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知识存取

什么是知识存取

知识存取是指知识的保存与提取。因此,知识存取的内涵是知识内涵的自然延伸。

知识存取的特征

1.系统性

知识存取的系统性特征体现在知识存取的时空范围以及知识资源的“集合”范围。图书馆的知识存取将客观知识视为可以整合的有机系统,存取的知识无论古今,不分中外。在知识合作联盟、资源共享、情报竞争的大环境中,图书馆不仅需要对自身的各类知识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而且还需要充分利用其他组织的信息资源,提高图书馆整个系统的知识储备水平与输送能力。知识存取不仅是对实体图书馆的客观知识予以整合,而且需要突破传统图书馆的藩篱,充分利用人类已有的知识存取手段,扩展知识存取途径和范围。同时,图书馆的知识存取需要知识资源和存取技术的双重保障,需要知识的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相互支撑,需要信息系统的沟通及知识组织网络的链接。从实践层面考量,在知识存取系统中,系统的保护能力与存取能力同样重要。

2.动态性

知识存取的动态性体现在知识的流动性、互动性上。图书馆的知识存取活动突显了知识的动态性而非封闭性特征。现代图书馆是高度开放的知识集散地,在开放存取条件下,知识存取的动态性尤其显著。知识存取要提高知识的社会保障能力和知识的持续传播优势,就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当外界知识环境发生变化时,知识存取的内容、范围和方式都将做出相应的调整。读者(用户)的知识需求处在动态的变化中,图书馆必须经常审视知识存取的现状,评价现有知识存取量,挖掘新知识,以适应知识供求的新变化。在知识存取过程中,需要兼顾知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满足不同的知识需求者。同时,知识存取的动态变化也是适应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及知识创新的需要。

3.增值性

知识如同货币一样,在“存取”与“流通”中具有增值性。图书馆犹如“知识银行”,在知识存取活动中,图书馆与读者(用户)都始终围绕着知识的“存”、“取”而互动,这种看似“重复”的循环现象,其实从知识“进化”而言,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正是有了人与知识的反复互动,知识才能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地“螺旋式”上升,知识资本才能不断升值。图书馆不断地输入与输出知识,读者(用户)不断地通过知识这种特殊的“货币”交换,促进了知识的不断增值。在知识存取系统中,求知者存取知识,一方面,在利用知识后将原来的知识归还图书馆,继续供他人“支取”;另一方面,有可能创造出新知识,再“寄存”到图书馆,进而不断地增加馆藏知识存量。在人类知识创新的进程中能随处发现:每一代知识工作者在继承前人知识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工作,他们的知识产品又构成了后人知识生产的基础和条件。在知识不断流通、交换、周转的过程中,人类知识得以不断增值、更新。因此,知识增值性是知识存取活动的典型特征,是知识存取动态性、连续性、递增性的变化发展过程。

知识存取的量素

(一)知识存量

1.知识存量的累积与增幅性 知识存量是知识增长的静态表征,是知识系统在特定时点的知识储备水平,反映系统内知识在提高生产力、影响社会生活、节约知识成本以及知识创新方面满足要求的程度。知识通过语言、文字、绘画、音像、多媒体等形式,特别是通过书刊媒体、知识资源系统、数码信息库等载体大规模、全方位的储存传递。知识存储促进了知识的累积,并通过知识系统化的传承,带动知识利用效率的提高。知识累积和利用效率的提高,则加速了知识创新的进程。故此,机构储存和积累的知识量越多,供应的知识量越大,社会拥有的知识资产和知识财富则越丰富。通过知识存量的状况及其增幅的大小,可以测度知识生产水平的高低及其变化,即知识存量的大小,反映了知识生产水平的高低和知识增长的快慢。

2.知识存量的时空与波动性 知识具有数量、质量和价值上的时空特征,知识的增减具有波动性。知识存量是过去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知识不断积累的结果,不同时期的知识总量不同,知识存量通常是指某个特定时段的知识存量。因此,就整个社会系统而言,人们不断探究世界的本原,不断涌现出新知识,再加上知识具有衍生性和无损耗性,不因使用而减少或消失,即知识存量是时间的增函数。知识存量又具有空间特性,讨论知识存量时总离不开一定的空间范围,如国家系统、社会集团、区域范围、社团组织、个体人群等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条件因素。知识存量的增减具有波动性。在正常情况下,人类知识的存量总是呈现增长趋势,增长过程是一种波动过程,有快有慢,有起有伏。在某些情况下,知识存量还有可能递减:1系统的知识增长速度小于整个社会的知识折旧速度;知识系统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与制约等。

