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职业社会化
职业社会化是个体按社会需要选择职业,掌握从事某种职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从事某种职业后进行知识、技能更新再训练从而获得生活资料,改造社会的过程。大学生的职业社会化对个体社会化的顺利开展,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职业社会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职业社会化的因素主要有大学生自身的特征、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会文化、传媒等因素。
(一)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影响
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本身的弱点或缺陷制约着其职业社会化进程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不完全成熟的心理特点。大学生这一群体身上存在生理发育成熟与心理成熟相对落后的矛盾。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一旦在职业活动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自卑,甚至导致行为失控,从而阻碍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顺利开展。第二,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生对职业技能的重视不够,常出现学习成绩与职业表现不符的现象,而一旦大学生在职业社会化的过程中受挫,就会阻碍职业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第三,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与现实的偏差。大学生往往满怀抱负,然而在现实中,受多种因素影响,他们并不能完全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会使一部分大学生产生负面情绪,阻碍其职业社会化的进程。
第四,大学生的社会经验有限。大学生相关职业的经验缺乏,这使他们在职业活动中感到困难重重,力不从心,难以发挥自身才能,甚至有的大学生在职业活动中半途而废,这也是造成大学生职业社会化障碍的主要原因。
(二)家庭的影响
家庭在个体职业社会化过程中具有突出作用。家庭通过三种方式对子女的职业社会化产生影响:
家长通过自身言行、经验影响子女对待职业的态度和选择。
家人通过参与大学生的就业过程,讨论子女的就业去向,或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大学生找到理想职业。
甚至有的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完全由家长代劳,把家人满意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标准。家庭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对大学生的职业社会化产生着重要影响。
(三)学校的影响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职业价值观、职业规范、职业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大学生在学校中通过专业课程及校园活动学到的内容为他们以后职业社会化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方式等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四)同辈群体的影响
个体总是生活在某一群体之中,以满足其社会化的需要。大学生在与同辈群体的互动中,成员之间在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等方面相互产生影响。因此,同辈群体在大学生职业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五)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是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的最终归宿,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招聘人才公平、公正性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相应的职业知识和技能。
我国当前很多用人单位都以学历作为选择人才的标准,基于这种选拔方式,很多用人单位更青睐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重学历,轻能力”的用人观念给大学生的职业社会化造成了很大障碍。此外,目前在我国的就业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部分单位会基于人情因素录用“有关系”的应聘者,而真正有实力的大学生反而被淘汰,这也会导致很多学生产生学得好不如关系好的偏见,影响大学生正确的职业观的形成,给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带来阻碍。
(六)社会文化及大众传媒的影响
大学生这一群体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强,渠道较为广泛,因此,他们的职业意识、价值观等更容易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现代媒介不仅为大学生搜集这种职业信息提供了渠道,同时它传递的信息也在影响大学生的职业观、职业情感及行为。目前,网络传媒既可以向大学生传递有关职业的信息,弓f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职业情感。
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途径
促进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顺利开展,需要以下几方面的共同努力实现。
(一)家庭
正确发挥家长的导向作用。父母长辈要向大学生传递正确的就业观念。切实摒弃“铁饭碗”、“大城市情节”等不当观念,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小城市或落后地区正是需要大量人才进行建设的时期,在家长及学生的这种观念影响下出现了小地方人才需求不足与大城市很多岗位人才过剩的矛盾,这不利于缩小我国的地区差距,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学校
学校可从专业课程教育、课程实践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努力。
1.专业课程教育
要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校应在开设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渗透职业教育的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尽早地接触职业世界和进入职业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期间主动探索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以职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规划自己的学业与大学生活,实现专业与职业的顺利对接,实现职业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当然,高校在专业课程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现实情况及时调整大学生职业社会化发展的目标;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职业技能方面的重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2.学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学校应主动谋求与社会资源的联系,结合学生的专业,为学生争取专业实践和见习机会,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生产活动进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和实习不仅可以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社会经验,还能使他们尽早接触和学习职场规则,明确今后自我职业目标。
3.学校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环境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应创立适应大学生职业社会化发展的良好的教育氛围。一方面,可积极开展体现主流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主流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人际互动能力的提高,职业意识、价值观的确定,职业知识的掌握及职业技能的提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开展就业教育活动,可以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专家、学者、优秀的职场人士开设职业教育讲座,开拓学生视野。要采用多形式、多层面、灵活地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教育氛围。
(三)用人单位
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并切实实施来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消除用人单位在用人过程中因性别、民族、学校是否是重点大学等因素而出现的就业歧视,要使用真正适合某一岗位的人,做到人尽其职。同时要消除招聘过程中“走关系”的现象,做到每一个应聘者都能凭借自身真实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做到招聘的公平和公正。只有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才能促进大学生职业社会化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大众传媒
大众媒体是当今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承载着宣扬高尚职业道德的责任。。一方面发挥网络在大学生学习有关职业知识和技能中的作用。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便捷地获取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最新的社会用人信息、职业发展信息。另一方面发挥网络的价值导向作用。要引导大学生自觉的接受主流价值信息,潜移默化的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再一方面发挥网络的行为暗示作用。通过先进典型的栏目方式,宣传各个岗位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对大学生进行行为暗示与引导,从而塑造社会所需要的职业行为模式。
(五)充分利用非正式群体的影响作用
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会基于从众压力而形成与群体一致的职业的态度、价值观。
鼓励符合学校相关规定的非正式群体的发展。发挥非正式群体在大学生职业社会化中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要规范和引导非正式群体,使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亚文化在主流文化能够控制的范围内,减少亚文化对成员社会化的不良影响。
加强对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培养和教育。加强对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培养和教育有利于对非正式群体实施有效的管理与引导,注意培养权威核心人物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及职业行为,以此对成员的职业社会化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非正式群体在大学生职业社会化中发挥积极作用。大学生的职业社会化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顺利开展对个人及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易莉.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及实现途径.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