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物理过程信息管理法

什么是物理过程信息管理法

物理过程方法是指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相关理论和原则而提出的一种有关信息管理的方法。如同其他事物一样,信息有其发生、发展、成熟和死亡的过程。信息生命周期是信息运动的自然规律。从信息的产生到最终被使用发挥其价值,一般可以分为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和维护等多个阶段。

物理过程信息管理法的内容

信息管理就是基于这种信息生命周期的一种管理活动。在这种管理活动中,需要识别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对数据进行收集、加工、存储,对信息的传递加以计划,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准确、适用和经济地提供给组织的各级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

在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具体工作,需要进行相应的管理。这里将信息生命周期的管理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

信息需求与服务

这一阶段,不仅要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和要求,还要为用户提供信息,支持他们利用信息进行管理决策。

用户的信息需求是发展变化的,并且受到时空的限制。这说明,用户的信息需求状态是一种“运动状态”,用户不同的信息需求状态决定了用户的不同类型。科亨(Kochen)曾经将用户的信息需求状态划分为如图1所示的3个层次。Image:物理过程方法.jpg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具有一定知识结构和素质的人在从事某一职业活动中有着一定的信息需求结构。这是一种完全由客观条件决定的,不以用户主观认识为转移的需求状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用户对客观信息需求并不一定会全面、准确地认识,由于主观因素和意识的作用,他们所认识到的可能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全然没有认识到,甚至有可能对客观信息需求产生错误的认识。但无论是何种认识,都可以概括为信息需求的不同主观认识状态,其认识的信息需求都可以用一定方式加以表达,这便是信息需求的表达状态。显然,这一状态与用户的实际体验和表示有关。

由于用户的信息需求具有主观性和认识性,因而存在着3个基本层次:用户信息需求的客观状态——认识状态——表达状态。

(1)客观信息需求与主观信息需求完全吻合,即用户的客观信息需求被主体充分意识,可准确无遗漏地认识其信息需求状态。

(2)主观信息需求包括客观信息需求的一部分,即用户虽然准确地意识到部分信息需求,但未能对客观信息需求产生全面认识。

(3)主观信息需求与客观信息需求存在差异,即用户意识到的信息不尽是客观上真正需求的信息,其中有一部分是由错觉导致的主观需求。

(4)客观信息需求的主体部分未被用户认识,即用户未对客观信息需求产生实质性反应,其信息需求以潜在的形式出现。

以上第一、二种情况是正常的,其中第一种是理想化的;第三种情况是用户力求从主观上克服的;第四种情况必须由外界刺激,使信息需求由潜在形式转为正式形式。

用户信息需求机理研究表明,用户的心理状态、认识状态和素质是影响用户信息需求的主观因素。除主观因素之外,信息需求的认识和表达状态还受各种客观因素影响,这些客观因素可以概括为社会因素作用于用户信息认知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用户的社会职业与地位、所处的社会环境、各种关系、接受信息的条件以及社会状况等。概括各种因素,不难发现用户的信息需求具有如下特点:

(1)信息需求归根到底是一种客观需求,由用户(主体)、社会和自然因素所决定,但需求的主体(即用户)存在对客观信息需求的主观认识、体验和表达问题。

(2)信息需求是在用户主体的生活、职业工作和社会化活动基础上产生的,具有与这些方面相联系的特征。

(3)信息需求是一种与用户的思想行为存在内在联系的需求,其需求的满足必然使用户展开思维活动并由此产生。

(4)信息需求虽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随机性,然而却具有有序的层次结构。从全面掌握用户信息需求的状态和规律的角度看,这4个特点应该是我们展开用户信息需求调查与分析的出发点,以此可以进行综合性研究,以便在掌握用户状况的基础上开展信息工作。

