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职工主体论

概念

职工主体论是由中国经济学家蒋一苇1986年提出的有关社会主义企业基本特征的理论。职工主体论认为企业的全体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是企业的主体,不是企业的客体。这是社会主义企业与资本主义企业的根本区别。

职工主体论的主要内容

职工主体论是人本管理理论的主要理论之一,其主要内容有:

(1)重视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

(2)对人的本质和心理活动的重新认识;

(3)采取有效的制度设计和企业管理活动来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职工主体论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企业以人格化的资本为主体,劳动者作为被雇佣者,是企业的客体,在企业内形成物化劳动统治活劳动,作为生产力主要因素的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就是要改变这种反常现象,使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作用。

职工主体论的要点

①主张实行混合公有制,企业除了全民所有的资产外,应当有职工集体共有的资产,以及职工合作所有的资产,以体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

②除少数特殊部门外,劳动者应当是企业的集体经营者,具有直接支配生产资料和对重大生产经营决策的权利和义务。劳动集体既有民主决策的权利,也有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是一个有福同享,有祸同当的命运共同体。

③劳动者的收入首先取决于集体劳动的成果,其次取决于个人的劳动贡献。同时通过企业与企业运行机制入股分红等收益分配,使职上从物质利益上关心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资产的损益。

④社会主义企业的劳动集体是“自山平等的土产者的联合体”。个别劳动者加入一个社会丰义企业,或在社会主义企业与企业之间流动,是个别劳动者与劳动集体相互选择的行为,不存在劳动力买卖的雇佣关系。

⑤社会主义企业内部实行民工集中制,在职工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建立高度集中,统一指挥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劳动集体是法人企业的丰体,厂长(经理)是法人的代表。

职工主体论还认为,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是社会主义企业的特色,而且是一切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觋代资本主义企业也被迫在劳资对立的条件下,寻求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丰动性的途径。如日本企业实行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利工资制及提倡“家族”观念等等,其目的在于强化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心”;联邦德国和西欧其他一些国家的企业实行“职工参与制”,提高职工在企业中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权利。因此,作为社会主义企业不能停留于职工“参加”管理,而应当进一步实行职工“自主”管理。目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改革都强调企业自治,进一步完善职工群众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要搞好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有一批精通经营管理的专家,特别需要有—个优秀的厂长或经理作为企业的中心人物,来承担经营管理的主要职责。他是职工群众所拥戴的领袖。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这一点,以少数“企业家”当家作主来取代职工群众当家作主,使劳动者仍然处于类似雇佣者的客体地位,那将是有害的。这样不但会使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失去自己的最大优势,甚至还会落后于已经重视调动职工群众积极性的资本主义企业。

职工主体论的重要意义

在企业中实行以职工为主体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人作为生产经营中决定性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现代企业要完成其功能,就得集中各种生产要素,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但企业的物质技术要素本身是无生命的,离开了人,它们本身既不能变化,也不能创造,当然更谈不到增值。所以,只有坚持职工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激励他们把个人的进取愿望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 让个人的奉献精神在搞好本职工作、提高工作效益上开花结果;其次,坚持以职工为主体进行管理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的能动性是指人类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属性。在管理活动的所有要素中,唯有人具有这种能动性,而其他的要素都是被动的,由人支配的。因此,如何创造各种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职工的能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人到管理活动中去,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奋斗,就成为现代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再次,坚持以职工为主体的管理是现代管理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已由体力支出为主逐渐变为以脑力支出为主,而脑力劳动的重要特点是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对劳动的质量和数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因此如何以职工为主体、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愈来愈成为现代管理活动追求的目标和探索的方向。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