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贫富分化
贫富分化是指人们之间的财富出现了差距,财富是以货币来表示,贫富分化也就是说人们之间支配的货币出现了差别。
贫富分化是一个政治概念,其往往包含着与政治相关的权力、政策、制度等在收入和财富分配方面的伦理不公平性。贫富两极中的贫困一极既包括经济贫困,又包括权利贫困,且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通常互为因果;富裕一极则既有物质上的“充裕富足”,又是社会权力资源占有上的强势群体。就理论上说,在社会财富总量既定的情况下,当有些人占有的财富越多并成为富裕一极时,另一些人占有的财富就越少而成为贫困一极,贫富差距就越大,贫富分化就必然产生。
我国贫富分化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在综合国力提高基础上得到显著改善。然而,伴随经济快速发展,贫富分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且呈现不断扩大趋势。现在,我国前50名富豪的财产,已等于5000万农民年收入;300万百万富翁的财产,已等于九亿农民两年纯收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在收入或消费中所占份额只有4.7%;占总人口20%的最富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则达50%。这种贫富分化,表现于多个方面。
第一、城乡差距悬殊。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3.11:1,2003年已为3.23:1,目前则为5:1,甚至是6:1。农民总体收入低,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我国农民数量又占大多数,这就加大了抑制贫富差距的难度。
第二、地区差距明显。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好,而中西部地区为地理环境所限,平均收益水平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现在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是东部沿海地区的40%。
第三、部门行业之间差距扩大。资料显示,低收入行业与最高收入行业的工资差距,由1978年的458元,扩大为2001年的1093元,现在其差距则在进一步扩大。效益较好的,如电力、煤气、金融保险、交通运输、房地产、烟草及电子通信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比相对较低的制造业、农林牧副渔、水利地质勘探等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要高出两倍以上,尤其是一些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差距更大。
我国贫富分化产生的原因
我国当今贫富分化产生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这些。
(一)为自然条件和生态条件不同所导致。我国自然和生态条件,东部比西部好,南方比北方好,沿海比内陆好。东部沿海地区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而且政策上也享有很多优惠,如享受采取减免税收、优惠贷款、无息贷款、技术和设备优先扶持等倾斜政策,因而东部地区得到了优先发展。而西部地区环境恶劣,且没多少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因而造成西部地区人口及人才渐向东南流动,而人才流失就越发加剧了西部地区的贫穷。
(二)为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我国的城乡差距拉大还有特定的历史原因。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目标,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向工业倾斜的政策。其起始阶段,制定这些政策的意图在于发展工业,然后由工业再反哺农业,但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机制和工业本身发展不稳定,其既定目标不仅没达到,反倒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三)为教育投入与资本投入不均衡所导致。贫穷地区由于没有足够资金投入教育,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比富人低。相关资料显示,东部地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比中部高出0.42年,比西部地区高出1.62年。这种文化素质上的差异,导致东部地区居民比其他地区居民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力,更能充分地利用政府政策,资源配置能力也更强,因此,他们能获得更多的收入。这种差距,会保持相当长时间,甚至有扩大的可能,阻碍着贫富差距的缩小。
(四)为体制、政策因素所导致。改革开放的政策,总体是倾向效率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八字,便突出了收人分配领域中的这种效率因素。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私营企业主及个体工商户进入高收人阶层,其所积累的财富又以更快速度增值,他们成为拉动中国贫富差距的主要社会力量。此外,税制改革不得力,也对贫富差距产生了深厚的影响。税收监控的法律、技术手段滞后,使各类假帐现象屡禁不止;公民纳税意识淡薄,导致了税款严重流失;大量存在的“灰色收人”,也人为加大了贫富差距,使得国家缺乏必要的再分配能力,不能有效援助弱势群体。
(五)为社会保障滞后所导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尚不够完善。虽确定了一些明确目标,但投入启动却遇到很多困难,如对群众宣传不够、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等。从总体上看,除一些发达城市外,社会保障体系还只处于启动阶段,实际起作用的项目并不多,保障层次还很低。社会保障的弱化,使竞争失利、弱势群体和有特殊困难的人们难以保持基本生活,一旦遇到失业、病灾等情况,其贫困便会进一步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