与其他社会化服务相比,信息服务是一项更具社会性的服务。无论是工农业生产、科研开发、商业流通,还是文化艺术、军事、社会管理与服务等活动,都离不开信息的发布、传递、搜集、处理与利用,都需要有相应的“信息服务”为其提供信息保障。从信息的功能与作用上看,信息的客观存在状态、形式以及信息与社会组织和成员的关联作用,决定了其基本的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是以信息为服务的内容,其服务对象是对服务具有客观需求的社会主体(包括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我们把这些主体称为用户。鉴于信息服务的普遍性和社会性,开展信息服务应从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客观信息需求出发,以满足其全方位信息需求作为组织信息服务的基本出发点。这说明,信息服务用户与信息用户具有同一性,即一切信息用户都应成为信息服务的用户。

在图书馆和情报部门开展的文献信息服务中,用户通常指科研、技术、生产、管理、文化等各种活动中一切需求与利用信息的个人或团体。前者称为个体用户,后者称为团体用户。在信息传播与交流服务中,用户系指具有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和条件的社会组织及成员。在其他专门化的信息服务中,“用户”还具有新的含义。

考察社会信息的产生、传播、吸收和使用过程,任何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既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和利用者,其客观信息需求为他们的社会需求所引发,表现为信息接收、交流、发布、传送、吸收、利用和创造的综合需求。社会中的人员只要有和社会他人的交往需求,就必然成为信息用户。这是因为社会组织或成员在获取和利用信息的同时,必然伴随着新的信息产生和传播,表现为信息与用户的交互作用机制。因此,可以说凡是具有一定社会需求和社会信息交互作用条件的社会成员(包括团体和个人)皆属于信息用户的范畴。

从信息所处状态分析中可以明确,信息是具有时间和空间结构的。这种时空结构可以在布鲁克斯所构造的“认知空间”中作出理论表示,以此讨论信息3种状态的转变。如果某一信息与某个用户在“认识空间”是关联的,则在传递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这一信息便会与该用户发生作用,从记录、传递状态转变为用户接受状态,且通过“用户吸收”产生新的信息。如果将信息作用看做一种“运动”,则可以发现,“运动”是信息的基本属性之一,人类的信息活动与信息服务是以信息用户为中心的“信息运动”过程。任何信息都是由于“用户利用”而产生的,而用户“创造”的信息则将在社会中以新的渠道传递和被利用,并由此产生信息的社会效益和作用。

通过对信息服务本质的分析,不难发现它是从社会现实出发,以充分发挥信息的社会作用、沟通用户的信息联系和有效组织用户信息活动为目标,以“信息运动”各环节为内容的一种社会服务。从综合角度看,信息服务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性。

(1)社会性。信息服务的社会性不仅体现在信息的社会产生、传递与利用方面,而且还体现在信息服务的社会价值与效益上,它决定了信息服务的社会规范。

(2)知识性。信息服务是一种知识密集型服务,不仅要求服务人员具有综合知识素质,而且还要求用户具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只有在用户知识与信息相匹配时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服务。

(3)关联性。信息、信息用户与信息服务者之间存在必然的关联关系,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组织信息服务的基本依据,这种依据客观地决定了信息服务的组织形式、用户管理与工作模式。

(4)时效性。信息服务具有鲜明的时间效应,关于某一件事的信息只有在及时使用的情况下才能获得理想的使用价值,过时的信息将产生负面效应,因而在服务中存在信息的“生命期”问题。

(5)指向性。任何信息服务都指向一定的用户和用户信息活动,由此决定服务中的信息可定向传播、组织、获取和利用,即信息服务的定向组织模式。

(6)伴随性。社会信息的产生、传递与利用伴随用户的主体活动而发生,这种伴随性决定了必须按用户主体活动的内容、目标和任务组织信息服务,辅助用户主体活动的进行。

(7)公用性。除单一性的面向某一用户的专门服务外,面向大众的公共信息服务可以为多个用户同时使用,这一特征与物质供给的唯用模式具有本质区别。

(8)控制性。信息服务的开展关系到社会的运行、管理和服务对象的利益,因而是一种置于社会控制之下的社会化服务,服务业务的开展受国家政策的直接导向和法律的严格约束。

从信息用户和社会信息源与信息流的综合利用角度看,社会化信息服务包括以下内容:信息资源开发服务、信息传递与交流服务、信息加工与发布服务、信息提供与利用服务、用户信息活动组织与信息保障服务等。

