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社会知识管理

什么是社会知识管理

社会知识管理是一种宏观层次的知识管理,将知识主体和客体纳入社会这个大系统中,通过建立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运用信息管理技术,搭建知识共享的平台等措施,将知识以适当的成本、适当的形式、在适当的时间发送到需要知识的主体上,推动知识在社会系统中传播、共享、整合和创新

社会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

社会知识管理的主体涉及整个社会不同行业、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社会成员,既涵盖了各种组织的知识,又包括了个人的知识;社会知识管理的客体既有嵌人在人脑中的知识(隐性知识),又有物化在电脑、机器设备、模型和纸质文件等中的知识(显性知识),因此,社会知识管理者管理的是一个大系统,需要以系统论作为其管理基础。

在社会知识管理过程中需要借助于信息技术工具,特别是显性知识的管理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知识本身是一种有价值的信息,信息的获取、储存、扩散、整合等过程管理需要以信息管理理论为基础。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经过国内外学者多年的研究发展,知识管理理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社会知识管理是高于企业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的宏观层次的知识管理,但也是以企业知识管理和个人知识管理为基础的,因此,虽然现有的知识管理理论主要是以企业知识和个人知识为管理研究对象的,但是将构成社会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

社会知识管理的主体是社会成员,人具有社会性,人际关系网络对知识的共享、创新等产生直接的影响。一方面,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知识获取、共享或转移发生在整个社会的联系系统中;另一方面,随着科学社会学的兴起,人们越来越重视将科学活动和科学知识置于社会学的视野下开展研究,以探察科学知识的生产及其与其他社会建制的关系。因此,社会学理论是探讨对整个社会知识全面管理方法的基础。

除了以上理论之外,社会知识的学习研究需要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基于利益的社会知识共享行为分析需要以博弈论为基础;知识作为市场经济中具有高附加值的资源,在市场中被交易,相应交易机制建立的研究需要以商品价值理论、市场交易理论和知识产权保护理论为基础。

社会知识管理的方法体系

社会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的系统,管理难度较大,因此,如何适当运用成熟的管理方法将是提高社会知识管理绩效的关键。

(1)建立社会知识库。社会知识库以城市图书馆网络为基础,利用云计算技术将社会知识资源和硬件资源相结合集中起来供社会成员共享。

(2)建立知识交易平台。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知识创新者为创新知识付出了劳动成本和其他费用,应该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通过知识交易平台,让知识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觉完成知识的转移和共享,这是社会知识管理的关键技术。国内已经有上海、杭州和深圳等城市探索建设知识交易平台,深圳的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和文化博览暨交易会的成功就说明了这一点。

(3)提供召开座谈会、学术沙龙的场所。知识工作者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一起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即头脑风暴法,这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途径。城市管理者为知识工作者提供这种场所,将为跨行业(因为知识工作者来自不同的行业)的知识创新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4)问卷调查。社会知识管理是社会全体成员参与的管理,管理者需要经常了解社会成员的意愿,以及对知识创新、共享、整合和应用等工具运用的意见。问卷调查正是获得这些信息的主要方法。

(5)网络培训。知识获取和共享的技术工具不断创新发展,社会成员要熟练运用这些工具,需要一个学习过程。利用网络技术对社会成员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已经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等城市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制度,培训的内容包括技能培训、网络基础知识、地方计划培训项目、学校资源共享、在线图书馆使用,等等。

(6)产业技术路线图法。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概括、总结和创新的知识管理过程,通过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引导知识创新的方向,激发产业合作创新知识的意愿,减少重复创新的资源耗费。

社会知识管理与协同创新结合的必然性

(一)社会知识管理为协同创新提供开放的环境

协回创新是对组织内外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专有知识、整合知识和配置知识的新排列与新组合过程,其本质是对隐藏在企业流程和惯例背后,决定企业行为方式的关键知识的更新和创造。企业要通过协同创新来对关键知识进行更新和创造,就要吸收新的知识。完成这一过程的主体是企业的员工,员工从企业内部获取的知识资源是有限的,只有通过一个开放的创新网络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资源。

社会知识管理是对高校、企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社区成员等主体之间的知识传播和流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通过信息技术建立知识库,搭建显性知识共享的平台;通过组织报告会、培训班、学术沙龙、社区活动兴趣小组等形式,搭建隐性知识共享的平台。不管是企业的员工,还是科研工作者,都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进行知识共享,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社会知识共享的环境,为创新主体提供了充裕的知识资源。

(二)社会知识管理调动创新主体参与创新的积极性

知识创新主体的最大激励因素是创新价值的实现,而实现创新价值的市场机制就是通过交易平台定价销售。政府可以像创建证券交易所一样,创建知识交易所,通过这种交易平台来汇聚知识需求者和供应者,通过供求双方的力量对知识进行定价并达成交易。例如:杭州市建立了创新交易所;苹果公司的应用软件(知识)商店的交易量与日递增,有人出售软件,一天可进账2O万元人民币。社会知识管理者通过建立创新交易平台,让创新资源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合理流动,既为协同创新的资源需求方提供了寻找创新资源的渠道,又为创新资源的供应方找到了资源价值实现的途径,这将激励创新资源的充分流动,又使协同创新者的创新难度大大地降低,因此将极大地调动创新主体参与创新的积极性。

(三)社会知识管理加快了知识在创新系统中的流动

创新是网络成员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学习过程,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交换,也是成员问彼此依赖的知识共享,其实质是知识的获取、整合与创造,即“基于知识的创新”¨ 。知识在创新系统中的流动速度决定了协同创新的效率。众所周知,显性知识的流动速度是比较快的,但也需要合理运用信息管理技术,将各种组织的知识库进行连接和整合,才能让知识的需求者以适当的成本获取相关的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政府对整个社会知识进行规划和控制,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知识库进行整合。另一方面,隐性知识的流动速度是比较慢的,需要设计一些隐性知识共享的平台和激励机制才能推动隐性知识流动。社会知识管理者可以通过声誉激励、物质激励、知识互换等形式激励隐性知识所有者进行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加速隐性知识的流动。通过对社会知识的流通渠道进行疏通和管理,加速知识的流动,提高协同创新的效率。

(四)社会知识管理帮助社会成员积累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的形式有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与有效惩罚、权威关系、多功能社会组织和有意创建的组织等。社会资本能够激发创新,但是,社会资本的积累需要合适的社会环境,即相互信任、资源共享的社会网络。通过社会知识管理建立社会知识共享的网络,网络成员既有为知识库贡献知识的义务,也有从知识库获得自己所需要知识的期望;长期的知识共享活动形成一个关系密切的知识社区,并形成一定的社区参与规范,通过各种方式对破坏人们信任关系的人或行为进行惩罚而得到加强;知识创新能力强的社区成员因知识贡献多而成为社区网络中的权威,这种个人资源的获得又将影响他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这样,通过社会知识管理者的引导与协调,形成一个相互信任、知识共享的社会资源网络,既使网络成员的社会资本得以快速积累,又使整个社会不断积累形成一个巨大的集体性社会资本,成为国家创新能力的雄厚基础。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