3.知识存量的表示与计量 组织机构知识存量的表示与计量,目前学界还处于研究之中。其中,组织机构知识存量的WKN模型是基于加权知识网络的组织知识存量的一种表示与度量。对于固化存储在各类媒介载体中的知识,通过对载体中的知识进行挖掘并集成获得组织知识点集。从理论上讲,知识是可以估量它的大致存量的,人们可以将现有的人类知识进行分类编码、加工处理、度量知识的增长量;特别是通过各种信息处理中心和通信网络可以将数字化的参考资料、图书、科学期刊、收集的手稿、图像、电视剪辑、声音记录、绘画展览以及电子邮件等各种信息加工处理,能够统计测量现有各类知识的存量。但实际上,人们统计的知识存量只是可编码化的知识,而且是相对的,至于隐性知识则更难以计量。有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知识或知识产品,其价值表现形式不一:有的直接产生效益或效果,有的间接产生效益或效果;有的产生短期效益或效果,有的产生长期效益或效果;有的产生经济效益,有的产生社会效益;有的有学术价值,有的有艺术价值、欣赏价值,等等。这使得不同类型的知识或知识产品之间无法进行有效地测度、计量、评价与比较。”由于科学研究活动的评价主要涉及到对知识的计量和评价,因此,尽管知识计量与评价目前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但学界在文献计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已逐步把研究视野扩展到包括网络信息计量在内的知识计量与评价中,随着研究的深入,知识存量的表示与度量将会有新的进展。

4.知识存量的竞争与效益性 从实体与虚拟的公共知识信息空间构成的“知识资源”与“知识集合”体看,现代图书馆知识存量的大小反映了系统供应知识的能力,构成了其作为知识机构在知识社会的一种竞争力。当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知识供不应求时,知识存量充足的机构将彰显内在的“能量”优势,在知识供给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不仅有利于扩大与拉动知识的“外需”,保持知识的持续递增,而且还能巩固与提升机构本身的社会影响力。从存量与效益的关系看,知识存量的大小与知识利用效益也并非完全成正比,知识存量反映了知识资源的累积程度,但杂乱无序的知识是难以利用的,只有对存入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加工,存入的知识才具有“活性”。例如,当客观知识被分类整理成易于检索的形式或符号代码,存储在实体的或虚拟的知识库中,人们在使用时方可“即类求知”、“触类旁通”。科学地存储知识,既促进了知识大量的累积,又节省了知识“可获得”成本,促进了知识利用效率的提高。知识组织为选择利用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捷,这正是图书情报机构优于其他信息机构的特别之处。

(二)知识取量

1.知识取量的流动与转移 知识取量亦即知识流量,是知识的动态表征,指系统在特定时段的知识流动总量,反映系统扩散知识的速度和水平。知识存取的本质是知识供求双方的相互作用,因而知识取量是一个动态概念。知识流动具有方位性特征,总是从知识区位高的系统流向知识区位低的系统。即使知识存量很大的系统,某一局部的知识片断仍有可能是低区位的,这是由于知识分工、区域知识背景与状况的不同差异所致。知识流量总是指特定时空系统的知识流量,具有一定的边界,不同知识系统的知识需求不同,其知识流量亦不同;同一知识系统在不同时段的知识需求不同,其知识流量亦不同,即知识取量具有非对称特性。知识取量随着知识转移而变化,知识接受方必须拥有吸纳与转移知识的能力,即知识取量具有吸收和转移性特征。

2.知识取量与抽取检索技术 知识取量的状况与知识抽取技术和知识检索效果密切相关。知识抽取技术是指从某些文本中抽取指定的事件、事实等信息,形成结构化的数据并存入一个数据库,供用户查询和使用的过程。也就是从文本中抽取用户感兴趣的事件、实体和关系,被抽取出来的信息以结构化的形式描述存储在数据库中并提供服务。文本类型包括:1结构化文本,指按照一定格式严格生成的文本,如数据库中的文本信息等;o自由文本,指文本中文字合乎自然语法规则的文本;?半结构化文本,指介于结构化文本和自由文本之间、文本的文字不完全符合自然语法规则的文本;?半结构化数据的信息源,如网页等。Web信息抽取技术就是处理这类文本的信息抽取技术,目前已经成为信息抽取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知识检索则是在知识组织的基础上,从知识库中检索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基于知识组织体系,能够实现知识关联和概念语义检索智能化的检索方式。知识抽取技术的进展和知识检索效果的提高,将有力地提升知识扩散的水平。图书馆的流通阅览、参考咨询、知识服务等工作方法的改进与水平的提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大知识的取量。