根据信息服务的不同内容和形式,存在着一定的社会信息服务体系和规范,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变化。信息服务的发展提出了信息服务管理中的研究问题,促进了“管理研究”的实际应用。

信息收集与加工

信息收集是指在课题规定的范围内从事所需信息的获取活动,它根据特定目的和要求将分散蕴涵在不同时间、空间的有关信息采掘和积聚起来的过程。信息收集是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基础,也是信息产品开发的起点。没有信息收集,信息产品开发就成了无米之炊;没有及时准确、先进可靠的信息收集工作,信息产品开发的质量也得不到必要的保证。由此可见,信息收集这一环节工作的好坏,对整个信息管理活动的成败将产生决定性影响。

1.信息收集

(1)信息收集原则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新信息层出不穷,社会信息数量猛增,庞杂的信息形成了“信息海洋”,但随之也出现了很多信息老化、污染与分散等问题。而且信息用户的需求是特定的,所以在信息收集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①全面系统性。所谓“全面系统”,既包括空间范围上的横向扩展,又包括时间序列上的纵向延伸。所以信息的收集要做到全面系统,就是指空间上的完整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从横向角度看,要把与某一问题有关的散布在各个领域的信息收集齐全,才能对该问题形成完整、全面的认识;从纵向角度看,要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跟踪收集,才能反映事物的真实全貌。

信息分析活动大量占用原始信息,需要收集的信息十分广泛,应针对所选课题的特点,全面收集各种相关信息。只有拥有足够的信息,才能进行全面的信息分析。这里的“全面”有3层含义:第一,所收集的信息不仅要有强相关的,而且还要有一般性相关的,如果这些信息还不能充分解决问题,某些弱相关的信息也可以考虑收集;第二,在收集过程中,不能为了迎合他人的观点或自己的主观愿望而仅仅收集正相关的信息,一些负相关的信:息只要有可能被证明是真实可靠的,也应该积极收集,并在后续工作中加强跟踪分析与研究;第三,所收集的信息不仅要有国内的,还要有国外的,不仅要有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还要有相关地区、相关部门和相关单位的。

②针对适用性。由于信息数量庞大、内容繁杂,任何个人或组织都不可能全部收集。对于某一特定的信息收集课题,信息分析人员的信息需求总是特定的。所以要根据实际需要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收集利用价值大、相关性强的信息,做到有的放矢。收集信息应针对课题研究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精选,有所取舍。而那些缺乏针对性的信息应被视作“信息垃圾”,是不应收集的,否则会扰乱信息人员的视线,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甚至伪化信息分析结果。

③真实可靠性。信息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正确地决策,而真实可靠的信息则是正确决策的重要途径。在信息收集过程中,必须坚持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科学严谨的收集方法,保证信息源的真实可靠,认真收集真实信息,并进行严格分析、判断、鉴别、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否定错误信息,杜绝传播虚假信息。切忌夹杂信息收集人员的主观意志和个人感情因素,不要把主观当客观,把个别当普遍,把局部当整体。

此外,要尽量缩短信息交流渠道,减少收集过程中受到的干扰。对一些模糊信息要进一步考察分析,一时无法确定则置之不用,以免虚假信息影响到信息分析的正确性。

④及时新颖性。因为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所以应以最少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及时搜求、收集、获取信息,才能使信息的效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同时,要求所收集的信息内容具有新颖性,尽量获得课题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新理论、新动态和新技术成就等。

⑤计划预见性。信息收集是一项规模巨大的长期工作,它既要立足于现实需要,满足当前需求,又要有一定的超前性。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这便要求信息收集要有计划,即事先制订一个比较周密而详尽的计划,而且还要求信息收集人员随时掌握社会发展动态,对未来的工作有一定的前瞻和预见。

在信息收集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广辟信息来源,灵活、有计划、有重点地收集对未来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预测性信息;另一方面又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把信息收集作为一项长期的、连续的工作,切忌随意调整收集方法,盲目变动收集任务。当然,应当在科学的预见性基础上做到灵活性与计划性的统一。

