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又称无尝试学习或替代性学习。是指通过对学习对象的行为、动作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结果观察,获取信息,而后经过学习主体的大脑进行加工、辨析、内化,再将习得的行为在自己的动作、行为、观念中反映出来的一种学习方法。
观察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在班杜拉看来,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也就是说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不必直接做出反应,也无需亲身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便可完成学习。个体能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得到某种认知表象,并以之指导自己以后的行为,这样就使得他减少了不必要的尝试错误。很明显,观察学习与斯金纳的强化学习和桑代克的试误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观察学习的特点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观察学习有其明显的特点。
第一,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班图拉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示范行为,在自己尚未表现行为时就已经学到了如何去做,这样就可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他指出如果只能通过尝试错误的方式去学习,个体的生命都会有危险,例如学习游泳,学习驾驶汽车等。
第二,观察学习并不依赖直接强化。因为观察者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习到复杂的行为过程,因此,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班图拉认为强化在观察学习中并非关键因素,没有强化,观察学习照样可以发生。
第三,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就能学到复杂的反应,这种学习无疑具有认知性。班图拉认为观察学习基本上是认知过程。观察者需要利用内部的行为表象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学习活动必然包含内部的认知过程。
第四,观察学习不等同于模仿。模仿仅指学习者对他人行为的简单复制,而观察学习指的是从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中获得信息,观察学习既可能包含模仿,也可能不包含模仿。
观察学习的类型
从班图拉有关观察学习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几种观察学习的基本类型。
直接的观察学习也称行为的观察学习。指的是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日常生活中大部分观察学习属于这种类型。
抽象性观察学习指观察者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以后在一定条件下观察者会表现出能体现这些规则或原理的行为,却不需要模仿所观察到的那些特殊的反应方式。
创造性观察学习指的是观察者通过观察可将各个不同榜样行为特点组合成不同于个别榜样特点的新的混合体,即从不同的示范行为中抽取不同的行为特点,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创造性表现在观察者通过观察,受他人行为的启发,把自己原有的行为成分进行新的排列组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反应方式。
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
班图拉对观察学习心理过程的研究明显地受到了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他按信息加工的模式对观察学习进行了分析,认为观察学习有四个相关联的子过程组成,每个子过程又包括了一些影响它们的变量。
1.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
注意过程决定了学习者在大量的示范事件面前观察什么、知觉什么、选取什么。它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用班图拉的话说:“注意过程决定着在大量的示范影响中选择什么作为观察的对象,并决定着从正在进行的示范事件中抽取哪些信息,因此,选择性注意在观察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
班图拉认为示范活动的显著性和复杂性影响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成功的行为模式较之失败的行为模式更易引起人们的注意;那些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较高的能力和较大权力的榜样易为观察者所注意;观察者的知识经验、认知能力、已经形成的知觉定势和期待等使得他选择一些示范信息而放弃另外一些示范信息;人际关系的结构特征是制约注意过程的重要因素。
2.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储存
保持过程使示范者把示范经验转换成表象或言语符号保持在记忆中,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形象,这些记忆代码在日后便能指导操作。这些以符号形式保持在记忆系统中的示范信息,当示范活动不再存在时,就给观察者提供指导,通过符号的中介,瞬间的示范经验进入长时记忆中。高度发展的符号化能力,使人们可由观察学会大量的行为。另外,演习也能成为一种重要的记忆支柱,经由观察而习得的示范行为只有经过认知上的演习或实际上的行为操作后,才能保持长久记忆。有些通过观察而习得的行为,由于社会禁令或者时间等限制,不能用外现的手段轻易地形成,观察者就把这种行为看在眼里、记到心中,这种心理演习在示范行为的获得和保持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动作复现过程:记忆向行为的转变
这一过程是把以符号形式编码的示范信息转化成适当行为的过程。这是一种由内到外、由概念到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以内部形象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成分组合成新的反应模式。班图拉认为观察者为了重现示范动作和产生最佳的行为模式,必须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仅仅通过观察,机能是不可能完善的。观察者只有不断地进行悉心的练习,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对自身的行为操作状态与示范行为加以对照,经过自我矫正和调整,才能形成熟练的运动机能,做出与示范行为同样正确的反应来。
在班图拉看来,中枢的表征物能给反应的重现提供内部模型,同时也为反应的纠正提供了标准。他之所以把动作复现看作是概念—匹配过程就在于输入的感觉反馈信息要与存在于中枢的概念模型相比较,并以这种比较为基础纠正匹配行为,使概念与活动逐渐相对应。
4.动机过程:从观察到行为
这一过程决定了哪一种经由观察而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经过上面三个子过程后,示范行为基本上为观察者所习得,但观察者可以在自己的行动中表现出来,也可以不表现出来,所以示范行为的习得与示范行为的操作是有距离的。班图拉认为当获得的行为没有实用价值或要冒遭受惩罚的危险时,学习与操作之间更易不相一致。只有出现了积极的诱因时,处于压制状态下的观察学习才快速地转化为行动。也就是说,操作是在足够的动机和激励作用下才出现的。
班图拉指出行为操作主要受三类诱因源所左右。一类是直接的诱因,又称外部的诱因。如果获得的行为能导致有价值的结果,人们倾向于操作经由观察获得的行为。反之,则会削弱操作这种行为的倾向。这些外部的诱因可采取物质的奖赏、积极或消极的社会评价、愉快或令人难受的感觉刺激等形式。一类是替代性诱因。经由观察而获得的行为中,那些对他人有用的行为比对他人无用的行为更易于表现出来。看到他人的成功,能增强自身表现这种行为的倾向,如果他人的这类行为受到惩罚,则减少表现的倾向。还有一类是自我诱因。对自己行为的评价调节着人们表现那些经由观察而习得的行为。人们更愿意表现那些令自己满意的行为,而放弃那些让自己生厌的行为。
班图拉认为观察学习的这四个子过程是紧密相连、不能完全分离的。观察者如果不能复现示范行为,其原因可能是:没有注意有关活动;记忆表象中对示范行为进行了不适当的编码;所学的东西不能在记忆中保持;自身缺乏操作的能力;没有足够的诱因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