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我图式
“自我图式”是在20世纪90年代被逐渐接受的一种关于自我概念的理论。自我图式是对自我的认知概括,它来源于过去的经验,组织并指导个人社会经验中与自我相关的信息之加工。是一种人们对其自身拥有的一切信息与属性的认知结构。社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表明,当同时呈现给被试验者一组内容丰富的信息时,被试验者记忆最多的,是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这种现象说明了自我图式的作用,被称之为“自我关联效应”。
自我图式的内容
自我图式由自我图式的内容和自我图式的功能构成。
1、自我图式的结构内容有5个方面:
①特质、属性、能力、意见、态度;
②自我描述性形容词;
③自我评价信念;
④ 归因;
⑤核心理性主题。
2、自我图式的功能有3个阶段:
①对信息的最初加工;
②评价;
③结果输出。
自我图式的表现
自我图式是随着自我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环境、家庭教养都会影响自我图式的形成。尤其是文化因素在塑造自我图式上所起的作用更为明显。假如认为自己有独立性的模式,就需要我们生活在一个能给与我们展示自己独立性机会的文化中。设想一个重视依赖性,缺乏独立概念的社会,它怎能形成独立性的自我图式呢。此外,文化期望也影响着人们的自我图式。它通过社会化的方式塑造着人们的自我图式。中国文化对于自我图式的影响从最更本上说是贯穿在整个社会化的过程之中的。
中国人的自我图式多为依赖型。在儿童期,我们的父母、老师都用一种特定的方式来对待我们,随后这种东西成为我们身上重要的一部份。例如,中国人从小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依赖的训练,尤其对家庭的依赖更是通过纵容婴幼儿,约束初步学走路的小孩,管教中小学生,鼓励大学生重视学业成绩,以及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克制引起不和的侵犯冲动和性冲动来完成的。具体的说,依赖训练是出自中国文化中人际间的相互依附关系,特别是在家庭中子代对亲代的依附关系。在中国的家庭中,代际之间在人格和自我上缺乏显著界限。父母往往把子女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所以不希望代际之间出现断裂,父母对子女的依赖训练便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式。结果导致子女独立性差,社会适应能力低,一旦在实际生活中无所依附,就会不可避免的感到紧张、焦虑、恐慌。
自我图式在这种社会化的过程中深深的打下了文化的烙印。可以说,从简单的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到为人处事的应变能力,甚至更高层次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没有得到完全的发展空间。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的早期社会化多经历依赖、求同、自我压抑等方面的训练和塑造。神经症中的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的形成便于此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