(2)信息收集方法

对于大量信息的收集,不仅要依靠科学的收集流程及收集原则,还要采用科学的收集方法,针对不同的信息源采用相适应的方法。

信息收集的方法因信息源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针对文献信息、El头和实物信息以及网络信息3种不同的信息源,可将信息收集方法大致分以下3类。

①文献信息收集方法

文献信息源的信息都是经过人工编辑DHI并用文字符号或代码记录在一定载体上的,通常有以下几种收集方法。

·信息检索法。信息检索法是获取文献信息的最主要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系统检索法,是根据文献的内容特征(如学科、主题)或外部标识(如著者、题名),通过检索工具全面系统地获得文献的一种方法,有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等形式。追溯检索法,是指以已知文献所应用的参考文献为线索进行追溯查找,逐步获取文献的一种方法,另一种形式是通过引文索引进行检索,获取文献。在追溯查找中,应特别注意综述性文章,因为这类文章对某一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归纳整理,所参考的文献资料也比较全面,通过对综述性文献的了解可省去查找阅读大量原始文献。浏览检索法,是指对各种相关文献广泛浏览以获取所需文献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对系统检索法和追溯检索法的重要补充。

·预定采购法。对于某些重要的科学期刊、科学报告、标准资料等,通常采用向信息服务部门有偿获取的方法。对于期刊种类繁多、内容庞杂,信息收集人员在预定采购时要注意核心期刊的确定,以期事半功倍地获取所需文献。

·交换索要法。信息收集者可用本单位和收集到的信息资料,同有关组织或个人进行文献交换,或采用向信息拥有者索取的方式。采用交换的方式无需中间环节,可使信息收集快速而直接。而对于尚未公开发表或虽已发表但嫌简略的信息资料,则适合于采取直接索要的方式。但要注意避免与预定采购重复,以免造成浪费。

②口头和实物信息收集方法

口头和实物信息大多尚未经过系统化处理,未用文字符号或代码记录下来,所以难以收集,但却有较高的价值。口头和实物信息获取一般要通过社会调查来获得。社会调查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观察法。是指信息收集者在现场直接利用感官和仪器对客观事物进行仔细考察,从而获得第一手信息的方法,它是信息收集人员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问卷调查法。是指信息收集者就某些问题向有关人员(被调查者)发放调查问卷,从回收的问卷直接获取调查对象的有关信息的方法,它是社会调查的主要方法。

问卷调查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信息收集活动,一般包括问卷设计、选取样本、实施调查等3个步骤。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信息方便易行,且涉及面广,费用低。但问卷调查也存在着误差控制和回收率的问题,而且在信息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往往被非公开的内部信息源所拒绝,必要时可结合访问交谈法一起进行。

·访问交谈法。是指通过交谈访问受访者以获取所需信息的方法。该方法是通过收集人员与受访者直接接触来实施的,可达到双向沟通、澄清问题的效果,便于提高信息收集的针对性与可靠性。

根据访谈方式,访问交谈可分为直接面谈和间接访谈。直接面谈是访问交谈的传统方式,即信息收集人员与受访者直接面对面的交谈。这种方式灵活性好,信息交流和反馈直接迅速,可捕捉到由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传递的信息。缺点是费用高,受时空的约束和影响较大。

·参观考察法。是指信息收集人员深入现场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等直接获取第一手信息的方法,如实地参观、观察,参加各种会议,出国考察等。

信息收集人员在现场,可直接利用感官和仪器捕捉到一些难以明确表达或难以传递的信息。参加大量的学术会议和专业会议,可以获取大量相关信息,会议主要类型有:研讨会、技术鉴定会、订货会、展览会、交易会、产品展销会、信息发布会等,这些会议的信息量大且集中,是信息收集的有利时机。

·专家评估法。是指以专家为索取信息的对象,依靠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由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对问题作出判断、评估和预测的一种专项调查形式。通常是以召开专家座谈会方式进行座谈讨论、分析研究、征询意见等,以取得专项调查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找出问题症结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数据缺乏、新技术评估和非技术因素起主要作用的3种典型情况下,专家评估法是有效且唯一可选的调查方法。

