为)的意图与原则的声明,它为组织的行为及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框架。
④环境表现(行为):组织基于其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对它的环境因素进行控制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环境管理结果。
⑤污染预防:旨在避免、减少或控制污染而对各种过程、惯例、材料或产品的采用,可包括再循环、处理、过程更改、控制机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材料替代等。
在智能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环保教育,建立和完善各项环保制度,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自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在提高项目经济效益的同时,改变不安全、不卫生的劳动环境和工作条件,即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要加强对项目的环境管理。
项目环境管理体系的内容
1.环境方针
环境方针的内容必须包括对遵守法律及其他要求、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并作为制定与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2.环境因素
识别环境因素时要考虑到“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向大气排放、向水体排放、废弃物处理、土地污染、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利用、其他当地环境问题,及时更新环境方面的信息,以确保环境因素识别的充分性和重要环境因素评价的科学性。
3.法律和其他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保证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环境因素遵守法律和其他要求还应建立获得相关法律和其他要求的渠道,包括对变动信息的跟踪。
4.目标和指标
(1)组织内部各管理层次、各有关部门和岗位在一定时期内均有相应的目标和指标,并用文本表示。
(2)组织在建立和评审目标时,应考虑的因素主要有:环境影响因素、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相关方要求等。
(3)目标和指标应与环境方针中的承诺相呼应。
5.环境管理方案
组织应制定一个或多个环境管理方案,其作用是保证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实现。方案的内容一般可以有:组织的目标、指标的分解落实情况,使各相关层次与职能在环境管理方案中与其所承担的目标、指标相对应,并应规定实现目标、指标的职责、方法和时间表等。
6.组织结构和职责
(1)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要靠组织的所有部门承担相关的环境职责,必须对每一层次的任务、职责、权限做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给予传达。
(2)最高管理者应指定管理者代表并明确其任务、职责、权限,应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提供各种必要的资源。(3)管理者代表应对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保持负责,并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7.培训、意识和能力
组织应明确培训要求和需要特殊培训的工作岗位和人员,建立培训程序,明确培训应达到的效果,并对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工作,要有必要的教育、培训、工作经验、能力方面的要求,以保证他们能胜任所负担的工作。
8.信息交流
组织应建立对内对外双向信息交流的程序,其功能是:能在组织的各层次和职能间交流有关环境因素和管理体系的信息,以及外部相关方信息的接收、成文、答复,特别注意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外部信息的处理并记录其决定。
9.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应充分描述环境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应给出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明确查找的方法,使相关人员易于获取有效版本。
10.文件控制
(1)组织应建立并保持有效的控制程序,保证所有文件的实施,注明日期(包括发布和修订日期)、字迹清楚、标志明确,妥善保管并在规定期间予以保留等要求;还应及时从发放和使用场所收回失效文件,防止误用,建立并保持有关制定和修改各类文件的程序。
(2)环境管理体系重在运行和对环境因素的有效控制,应避免文件过于烦琐,以利于建立良好的控制系统。
11.运行控制
(1)组织的方针、目标和指标及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和活动,应确保它们在程序的控制下运行;当某些活动有关标准在第三层文件中已有具体规定时,程序可予以引用。
(2)对缺乏程序指导可能偏离方针、目标、指标的运行应建立运行控制程序,但并不要求所有的活动和过程都建立相应的运行控制程序。
(3)应识别组织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并建立和保持相应的文件程序,将有关程序与要求通报供方和承包方,以促使他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组织的要求。
12.应急准备和响应
(1)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使之能有效确定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并在其发生前予以预防,减少可能伴随的环境影响;一旦紧急情况发生时做出响应,尽可能地减少由此造成的环境影响。
(2)组织应考虑可能会有的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采取预防和纠正的措施应针对潜在的和发生的原因,必要时特别是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应对程序予以评审和修订,确保其切实可行。
(3)可行时,按程序有关规定定期进行实验或演练。
13.监测和测量
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既是对体系运行状况的监督手段,又是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实施有效运行控制的首要环节。
