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性知识的概述
从以往相关文献对知识的分类看,可以将企业知识分为2类:
显性知识,指可以通过正常的语言、文字和数据等方式表达、传播,能通过各种介质而被共享的知识,即它是可以明确表达的,有物质载体的和可确知的。
隐性知识,指的是隐含的经验类知识,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或组织的结构和文化中,难以用语言或书面材料进行明确描述,不易被他人模仿或获知,也不易被编码和传播。
目前,有学者认为,企业知识是一种有组织的经验、价值观、相关信息及洞察力的动态组合,它所构成的框架可不断地评价和吸收新的经验和信息”。在这个概念中,强调知识是一组集合和持续的过程,并且知识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它不但是已经编码完毕的显性知识和完全内化的隐性知识,而且隐含了尚未完全编码和未完全隐性化的知识。与此同时,不难理解,知识的存在与活动状态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显而易见,还有一种知识是介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知识类型,它兼有两者的部分特征,可称之为灰性知识,它包括2种情形:
知识主体基于已经拥有和掌握的知识,或者是对从外部学习吸收的知识,通过理解和内化等思维活动,在头脑中形成的对于某些知识的轮廓描述和原理分析,属于偏隐性的灰性知识。
知识主体通过对自身隐性知识的编码,或是对外部显性知识进行整合之后形成的某些知识,这类知识具有很强的个体相关性和一定的主体意会性,属于偏显性的灰性知识
灰性知识 、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关系
在企业知识创造活动中,灰性知识是广泛存在的一种知识状态,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转化的重要一环。灰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之间并非截然相互分离,而是彼此相融、相互关联的,它们在知识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IMCM模型弥补了SECI模型的不足,还揭示了由隐性知识、灰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构成的企业知识创造的总体过程,如“编码一记忆”,反映了 “显性知识一灰性知识一隐性知识”的转化轨迹,更为贴切地反映出企业知识不断创造与进化的螺旋式动态过程的特征。
区分显性知识、灰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关键之一是可传递性及传递机制,而知识的可传递性则取决于知识的编码化程度。编码是知识学习和转化活动中一个关键的环节。在企业知识活动的编码化阶段,被企业员工个体分享的想象与创意,能够通过语言、图表、模型和概念等多种编码方式得到表达,并在成员之间传递和共享,使分散在不同个体、团队中的隐性知识、灰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能够相互联结、相互作用,不同主体的知识面得以扩大。在知识共享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编码,使离散、无序和分属不同主体的隐性知识与灰性知识实现显性化、系统化和外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