③网络信息收集方法

·直接访问网页。即所谓上网冲浪,通过对网页的浏览,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网民一般有自己经常使用的网站,熟悉网站的内容体系,可以快速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网络数据库。网络数据库是跨越电脑在网络上创建、运行的数据库,它将数据放在远程服务器上,用户可通过Internet直接访问,也可通过Web服务器或中间商访问,是一种重要的网络资源。网络数据库具有以下特点:收录范围量大、类型多;实现异地远程检索;易于使用;数据更新快;大都不间断地提供服务,用户可随时利用。

·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一种引导用户查找网络信息的工具,它一般包括数据收集机制、数据组织机制和用户利用机制3部分。数据收集机制用人工或自动方式,按一定的规律对网上资源站点进行搜索,并将搜索得到的页面信息存入搜素引擎的临时数据库;数据组织机制对页面信息进行整理以形成规范的页面索引,并建立相应的索引数据库;用户利用机制帮助用户以一定的方式利用搜索引擎的索引数据库,获得用户需要的网络信息资源。

2.信息加工

一般来说,收集到的信息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犹如含金的沙子,其中无用的沙子是大量的,要选的金子是少量的,所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沙里淘金式的加工筛选过程。对收集到的繁杂无序的原始信息,经筛选、分类、归纳、排序,成为便于研究的形式并储存起来,这一过程就是对信息的加工。加工就是有序化的过程,目的在于减少信息的混乱程度,使之从无序变为有序,形成更高级的信息产品,以便于信息分析人员有效地利用。信息加工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分类与筛选

分类是指根据课题需要,将收集到的信息按一定标准归类,并剔除部分错误信息或无用信息的活动。不同类型的研究课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基础科学课程可分为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发展情况、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研究结果、存在问题、应用前景、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技术科学课题可分为产品和工艺设计背景、研制目的和要求、发展概况、产品结构性能、设计原理、技术路线、用途和经济效果评价、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等;方针政策课题可分为政策制定的要求和依据、政策内容与范围、社会影响及效果、存在问题、对策措施等。

在分类的基础上便可以进行筛选,即根据课题研究需要,从收集到的信息中把符合既定标准的一部分挑选出来,将错误或无用信息剔除的过程。这是对初选信息的鉴别和优化,对信息资源的进一步过滤和深层次控制。其主要任务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信息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优化选择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比较法:通过比较,判定信息的真伪,鉴别信息的优劣。

②分析法:通过信息内容的分析判断其正确与否、质量高低和价值大小等。

③核查法:通过对有关信息所属领域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审核来优化信息质量。

④引用摘录法:按被引用次数来判断信息质量的高低。

⑤专家评估法:请有关专家判定某一信息的质量。

(2)阅读和摘录

在对原始信息进行分类和筛选之后,阅读便成为信息整理的又一重要环节。阅读把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集中在同一过程,一般可分为浏览、略读、精读和摘录等。

①浏览。是指无须逐字逐句地阅读,只是从整体上看个大概,对一些有价值或感兴趣的内容作个标记而已。

②略读。是指简单了解文章的全貌,不求甚解地阅读,对一些重要章节和段落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精读。

③精读。是指在略读的基础上有重点和理解性地阅读,力求深入,要求逐章逐段地仔细阅读,边读边思考,必要时还应字斟句酌,反复琢磨,以准确把握文章的精华部分,掌握文章的主旨。

④摘录。是指将文章有关信息摘写下来的工作。对于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可做上各式各样的记号,或在文章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批注。对于文章中的重要观点、事实和数据可记录下来,尽量具体但又不要繁杂,不要断章取义,不要改动原文,并应注明原文,以便备查和引证。

