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西方管理思想

什么是西方管理思想

西方管理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以泰罗(F.W.Taylor)和法约尔(H.Fayol)的科学管理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以梅奥(G.E.Mayo)人际关系学说为先导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和以被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为特征的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西方管理思想的早期

管理思想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管理需求—“协调”—管理方法出现

(1)奴隶制时代的管理方法

古巴比伦:汉漠拉比法典

古埃及:以法老为最高统治者的金字塔式的国家管理机构

古罗马:严格的体制和权利层次以及分权制军事管理

(2)工业化以前的组织管理

教会、政府、军队、家庭、新兴的工厂制度所提出的管理问题完全不同于以前传统组织所碰到的管理问题,管理理论研究从此出现。

西方管理思想的早期研究者

管理的重点是解决分工与协作问题,管理的内容局限于生产管理,工资管理和成本管理;管理的方法是凭借个人经验,管理工作的成败主要取决于管理者个人的经验,个性特点和工作作风;管理的主体即企业管理者由资本家直接担任。

“人事管理之父”——罗伯特·欧文

欧文提出要缩短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工资、改善住房,并在自己的企业进行改革试验证明:重视人的作用、尊重人的地位可以使工厂获得更大利润。

“古典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

其代表作——《国富论》,对以后的管理理论有重大的影响,主要观点如下:

①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

②提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

③强调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力的重要性。

“科学管理思想的先驱者”——查尔斯·巴贝奇

认为要提高工作效率,必须仔细研究工作方法,同时还提出了一种工资加利润的分配制度,为现代劳动工资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方管理思想的分类

古典管理思想

18世纪60年代,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工业化大生产逐渐成为其主要背景,市场经济地位逐步建立。19世纪最后数十年,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工厂制度日益普及,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技术更加复杂,

行为科学管理思想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与20世纪2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员工的觉悟不断提高,不仅要求经济状况的改善,而且也越来越要求政治上的民主权利,这在客观上有理的推动了“人的因素”的深入研究。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世界经济陷入了空前的大危机。管理者们不得不注重在微观层面上研究“硬件”以外的造成企业效率下降的影响因素。这样,行为科学管理思想应运而生。

理论内容

前期的行为科学是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理论,这是第一次以长期的科学实验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形成的科学理论,后期行为科学的研究内容大体上集中在三个层面:员工个体行为的研究、员工群体行为的研究以及组织行为的研究。个体和团体行为学说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机率模式理论、满格雷格的“XY理论”;组织行为学说包括:领导行为理论、组织变革和发展理论。

(1)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

乔治·埃尔顿·梅奥,原籍澳大利亚,后移居美国。在1924~1832年间,参与策划了“霍桑实验”,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梅奥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他的代表著作有《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和《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霍桑实验”被分为了四个阶段: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实验、大规模访谈和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梅奥等人就实验的结果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主要结果是: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收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具体体现在:

①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本身。

②在决定工人工作效率的因素中,工人为团体所接受的融洽性和安全感较之奖励性工资更为重要的作用。

霍桑实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突出了自己的观点:

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霍桑实验的贡献还在于:他/她从结论上“使管理者和学者开始注意作为社会成员的工人的自身需要问题,从而使工人(而不是工作或者生产指标)成了人们注意的中心”。

人际关系学说第一次把管理研究的重点从工作上和从物的因素上转到人的因素上来,不仅在理论上对古典管理理论作了修正和补充,开辟了管理研究的新理论,还为现代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对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他的代表著作有《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性》。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类多种需求按照先后次序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它是个人生存的安全保障;安全需求,包括心理上和物质上的安全保障;社交需求,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关,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尊重需求,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和自我实现需求,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需求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得到了管理工作者的认可,但是,由于该理论始终缺乏实际资料的支持,加之一些学者也对其提出了质疑,因此,需求层次理论并不具有普遍通用性。

(3)麦格雷戈的XY理论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其代表作有《企业的人性方面》、《职业的经理》、《管理的哲学》和《领导和激励:麦格雷戈论文集》等。

麦格雷戈把传统的管理观点称为X理论。其主要内容是:人生来就好逸恶劳,不求进取,不愿负责人,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劳动,以我为中心,漠视组织要求,惯于保守,反对改革,缺乏理解,易于受骗,缺乏弹性。X理论强调外因和客观因素,把人放在被动的位置上严加控制,认为只有管得严才能出效益。X理论的这种假设,导致当时各种社会组织对人的管理往往使用强硬的方法。然而在物质条件已经得到改善,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已得到满足,工作环境已有较大的改进的社会中,采用X理论指导下的激励方法,显然难于收到预
期的效果。于是,麦格雷戈提出了与X理论对立的Y理论。他把Y理论的假定概括为:①在工作中消耗体力和智力的努力像游戏或者休息一样自然,一般人并非天生就厌恶劳动,当依赖于可控制的条件时,工作可以成为满意的源泉,也可以成为惩罚的源泉;②外部控制和惩罚的威胁不是使人们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③对目标有责任是与成绩联系在一起的报酬的函数;④在适当的条件下,一般人不仅会学会接受责任,而且能够学会主动承担责任;⑤在解决组织方面,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具有发挥相当高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创造力的能力;⑥现代工业条件下,仅仅部分利用了一般人的智力潜能。

麦格雷戈的Y理论假设抓住了工人的本质,对管理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4)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费雷德里克·赫兹伯格,美国行为科学家,他的代表著作有《工作的激励因素》、《工作与人性》等。

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他把激励因素分为两大类: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指它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激励因素,是指属于工作本身或者内容方面的积极因素。前者包括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薪金、公司政策和行政管理、福利、职业安定等。它不能直接起到激励职工工作热情的作用,但能防止职工产生不满情绪。后者包括工作的挑战性、成就感、个人成长、职业满意感或者赏识等。它的目标在于通过工作本身而不是通过奖赏或压力达到激励的目标。其作用是直接使职工满意而激励积极效果的产生。因此,这种因素得到满足,往往能给职工以很大程度的激励,有助于充分地、有效地、持久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有相似的地方。但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要比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前进一步。与马斯洛不同,赫兹伯格并不认为个人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就会自动地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但是,两者都没有把“个人需要的满足”同“组织目标的达到”有机结合起来。“双因素”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很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理论的局限性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人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霍桑试验中所运用的方法和过程,研究者一方面收到实验室中受控实验需要的束缚,另一方面收到正在进行中的实际经验的束缚,尤其是主观愿望的先入为主的影响。

(2)行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他/但是在管理中被管理者的对象不仅仅是人,只对人进行研究的管理显然是不完善的,除了人性行为以外,还应有某些技术方面的只是。如果没有这些因素,管理人员即使有理行为知识,也将无法应用。

理论的发展

行为科学思想的出现,开辟了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使西方管理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同时,它在实践上,对于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改善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管理人员与一般职工的关系、一般职工相互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管理学得到了迅速发展,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出发,运用不同的方法对管理展开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管理学派。美国加州大学孔茨教授在《管理理论的丛林》中,归纳了各种学派理论上的差异。他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大的学派有六个,1980年孔茨发表《再论管理的丛林》,指出重要管理学派已从6个增加到了11个。包括管理过程学派、人性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社会—技术学派、经营管理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世界形式在继续变化着。面对信息化、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等新的形
式,企业之间竞争加剧、联系增强,管理也在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分化和变革,这使得管理学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完善。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