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把关人
把关人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控制者,尤其是在大众传播的媒介组织内承担信息采集、选择和加工等各个环节的制作者和传播者,包括从普通记者、编辑到总编辑以及电视节目制作人等。
传播学先驱之一,美国学者库尔特•卢因(另译为勒温)于1947年发表的关于如何决定家庭食物购买的《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最早提出了这一概念。他认为,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信息或商品能否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内流动,往往由“守门人”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个人意见来决定,卢因还将其与大众传播中的新闻流动作了比较。
对把关人的研究曾在美国传播学界受到重视,出现了不少有关媒介新闻把关的理论模式,包括怀特的“把关人模式”(1950年)、麦克内利的“新闻流动模式”(1959年)、盖尔顿与鲁奇的“选择性把关模式”(1965年)、巴斯的内部新闻流动的“双重行动模式”(1969年)等。
按照这些理论观点,信息在媒介内形成新闻的过程中(信道),存在着多个处理环节,每个环节上都有不同的“把关人”,他们控制着信息的流通。新闻就是原始信息流经“信道”,通过各种把关人的选择性过滤之后的产品。
把关人的分类
在媒介中,把关人按其所处的生产流程分为“新闻采集者”(news gatherers)和“新闻加工者”(news processors)。他们的工作分别形成两类不同的把关行为,第一类大致属于记者搜集“原始信息”的过程,第二类大致属于编辑对信息进行选择与进一步加工的过程。无论“采集”还是“编辑”,所有的把关人的工作实质上都是通过选择性的控制来“制造新闻”,由此,他们的不同工作就形成一个个“门区”,每一个“门区”都只对部分信息“打开大门”,而对更多的其他信息则“关上大门”。
把关人的相关研究
涉及把关人研究最多的,是测量和判定影响把关的究竟是哪些因素,即弄清对把关人作出决断的各种偏见的压力究竟是哪些。早期令研究者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究竟是媒介宣称的价值标准(如新闻价值判断)还是把关者个人的因素(如性格或好恶)在把关中起主要作用?一些实证的研究结果表明后者的情况可能较突出。因此,作出客观而公正的决断便被视为把关人首要的专业职能,这种决断对新闻的最后成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从把关的整个流程而言,“把关”在本质上是一个群体(而非个体)发挥作用的过程。
影响把关人作出决断的是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西方的研究一般认为,这些压力(因素)来自:把关人主体的价值体系、爱好与厌恶,当时的工作情景,法律、机构与商业方面的限制。
把关人研究中存在的争议是“简单化”和“复杂化”的问题。前者认为把关人的概念过于简单,没有多少效用,不值得进行更多研究;后者则把媒介之外的来自政治、体制、法律、经济、社会文化、受众等的因素纳入相关研究。对这种所谓“复杂化”的研究取向,有些研究者认为是超出了“把关人”研究的范畴,属于另外的研究领域,而把关人研究更主要是涉及信息在媒介“内部流程”中的控制问题。但后来的相关研究的确较多地将社会学意义的内容纳入其中。
历史地看,把关人理论在分析大众媒介的“传播者”方面确实是一个独特视角和标志性的重要阶段,而且得到过较透彻的研究。“把关人”这个概念现今仍被广泛使用,似乎它并没有完全“过时”。在今天有关组织传播研究以及超出新闻组织研究的其他研究中,“把关人理论”仍然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