(三)知识质量

知识质量是知识内在质的规定性,是系统知识现实与潜在价值的总和,反映知识的直接效用和耐用程度。知识质量是由知识内在特性决定的,知识的内在特性主要包括知识深度、知识广度、知识难度。知识深度,主要是衡量知识成果的科学价值、学术意义和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深度等。知识越具深度,其影响就越深远。知识广度,主要是衡量知识成果对科学、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所起作用的范围大小。知识涉及的领域越多,其广度越宽,说明知识成果对科学、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影响面越大,其价值也就越大。知识难度,主要是衡量知识成果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的难易程度。研究与开发难度越大,说明知识创造者付出的努力越大,其成果所含的价值也就越大。

知识质量与馆藏各类载体文献、网络数据库、电子资源等的学科知识结构、收藏等级、文种类型、时间长度、类型种类等息息相关。利用率的高低是知识内容质量和结构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收藏的文献质量高,读者使用频率就高。对于纸质文献而言,借阅率与人流量就是最好的反映;对于电子资源特别是网络数据库来说,点击率与访问量则能说明问题。在数字化的今天,图书馆在确定各类数据库收藏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购买引进或自建的数据库是否全面、准确、权威以及是否具有独特性、新颖性、时效性等,全面衡量数字资源的价值,把质量控制措施融进数字馆藏的构成过程之中,选择或开发适合读者(用户)需求的数字资源。

(四)知识变量

知识变量是知识在存取中的变化值,是系统知识相互转化的总量,反映知识增值的程度。知识存取不仅扩大了知识运用的广度,也加速了知识量变的进度,随着知识传播范围的变化,必然会引起知识价值量的变化。同一知识产品消费的人数越多,人们从该知识产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效用就越大。因此,系统知识扩散越广,越有效率,知识创新程度就越高。同时,知识传播加速了系统内部知识的流通,扩大了知识运用的范围,消弭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知识差距。知识变量与知识演进密切相关。知识的演进是个体知识不断社会化和社会知识不断个体化的互动,与个体对知识的吸收和运用相联系。个体知识获得社会承认,不只使原来属于个人的知识成果转化为人们共同享有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增加了社会知识总量。

社会知识财富是知识总量与知识应用相结合的结果,知识产量决定了知识存量的上限,而知识存量的增减受到知识变量的制约。封闭的知识不能转化为知识生产力,库存的知识不流动、不更新,就会逐渐老化而变得无意义。知识一旦被应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就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图书馆知识流动所带来的效应,随着知识交流对象的增多而倍增,分享知识的节点越多、途径越广、通道越畅,社会知识的正变量就越大。图书情报机构的知识存取,正是要努力地实现客观知识朝着理想的增函数曲线方向变化。

知识存取的基本方式

一般来说,由于目的不同,知识存取可能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如:如果考察知识存取速度问题,可能就需要探讨如何按照知识载体的性质进行分类;如果考察知识地图的建立方式,也许就需要探讨如何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如果考察科学研究热点,也许就需要探讨如何按照知识索引因子进行分类。而本文主要是为了解决知识存取过程中的“市场失灵”问题,因此本文采用知识用途作为分类标准,其具体的存取类别如下:

1.开放存取

所谓开放存取是指创建的作品用于教育与科研并不期望得到直接的金钱回报,出版资金主要由生产者以版面费的形式提供,并且读者不需要花费任何费用就可以在公共网络上获取知识的一种模式,即用户通过因特网可以免费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和检索论文的全文或者对论文的全文进行链接、为论文建立索引、将论文作为素材编入软件或者对论文进行任何其他出于合法目的的使用,而不受经济、法律和技术方面的任何限制。对复制和传播的唯一约束以及版权在此所起的唯一作用是保证作者拥有保护其作品完整性的权利,并要求他人在使用作者的作品时以适当的方式表示致谢并注明引用出处。

在保障读者权益、提高知识存取效率和削弱商业出版机构对学术研究信息的垄断方面,开放存取具有一定的优势,并能够获得部分学者与出版机构的支持。例如:可以通过开放存取对争取与让渡版权的调节,从而加强公众信息权利的保障;可以通过开放存取增加论文的阅读量与被引证次数;可以为信息时代版权制度未来模式的构建提供有价值的启示等。