(1)监测的内容,通常包括:组织的环境绩效(如组织采取污染预防措施收到的效果,节省资源和能源的效果,对重大环境因素控制的结果等),有关的运行控制(对运行加以控制,监测其执行程序及其运行结果是否偏离目标和指标),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的实现程度,为组织评价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提供充分的客观依据。(2)对监测活动,在程序中应明确规定:如何进行例行监测,如何使用、维护、保管监测设备,如何记录和如何保管记录,如何参照标准进行评价,什么时候向谁报告监测结果和发现的问题等。
(3)组织应建立评价程序,定期检查有关法律法规的持续遵循情况,以判断环境方针有关承诺的符合性。
14.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1)组织应建立并保持文件程序,用来规定有关的职责和权限,对不符合的进行处理与调查,采取措施减少由此产生的影响,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并予以完成。
(2)对于旨在消除已存在和潜在不符合所采取的纠正或预防措施,应分析原因并与该问题的严重性和伴随的环境影响相适应。
(3)对于纠正与预防措施所引起的对程序文件的任何更改,组织均应遵守实施并予以记录。
15.记录
(1)组织应建立对记录进行管理的程序,明确对环境管理的标识、保存、处置的要求。
(2)程序应规定记录的内容。
(3)对记录本身的质量要求是字迹清楚、标识清楚、可追溯。
16.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1)组织应制定、保持定期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程序、方案。
(2)审核程序和方案的目的,是判定其是否满足符合性(即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对环境管理工作的预定安排和规范要求)和有效性(即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得到正确实施和保持),向管理者报告管理结果。
(3)对审核方案的编制依据和内容要求,应立足于所涉及活动的环境的重要性和以前审核的结果。
(4)审核的具体内容,应规定审核的范围、频次、方法,对审核组的要求,审核报告的要求等。
17.管理评审
(1)组织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评审过程要记录,结果要形成文件。
(2)评审的对象是环境管理体系,目的是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有效性。
(3)评审前要收集充分必要信息,作为评审依据。
项目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在一个由“策划、实施、检查评审和改进”几个环节构成的动态循环过程的基础上,其具体的运行模式如图l所示。
建立项目环境管理体系步骤
(一)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具体工作
企业按照GB/T24000系列标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与建立GB/I19000的步骤有相似之处。建立GB/T24000的步骤可分为组织决策和准备、初始环境评审、体系策划与设计、体系文件编写、体系试运行、体系运行控制、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以及体系的持续改进。主要的差别在于对初始环境评审和对于适用法律法规的识别。这两点在其他标准中也有要求,但对于GB/T24000标准则更为严格。
(1)组织决策和准备:组织决策工作包括最高管理层的决策与承诺、基础培训、建立环境管理组织、制定工作计划、规定职责与权限以及相关资源的提供等内容。组织决策对于企业并不是陌生的工作,企业一般都按照当地有关部门的要求设有管理环境保护的部门与有关部门沟通。
(2)初始环境评审:是指对环境因素的识别,确定环境的影响,并从其中识别重大环境因素,提出环境方针的建议。
(3)体系策划与设计:是指最高管理层确定环境管理方针,作出承诺。企业应当对适用法律法规进行识别,确定管理目标和环境管理方案。然后进行体系的框架和相关过程的设计。
(4)体系文件的编写。体系文件的编写是在对有关人员培训后,进行环境管理手册的编写。这部分工作以及以后的工作与其他标准的工作有相似之处,不再重复。
(二)环境管理体系的注意事项
1.节约
环境管理体系应当注意资源的节约,包括控制能源的消耗和节约资源。
在项目的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工作应当考虑项目的增值。要考虑项目的全寿命周期费用的节约,不要单纯考虑节约设计和施工费用而造成使用费用的增加。
在施工阶段环境保护工作包括控制能源消耗和节约资源。有条件的现场应设立能源计量分表,对分包的能源使用进行控制。要控制现场照明灯光的合理使用,要有定时开启管理规定。生活用水、用电、采暖、供气以及办公室的纸张都是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内容。节约资源还包括制定料具使用指标,防止浪费。更要特别重视施工工艺的制定。合理化的施工工艺能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缩短工期。
2.与整体的有机结合
在编写环境管理体系时应当注意到环境管理体系是企业的其他体系的一部分,应当按有关标准的要求进行机构的调整、明确职责、制定方针目标、加强控制,要使环境管理体系与企业的全面管理体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切忌为认证而建立,这样不仅没有效果,而且是资源的浪费。要注意环境的变化较之质量管理更有其特点。不仅企业要对环境因素识别,每个项目也要对现场特定的环境因素识别,并在环境计划中说明。
项目环境管理体系的作用和意义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从1993年6月正式成立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ISO/TC207)开始,就遵照其宗旨:“通过制定和实施一套环境管理的国际标准,规范企业和社会团体等所有组织的环境表现,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减少人类各项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节约能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96年推出了ISO14000系列标准。同年,我国将其等同转换为国家标准GB/T24000系列标准。环境管理体系的作用和意义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4)国内外贸易发展的需要。
(5)环境管理现代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