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企业家概述
企业家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是率领企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乘风破浪的风云人物。笔者在对企业家进行学习和研究当中发现,有关学者和政治家经常提到“农民企业家”、“军人企业家”、“某部级企业家”、“厅级企业家”等一些概念和说法。表面上是对企业家类型的一种划分,在这个层面上有其合理性,但是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却容易给人一种误导——企业家也具有身份。企业家有其深刻的内涵,如果有所歪曲,就不利于我国企业家的健康成长,不利于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完善。
身份企业家出现的原因
一、对企业家的内涵不清
企业家的概念在理论界直到如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也就导致了实际中对它的歪曲认识。理论上从18世纪中叶开始,经济学家就没有停止过把和企业家有关的理论纳入经济理论框架的努力。总体来看,已有的企业家理论大约可分成三个流派:
- 一是以萨伊为代表的古典学派;
- 二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市场非均衡学派;
- 三是以熊彼特为代表的市场均衡学派。
萨伊指出企业家是“将一切生产手段——劳动、各种形态的资本或土地等结合起来的经济行为者。是在作为使用生产手段的结果——产品的价值中,能够发现有可供使用于扩大总资本,并可用于支付工资、利息或地租以及归属自己的利润的人”。萨伊明确和准确地概括了企业家职能,但却忽视了企业家承担风险的精神和创新的作用。马歇尔认为企业家是指那些在市场中依靠自身的洞察力和风险承担能力,通过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把商品转到最需要的需求者手中,以确保市场由不均衡状态向均衡状态转化的人。本质上他们是市场秩序的创造者。他深刻地认识到企业家作用的发挥,完全取决于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和承担风险的精神。熊彼特批判地发展了马歇尔的市场非均衡企业家理论,提出了全新的企业家理论体系。他认为企业家是打破市场均衡并重新组合的创造性的破坏者,是超越市场结构而存在的神圣的创造者,与世俗的企业家形象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较难为人接受。他忽视了企业家与企业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作用。
实际中,人们往往称处于企业高层领导地位的人为企业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经常将经理、厂长、党委书记和企业家划等号。就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将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和企业家称呼相配对的人也大有人在。试让我们深究一下,担任了某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是否配得上企业家的称号?正如一个歌唱者不等于是歌唱家,一个教书人不等于是教育家。一个人当了董事长或总经理也不等于是企业家。
二、中国的独特国情
1、我国企业家的成长历程。
(1)萌芽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打破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使得第一代“胆略型”企业家应运而生。像禹作敏、王泽普、鲁冠球等。这批企业家主要以城市个体经营户和农村大办乡镇企业为代表,他们充满着闯劲和胆量,敢想放做,敢为天下之先,敢于打破原来的条条框框,顶住多方压力来靠市场发展企业。正是由于他们才实现企业家零的突破,并由此产生了一批所谓的“农民企业家”和“乡镇企业家”。
(2)成长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长阶段市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从短缺经济变成了过剩经济,由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行业间个性也越来越强,再靠胆子大、政治运作能力强似乎已有所不够,于是第二代“专业型”企业家随之而生。像柳传志、张瑞敏、楮时健等。
(3)比较成熟阶段(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趋势加上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得仅仅靠胆量和技术已经不能抵挡竞争对手的冲击。管理作为推动经济的车轮之一,其作用不可估量。21世纪是管理的世纪。这就要求专业的管理人才——第三代“职业型”企业家的出现。像吴士宏、段永基等。从企业家坎坷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一代企业家的出身都不一样,这样就容易导致“身份企业家” 的出现。
2、“官本位”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中国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历来重官轻商,商人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低下。“学而优则仕”、“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代表语言表现了官与商的形象。在这种“官本位”笼罩下的社会环境,极不利于企业家的成长。而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和政府部门没有明确的界限,企业在法律上和经济上是依附于政府行政管制,作为政府的附属物而存在。企业的职责主要是“上面定计划,下面来完成”,完全是行政命令式的,这就强化了“官本位”思想。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领导没有明确的界限。当企业成绩显著,企业家就被调到行政部门;如果企业的经营出现问题,上级主管部门就会从内部选派一个官员去管理这个企业,原来的企业领导换个企业继续经营。政企关系的暖昧导致了企业家身份的出现。
3、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不利于我国企业家的健康成长。著名的经济学家董辅礽先生打过比方:企业家和市场经济犹如演员和舞台。没有舞台,演员纵有浑身绝技,也无从施展;没有演员,空有豪华的舞台,也无法上演有声有色的戏。市场经济本身就是由企业家担任主角的一场有声有色的戏。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计划经济条件是不可能产生企业家的。市场经济作为新生事物在我国还处于成长之中,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也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 市场体系建设不够齐全。
- 市场法规不够健全。
- 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 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配套。
我国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其竞争力的主要载体和实践者是企业家。因此,企业之间的竟争实质是企业家之间的竞争。市场经济是靠企业家推动的经济。
消除身份企业家的几点建议
1.企业家概念的界定
企业家理论从古典学派发展到市场均衡学派,虽然有所发展和完善,但至今尚无定论。为了消除对“身份企业家”的错误认识以及使人们对企业家有更深的理解,我们仍需探讨企业家本质,对企业家概念做出界定。企业家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并定为具有以下特征及做事能力的人。首先是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次是在于企业家对经济生活和市场变化的敏感性,总是站在经济生活的最前沿。第三是企业家特征表现在具有永无止境的经济冲动的原动力,即将各种资源组合起来,从事企业经营并获取利润。第四是企业家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历史使命感,他们都将服务和改善人类的经济生活作为毕生追求。
2.打破“官本位”,从官场走向市场
打破“官本位”目的是让企业脱离“官本位”制的桎梏,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彻底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企业不管大小,不论是中央办的还是省市办的,一律都是平等的市场竞争主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第二,取消厂长经理的行政级别。一方面断绝厂长经理的为官之路,彻底告别官场,进入市场;另一方面使企业经营者的身份由多元变为一元。这与企业领导人的产生方式相关联。也就是说,企业领导人应该是企业经营的专家,他们再不应该是由政府任命的行政宫员。
3.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时期,要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培育和建设完备的市场体系,建立开放的统一的市场。完备的市场体系包括三个方面:
- 一是各种市场都有;
- 二是各个层次的市场都有;
- 三是各类市场的中介机构都配套。
其次,健全市场法规。健全完备的市场法规,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除了最根本的法规如公司法、商法、财产法、破产法、反垄断法、证券法等等之外还要有实施细则,同时要适应国际法则,使得一切经济活动纳入法制轨道。
再次,全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必须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社会稳定机制不可少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医疗保健和残疾、工伤保险;免费教育与家庭福利;失业救济与职业培训等。
最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形式和产权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着重要把三大制度建设好:
- 公司法人制度。其核心就是承认法人财产和法人财产权的产权制度。
- 法人治理结构的组织管理制度。
- 有效的责任制度。
建立现代制度最重要是理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家的形成及其健康成长提供了各种规范要求,离开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支持和保证,就不可能造就一个真正的企业家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