(3)序化处理

经过前两个步骤处理后的信息还需要进一步地序化处理,把所有信息排列成一个有序的整体,才能为信息分析人员获取信息提供方便。经常用到的信息排序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组织法。是指依照类别特征组织排列信息概念、信息记录和信息实体的方法。如将农业信息分为种植业信息、林业信息、畜牧业信息等。种植业信息又可分为粮食信息、棉花信息、油料信息、蔬菜信息等。也可将农业信息分为生产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供求信息等。还可将农业信息按区域分类,将其分为甘肃、宁夏等。各类下面又可以用时间年份进一步加以分类。

②主题组织法。是指按照信息概念、信息记录和信息实体的主题特征来组织排列信息的方法。如主题目录、主题文档、书后主题索引等。

③字顺组织法。是指按照揭示信息概念、信息记录和信息实体有关特征所使用的语词符号的音序或形序来组织排列信息的方法。如各种字典、词典、名录、题名目录等大多采用字顺组织法。

④号码组织法。是指按照信息被赋予的号码次序或大小顺序排列的方法。某些特殊类型的信息,如科技报告、标准文献、专利说明法等,在生产发布时都编有一定的号码。

⑤时空组织法。是指按照信息概念、信息记录和信息实体产生、存在的时间、空间特征或其所涉及的时间、空间特征来组织排列信息的方法。

⑥超文本组织法。超文本是一种非线性的信息组织方法。它的基本结构由节点和链组成。节点用于存储各种信息,链则用于表示各节点(即各知识单元)之间的关联。

(4)改编与重组

信息改编与重组是指对原始信息进行汇编、摘录、分析和综合等内容浓缩加工,即根据用户需要将分散的信息汇集起来进行深层次加工处理,提取有关信息并适当改编和重新组合,形成各种集约化的优质信息产品。如对各地和各行业农民收入情况进行组合,形成全省农民收入信息。按加工深度不同,信息改编与重组的方法主要有汇编、摘录和综述3种。

①汇编。是指选取原始信息中的篇章、事实或数据进行有机排列而形成的信息加工方法,如简报资料、文献选编、年鉴名录、数据手册、音像剪辑等,都是运用汇编法。

②摘要。是指对原始信息内容进行浓缩加工,摘取其中的主要事实和数据而形成的二次信息资源的信息加工方法。

③综述。是指对某一课题在一定时期内的大量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综合而形成的具有高度浓缩性、简明性和研究性的信息资源。

信息存储与检索

1.信息存储

信息存储是指将经过加工处理后的信息资源(包括文件、音像、数据、报表、档案等)按照一定的规范记录在相应的信息载体上,并将这些载体按一定特征和内容性质组织成系统化的检索体系。

按存储载体的形成来划分,可将信息存储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人脑载体存储。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只能依靠人脑的记忆功能来存储信息,所以说人脑是一种初始的载体存储形式。但人的记忆力毕竟有限,时间一长就会忘记。

②语言载体存储。语言也是人类最早的信息资源存储形式之一,人们通过语言来达到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预期目的。

③文字载体存储。文字既是一种信息表现方式,又起着存储信息资源的作用。记录文字信息的材料由最初的石头、甲骨文逐渐发展到后来的简牍、纸张等。

④书刊载体存储。书刊的出现要晚于文字,但它是一种更有效的信息资源存储方式,其特点是信息存储量大,且高度集中。

⑤电信载体存储。其存储形式包括电报、电话、电传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传递速度较快。

⑥计算机载体存储。其特点是存储量大,传递速度快,联网后处理信息的范围广。

⑦新材料载体存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发明了许多可以作为信息资源载体的新兴载体,包括电磁载体(如磁带、磁盘、磁泡等)、晶体载体(如硅片、集成电路等)、光性载体(如光盘等)、生物载体(如蛋白质、细菌等)。这些新兴材料载体的共同特点是容量大、效率高,可以更有效地用来存储各种信息资源。

2.信息检索

(1)信息检索的定义

1950年莫尔斯(CalvinN.Mooers)首次提出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词。其后,随着信息检索理论与实践的更新发展,人们对信息检索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对于信息检索,主要存在时间性通信、信息处理和文献查找等3种角度的认识。

①时间性通信角度的认识

莫尔斯在1950年发表的《把信息检索看成是时间性的通信》一文中不仅首次提出了信息检索这个概念,而且认为“检索是一种时间性的通信方式”。换言之,通过信息检索得到一些文献,从而使得著者与读者之间建立了一种通信。

