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范式陷阱
范式陷阱是指在旧的范式中学习越多、掌握更加精确、不断在旧范式中取得成功的人,越难以跳出陷阱而作出创造。
范式陷阱的起源
“范式”一词是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Kuhn)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关键概念,该书首次发表于1962年。构成一种范式的是某一特定科学共同体成员们所采纳的一般性理论假定和定律,以及应用这些假定和定律的技术。
范式包含三个重要部分
第一部分是明确陈述的基本定律和理论假定,
第二部分是将基本定律应用到各种不同类型境况中去的标准方法,
第三部分是一些非常一般的形而上学原则和方法论规定。一门成熟的科学是由一种单一的范式所支配的。
简单来讲,范式就是教科书中讲的东西。
范式陷阱的发展
我们的中学和大学教育通过课程学习,使得学生熟知了现代各种学科的范式。在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在对某一范式内的工作已经十分熟悉的导师指导下,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实验,最后再完成一项研究,这个学生也会十分熟悉范式的方法、技术和标准。
库恩这样描述科学进步的图景:
第一步,由前科学阶段进入常规科学阶段,在常规科学阶段范式逐渐明晰,科学家在范式内从事解难题的活动;
第二步,由于根本性的难题不能解决,发生科学危机;
第三步,危机阶段后产生科学革命,旧范式被新范式革命性地替代;第四步,由科学革命进入新的常规科学阶段,新的范式已经确立。
在以上科学进步的图景中,库恩指出一种危险:如果所有的科学家都曾经是并仍然是常规科学家,那么某一特定的科学就会囿于某一范式而不能超越它而进步,这是一种严重的缺陷。
返回到功夫范式中,我们知道在功夫范式中沉浸越深者、那些四十几年习练一指禅者,就陷入功夫范式越深,他们很难——或者几乎不可能创造出子弹范式,创造出有关火药的现代化学知识、有关弹道的力学知识、有关铸造的材料知识,有关扳机和撞针的机械知识。在功夫范式中沉浸越深者,越不愿意、也难以推翻旧的范式并创造出一种完全不相容的新范式取而代之。
范式陷阱对创造性的制约
也许在旧的范式中学习越多、掌握更加精确、不断在旧范式中取得成功的人,陷入旧的范式陷阱越深,越难以跳出陷阱而作出创造。地心说时代的状元们以及其他的成功者(如重大项目主持人),越不愿意、也难以推翻托勒密的天文学范式而创造出哥白尼范式取而代之。这就是所谓范式陷阱对创造性的制约。
范式陷阱这个概念,也许会帮助我们理解“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因为八股和科举制度形成了巨大的范式陷阱,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整体深陷其中、心甘情愿地深陷其中而难以自拔。
范式陷阱这个概念的提出,也许会帮助我们找出这个时代在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多个革命性创新者都是大学肄业者的原因,这些人中包括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甲骨文的拉里·埃里森、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DELL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戴尔,还有拍出《阿凡达》和《泰坦尼克号》这两部全球票房第一、第二,同时正在引导电影史中3D革命的导演卡梅隆。没有通过现代大学持续深入的学习而陷入既有范式陷阱之中,是他们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
范式陷阱这个概念的提出,也许会帮助我们理解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历来的状元就少有真正好学问的,唐朝第一流诗人李白,杜甫,既非进士,又非翰林。韩愈、杜牧是进士出身,但只能算是第二等。王实甫、关汉卿、罗贯中都不是进士。曹雪芹、蒲松龄都是拔贡。”状元就是在八股的范式陷阱中沉浸最深者,而毛泽东同志提到的李白、杜甫、曹雪芹却都是文学领域的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