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种植业风险
种植业风险是指人们在从事种植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遭受的可能导致损失的不确定性。
种植业风险的分类
按风险作用的对象,种植业风险可以分为粮食作物类风险、经济作物类风险、其他作物类风险、果树类风险、收获期农作物类风险、林木类风险等。按风险的性质,种植业风险可以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此外,国外还有农作物信贷保险和信贷农作物保险,前者规定凡取得贷款的作物必须参加农作物保险,以贷款金额为保险金额,其目的是保障贷款人的利益;后者主要以生产成本为保险金额,其目的是强制贷款农民参加农作物保险,获得保险保障。
按风险发生的原因,种植业风险可以分为自然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政治风险和环境风险。
种植业与其他行业(例如第二、三产业)的显著区别在于,其主要生产活动都是在自然条件下露天完成的,更直接、更紧密、更经常地依赖于自然界的力量。因此,种植业生产最容易受到自然界的影响。在人类社会所拥有的科学技术手段还不能更好地控制和消除自然界的影响时,种植业生产者就成为受自然灾害(主要是气象灾害、病虫灾害和地质灾害等),如干旱、暴风、暴雨、洪水、涝渍、霜冻、冰雹、火灾和病虫害等影响最大的风险承担者。种植业保险主要承保上述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种植业风险的特点
(一)种植业风险具有的特点’
1.种植业风险具有普遍性、区域性、季节性、持续性与伴发性等特征。
(1)普遍性。从时间性和空间上来看,每年都有一些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的这样或那样的灾害。例如常见的旱涝灾害,就某一地区而言,干旱或多雨,或先旱后涝、先涝后旱,或旱涝交错等情况均可能出现;在同一时间里。既可能产生大范围的干旱或雨涝,也可能在一个地区多雨成涝,而另一个地区少雨干旱,或就大范围来说基本正常,而就某些局部地区既有干旱又有雨涝。
(2)区域性。我国气象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率较高,再加上地理条件十分复杂,使气象灾害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总的来说,北方旱灾多,南方雨涝多。同一地区同一灾害,如冰雹,山区多,平原和盆地少;迎风坡多,背风坡少;山脉南坡多,北坡少。
(3)季节性。我国气象灾害的季节性比较突出。比如,旱涝灾害,春季往往是南涝北旱,盛夏则是南旱北涝;寒露风是南方晚稻抽穗花期的灾害性天气,长江中下游主要出现在9月中、下旬,华南则多出现在10月上旬;霜冻春季主要发生在北方冬麦区,秋季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冬季则主要发生在江南、华南及西南部分地区;长江下游浙、闽及两广地区暴雨集中在每年的5~7月,而华北、西北地区集中在7—8月。
(4)持续性。灾害的持续性表现在同一类灾害常常连季、.连年发生。
(5)伴发性。一个灾害发生时往往诱发其他灾害同时发生。如,台风灾害往往伴有暴雨灾害;雹灾往往是大风和暴雨同时发生;连续阴雨,伴有低温寡照,危害作物发育,秋季的连阴雨由于温度高,容易诱发作物病虫害。
2.从保险角度来看,种植业风险还具有以下特点:
(1)巨大性。如,仅1998年夏季洪水就造成3.33亿亩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达2.1亿亩,这一损失是巨大的,对任何一家商业保险公司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
(2)非均衡性。种植业风险的发生在年度之间是相当不均衡的,从种植业保险实践来看,要么一年一次灾害都没发生,要么一旦发生又是巨大的。一个灾害周期长达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这就要求开展种植业保险必须掌握大范围、长时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灾害数据。
(3)难以预测性。种植业风险在发生规律上难以根据现有统计和科技条件进行预测,在全球气候处于变迁的年代更是如此。
(二)种植业风险损失的特点
种植业风险造成的种植业生产者的损失具有以下4个特点:
1.损失价值的变化性。一般来说,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它的外表形态天天都在变化,直到收获前夕,它只有理论上的价值,而没有与理论上一致的实实在在的价值。如果在农作物未收获之前遭受绝产,那么农作物期望价值就没有实现。
2.自我恢复性。种植业生产对象是一个活的生命体,它可以通过自身的生理机能恢复和弥补因灾所致的局部损失,这可能使农作物在发生灾害之后产量不受损失或者损失减小,这一特点与其他无生命的财产的损失截然不同。
3.受自然现象综合影响。例如,盛夏季节的冰雹可能会毁损庄稼,但也可以为作物带来较为丰富的雨水,冰雹本身还会给士壤带来较多的氮肥。同时,这往往又是秋季凉爽晴朗天气的前奏,对作物的收割有利。因此,自然现象对种植业生产是一个综合的影响过程。
4.灾害与受益的二重性。例如,台风会使台风中心地区的农作物遭受损失,但是,随风而来的雨水却可能为周边地区作物的丰收创造条件。又如,暴雨一般对河流上游的农作物生长有利,而对下游的农作物可能造成灾害。第三节种植业保险的概念及分类一、种植业保险的概念种植业保险是指以农作物及林木为保险标的,对在生产或初加工过程中发生约定的灾害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