按照这种通信角度的认识,莫尔斯强调了在通信双方中,信息发送者必须尽可能发生一切信息,是时间性通信的被动一方,而信息接收者则是主动活跃的一方,正是接收者才决定什么时候接收以及接收什么样的信息。因此,信息检索的问题就在于把一个可能的用户指引向所存储的信息。

②信息处理角度的认识

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信息检索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处理信息和信息的结构。这种认识偏重于信息管理,认为信息不仅局限于文献的范围,音像、声音、数据等也都反映信息,并把信息检索视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一个分支。

③文献查找角度的认识

简言之,从这种角度来看,信息检索就是查找出含有用户所需信息的文献的过程。在信息检索领域,这是一种传统的主流观点,支持者众多。例如,英国著名学者维克利认为,“信息检索是从汇集的文献中选出特定时间所需信息的操作过程”;美国著名信息专家卡斯特认为,“信息检索是查找某一文献库的过程,以便找出某一主题的文献”。

对于这种认识,兰卡斯特的经典表述是“信息检索系统并不检索信息”。因为信息是无形的,必须依附于文献而存在。虽然信息检索的最终结果是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但检索的直接对象是文献,当用户阅读文献并理解其内容时,用户的信息需求才被满足。

(2)信息检索的类型

由于用户的信息需求多种多样,信息检索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进而产生了多种类型的信息检索。

①按检索对象区分

按照检索的查找对象,信息检索分为数据、事实及文献检索。

·数据检索。即以数据库为检索对象,查找用户所需要的数值型数据。其检索对象包括各种调查数据、统计数据、特性数据等。例如,查找某一企业的年销售额、某一国家的人口数、物质的属性数据等。

·事实检索。即以事实作为检索对象,查找用户所需要的描述性事实。其检索对象包括机构、企业或人物的基本情况等。例如,查找某一企业的名称、地址、业务经营范围,查找某一人物的生平等。

·文献检索。即以文献作为检索对象,去查找含有用户所需信息内容的文献。其检索对象是包含特定信息的各种文献。例如,查找有关“信息组织”的文献、有关“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的文献等。

②按检索方式区分

按检索的操作方式,信息检索可分为手工信息检索和机器信息检索。

·手工信息检索。即以手工操作的方式,利用检索工具书进行信息检索。手工信息检索是信息检索的传统方式,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其优点是具有检索的准确性,缺点是检索速度慢、工作量大。

·机器信息检索。即以机械、机电或电子化方式,利用检索系统进行信息检索。机器信息检索从20世纪4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电子计算机诞生之后,以强大的存储能力、不断提高的处理性能以及同步降低的价格,很快便成为机器信息检索的主流和代表。因此,机器信息检索主要就是指计算机信息检索。其优点是速度快、检索的全面性较高;相对手工信息检索而言,其缺点主要是需要借助相应的设备进行检索。

③按检索要求区分

按照用户对检索的要求,信息检索可分为强相关检索与弱相关检索。

·强相关检索。强调检索的准确性,向用户提供高度对口信息的检索,也称为特性检索。这种检索注重查准率,只要检索得到的文献信息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即可,通常对于检索结果的数量多少不作要求。

·弱相关检索。强调检索的全面性,向用户提供完整信息的检索,也称为族性检索。这种检索注重查全,要求检索出一段时间期限内有关特定主题的所有信息,为了尽量避免漏检相关信息,对于检索的准确性要求较低。

④按检索的信息形式区分

按照检索的信息形式,信息检索可分为文本检索和多媒体检索。

·文本检索。是指查找含有特定信息的文本文献检索,其结果是以文本形式反映特定信息的文献。这是一种传统的信息检索类型,在信息检索中依然占据主要地位。

·多媒体检索。是指查找含有特定信息的多媒体文献的检索,其结果是以多媒体形式反映特定信息的文献,如图像、声音、动画、影片等,是在网络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全新检索类型。

