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
这种效应严重影响了创造性思维,是泯灭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对这一效应应力求避免。要避免这一效应的发生,最为根本的是要弄清楚产生疲钝效应的根本原因。一般认为有如下几个根本原因:
一是长期固定活动的适应性造成的。适应性原理告诉我们: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刺激强度不变),心理会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发生变化,多数为感受性降低,甚至于消失。这种心理感受性的降低,直接影响到活动内容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影响到创造性的产生。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现象。如果我们要想搞这方面的创新研究,那么,这种嗅觉适应现象非排除不可,否则,就会产生疲钝效应,创新就不太可能。
二是长期从事单调重复的活动易于产生疲钝效应。单调是变化、创新的反义词,它往往是与不变或仅仅以单一方式进行的重复变化相联系的。在这种单调重复的情境中,活动者几乎不太需要化精力去对活动进行控制,更不需要创新加以应付。因此,这种缺乏新异刺激的活动、缺乏挑战的活动便会大大降低活动者的兴趣,也会失去愉快的积极的情绪,从而使心理水平逐渐降低,直接诱发出厌烦的消极情绪。这种心理的厌烦感将直接影响心理疲劳,从而引发出疲钝效应。
三是对活动内容产生厌烦而引起的疲钝效应。上面讲的是单调的活动引起的疲钝效应。如果活动不再是单调的,是否意味着就不会产生疲钝效应了呢?不是的。如果活动的具体内容与活动者的兴趣爱好不一致时,尽管活动是非常多变,活动者仍然会知觉为乏味枯燥的,这时就会产生活动内容的厌烦,从而引发出另一类的疲钝效应,而且这种效应强度颇高。因此,选择一项与自己兴趣爱好一致的创新活动十分有必要,这是预防疲钝效应产生的有效措施。
四是个体厌烦的敏感性强造成的。在实际活动中,个体之间存在着厌烦敏感性方面的差异。有的人极易产生厌烦感,有的人不太会。这与一个人的年龄、智力、生活满意感以及权力主义倾向等有关。一般来说,较为年轻的,智力较高的,创造力强的、个人生活不太满意的以及不崇拜权力主义的等易于产生厌烦感,也就是厌烦的敏感性高。在这种厌烦敏感性强的人身上极易发生疲钝效应。
这种疲钝效应常常会发生于学校导学育人中,它将直接影响创新教育与创新教学工作,因此,学校教师一定要加以消除。
首先,学校教师要有不断创新的班级管理思路与对策,让学生不断处于一个创新的学习环境中。例如实施学习扩大化、学习丰富化、学习意义明确化、学习竞争制、学习富有挑战性、学习合作制、学习末位重点帮助制、班干部轮换制等等,以焕发学生的学习与班级工作的热情,消除厌烦感,激发创新精神,从而达到预防疲钝效应。
其次,学校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活动。如果一个学生不研究学法、也不研究学习资源,常用一种模式进行学习,那么他就会产生疲钝效应,学习越来越厌烦,即自己越来越厌学,从而,也引起教师越来越厌教,这种“双厌”现象,不要说难以产生创新学习,就是正常的学习也惟恐继续不下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研究学生,使用一些新的教育模式、策略、方法等,而且还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活动,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从而使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这种疲钝效应。
第三,学校教师自己也要克服导学育人中的疲钝效应。要用创新的精神,要用“与时俱进”的思想来进行导学育人的创新。只有这样,才不会陷于保守之中,才有可能防止疲钝效应。大凡有影响的学校,绝大多数教师都有一种开拓创新、锐意改革的精神,从教育的形式上(教学模式不断翻新、新的教学技术不断涌现、育人渠道不断拓宽等)到教育内容上(新课程的改革、校本课程的增加、新时代的WTO、IT等)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学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可见,学校教师的创新对预防疲钝效应是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