但是,从近些年统计数据来看,学术期刊订购价格不但持续上涨,还出现了评审费与版面费上涨,部分刊物质量下滑,以及开放存取与知识保护之间存在尖锐矛盾等现象。并且,开放存取是以牺牲作者(知识生产者)和出版机构的权益为代价,从而最大限度保障读者的权益。这种存取方式在向作者(知识生产者)转嫁出版费用以及损害出版机构利益的同时,也将受到知识生产者与出版机构的联合抵制。

2.公益存取

所谓公益存取是指由政府专业部门进行统一的监督,政府财政和社会公益团体提供运营资金,并向社会所有成员提供免费的知识来源,以满足社会基本知识传播需要的非盈利性出版方式。也就是说,公益存取是为了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为了某个“企业”或者集体谋取利益,从中受益的将是社会全体成员。文献的所有权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社会所有成员都具有使用和传播的权利。著者所享有的版权和所付出的社会无差别劳动由出版机构以稿费的形式进行一次性支付,著者将不再享有该文献的版权,只拥有保护文献完整性的权利。

公益存取是以消耗社会公益资金为代价,从而对知识出版行业进行调节,以及引导知识存取与知识生产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并降低出版行业中恶性竞争的潜在性。并且,公益存取是出版行业中知识公平、学习公平、机会公平以及社会公平的一种体现。但是,社会公益资金量是有限的,它很难满足大范围实现公益存取的需要。因此,公益存取只能对知识进行有选择的存取,即公益存取需要走“精品路线”。

3.市场存取

所谓市场存取是指以市场调配机制为约束的出版方式。知识生产与存取的目的是以实现“企业”盈利为目的。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需要直接或者间接向存取机构支付相应的费用。同时,通过知识生产与存取所获得的利润在生产者、存取机构和其他相关“企业”之间进行分配。

市场是调配资源与组织生产的有效途径。在知识存取过程中,也同样如此。例如,通过市场调配存取资源,可以使知识存取竞争机制得到良好实现,从而提高知识存取机构自身的竞争力以及促进知识生产活动。但是,市场存取是“企业”通过出售社会知识存取资源(含版面资源、出版资金、编辑的存取劳动等内容)而获得利润的存取方式。而“企业”存在的最主要目的是获取利润,并希望其自身经济利益能最大化。这将促使“企业”间的竞争走向极端化,从而提高学术研究信息垄断、知识存取分布失衡、“被商业化存取”、恶性竞争以及“伪知识”泛滥等潜在风险。

4.计划存取

所谓计划存取是指专业管理部门按照预先制定的存取计划安排当前知识进行存取的方式。存取的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求,存取机构需要按照存取计划所指定的知识生产方、存取商品购买方以及组织方式进行知识存取活动。

计划同样是资源调配与生产组织的途径。在宏观层面,它具有按需存取、避免存取资源浪费、降低存取机构竞争风险、减少存取“伪知识”等优点。但是,计划存取也有可能增强存取机构依赖性,降低存取机构竞争力,以及出现抢“计划”等问题。因此,计划存取在微观层面可能具有劣势,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者说计划存取应避免出现“计划过细”等现象。

5.加密存取

所谓加密存取是指知识按照保密级别不同所采取的一种非常规性存取方式。存取的目的是为了知识持有相关方对知识传播进行保护和限制,从而避免其他各方,特别是竞争方对知识安全以及国家安全层面构成威胁。

无论是从资源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安全的角度来说,有些知识将在一定时间内不能允许其无条件的公开存取。即使对于一个企业级的机构来说,核心知识都将与企业利益紧密相关,一旦公开存取都有可能损害其企业利益。而如果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来说,前沿型知识的储备、领先、创造是国家发展与安全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对于一些敏感知识采取加密存取是一种必要的方式。

6.自助存取

所谓自助存取是指由知识持有者自我组织稿源、自筹存取资金、自我维护存取设备的一种知识存取方式,是一种自由、松散、无组织的存取方式。存取的目的可能仅仅是为了满足知识持有者自我展示的需要。存取限制比较低,原则上只需遵守言论自由的道德底线。

这种知识存取方式在知识普及、知识自由、降低存取成本等方面具有优势。知识持有者可以随时随地地存取知识,而不受版面、专业审查、经济效益等方面的限制。它更多的是体现知识持有者的兴趣。原则上,只要持有者愿意并符合道德底线,他就可以进行存取。但是,这种自由松散的存取方式,是以牺牲知识可信度为代价的一种方式。其中所存取的知识可能良莠不齐,有价值的知识可能被无价值信息湮灭。因此,这对知识接受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加大读者对知识进行专业甄别的难度。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