信息传递与反馈

信息的作用在于为用户所接收和采用。如何使需要的信息在需要的时候送到需要的用户那里,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1.信息传递

经过一系列的信息分析工作,形成了信息分析产品,其目的是被用户利用,实现价值。而要实现产品的利用,就必须以产品的有效传递为前提。信息传递就是信息分析产品从信息分析人员或信息分析机构走向用户的过程,就是产品从信息源经过通道到达信宿的过程。

受到信息分析课题来源的影响,信息分析产品主要有两种传递方式,即单向被动传递(如图2所示)和单向主动传递(如图3所示)。Image:信息分析传递方式.jpg

单向被动传递一般是指上级下达课题和委托课题产生的信息分析产品的传递方式,而单向主动传递一般则是指自选课题产生产品的传递方式。随着信息分析活动的普遍展开,以单向主动传递方式传递的产品将逐渐增多。

无论是哪种方式的产品传递,作为商品的信息分析产品,定价都是传递的一大障碍,特别是在单向主动传递中定价就越显得重要。从理论上讲,信息分析产品的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实际上,信息分析产品的定价受诸多因素影响,既有产品的成本、效用生命周期、开发难度等内部因素,也有信息市场的供求状况、支付方式、竞争形态、垄断程度以及用户的信息需求和购买能力等外部因素。信息分析产品所定价格的高低,不仅影响信息产品的有效传递和利用,而且也间接地影响了以后信息分析工作的开展。因此,信息分析产品定价时,必须以产品的效用为基础,可根据产品的类型和特征,采用一定的定价方法,如边际效用定价方法、效益分成定价方法、成本加成定价方法、协商定价方法等。

在信息分析产品传递过程中,除了产品定价会直接影响产品的传递之外,还有一些市场因素也会直接影响产品的传递。最常见的问题是供求双方存在的两难局面:一方面,需求方不了解产品的供应状况,以及产品的性能和特点,特别是信息分析产品的潜在性和滞后性,使需求方很难判断其交易是否“合算”;另一方面,供给方对于急剧变化的市场信息需求也很难把握,特别是自选课题制作的信息分析产品更会出现这样的两难局面。而掌握供求双方信息的中介方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促进了信息分析产品的有效传递。

此外,作为管理方的政府有权利和义务通过组织、协调、控制与监督等管理职能,使信息分析产品的有效传递得以实现。其主要管理手段有如下方式。

(1)经济杠杆。主要是运用各种经济措施如拨发研究经费、信贷、利税等,促进信息分析产品的形成,刺激信息用户的消费。

(2)行政管理。通过一定的发展政策,促成中介机构的成立,并监督中介机构和供求双方的经营活动,促成和监督产品的合理定价。

(3)法律手段。依据经济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法规调节合同纠纷、保证交易双方的合法利益。

2.信息反馈

信息分析产品的利用是个复杂的过程。从微观上看,产品的利用不仅包括对产品的理解、消化和吸收,还包括产品利用与预测,以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其效用。从宏观上看,产品的利用就是通过产品信息为科学决策、R&D以及其他社会活动服务,发挥产品的科技效用、社会效用和经济效用。而产品的利用效果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是用户本身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信息意识、消费心理以及对产品内容的理解、消化和吸收能力等;二是产品的内容是否真正支持被作用的科学决策,是否真正适用于被作用的社会问题;三是信息分析产品利用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可见,要充分发挥信息分析产品的效用,不仅用户必须具备与产品内容相适应的知识结构、良好的信息素质和信息理解、消化和吸收能力,而且产品必须利用其针对的科学决策或社会问题,并做好产品的具体实施。

信息分析产品的利用过程,不仅是发挥产品效用的过程,同时也是发现产品漏洞、缺陷的信息反馈过程。因为任何信息分析产品都不可能尽善尽美,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用户信息反馈就显得尤为重要。用户在产品利用过程中,可以向分析人员或信息分析机构,就产品的价格、质量和内容等方面提供建议和意见。这可为信息分析人员改进、完善该产品提供切入点,为修正、调整和改进以后的信息分析工作提供依据。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