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经济学理论告诉了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行业聚集。但是它没有充分解释为什么特定区域会吸引某些全球行业。波特用被他称为“国家钻石”的理论框架解答这个问题。
要素条件
答案始于国家或地区的禀赋条件与行业的特点和要求相匹配的程度。这样的要素条件包括自然禀赋(气候和矿物)和人工禀赋(技能水平、资本和基础设施)。但从这些要素的可移动程度或可能被其他国家与地区模仿的程度来看,仅靠要素条件是无法充分解释区域优势的。事实上,反过来说反而解释得通。如果某个特定行业利润极高而进入门槛又较低,模仿和扩散的力量就会导致该行业跨越国界发展。日本在很多始于美国的行业中参与竞争,韩国企业模仿日本的战略,中欧国家也正在攻占始建于西欧的行业。由资本等可移动要素决定的行业尤其容易受到影响。
本土需求
第二个因素是本土需求的性质和规模。大型本土市场会对行业发展起到刺激作用。如果大型本土市场的发展先于世界其他地方的市场,在本土市场开始呈现饱和的时候,有经验的企业会有充足的动力寻求海外业务。例如,在经历了早期本土的发展之后,日本的摩托车业利用其规模优势出现在全球市场。波特发现,起到重要作用的不仅包括早期需求的地点,还包括早期需求的构成。产品的基本或核心设计几乎总能反映本土市场的需求。同样,本土市场需求的性质和本土市场购买者的成熟度是行业寻求未来全球地位潜力的重要决定因素。例如,美国政府是早期的芯片购买者,是相对而言成本敏感度较低的成熟购买者,这对美国的半导体业是很有帮助的。这些条件推动了行业新技术的开发,并且为大规模制造提供了早期机遇。
相关和支持性行业
相关和支持性行业是波特理论的第三个元素。这与我们之前对行业集群的观察结果类似。好莱坞不仅仅是电影制片商的集群。它还包含众多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而且已经在洛杉矶地区形成了劳动力市场。
本土行业的竞争力
本土行业的结构和竞争构成了“国家钻石”模型的第四个元素。这个元素实际上是对第4章描述的“五力”竞争模型的总结。国内竞争越旺盛,成功企业越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竞争。有大量证据支持这个观点。德国制药公司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它们成为全球市场中一股不可思议的强大力量。对国内市场份额的激烈竞争也巩固了日本汽车制造商在海外的竞争地位。
公共政策和机会
这个模型的最后两个组成部分是公共政策和机会。毫无疑问,政府政策可以通过基础设施、激励机制、补贴或临时性保护措施培育全球化行业。挑选全球市场的“胜利者”从来都不是政府的强项。机会因素允许随机事件的影响,如基础科学的突破在何时何地发生、企业家的进取心以及纯粹的运气等。例如,美国的照相业在早期占据统治地位,除了其他因素,还要归功于乔治·伊士曼(柯达创始人)和埃德温·兰德(宝丽来创始人)是在美国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