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管理的定义
微管理是在微时代大背景下,以宏观管理知识体系为基础,通过对人和事的细节管理,促成人际协调、人事匹配,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人的各种工作活动,以及在管理,实现组织管理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
与微观管理的区别
从管理知识分类的角度来看,管理学的知识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相对于宏观管理的崇尚大局与概括性,微观管理更注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单方向的控制)。当然,这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控制,也会涉及细节,也就是“管理的细节解释”。
“微观管理”这个翻译来源于Micromanagement一词,参考宏观经济学的“Macroeconomics”与微观经济学的“Microeconomics”这两个词以及这两个学科的实际内容,我们可以说单从这个英文就可以看出一些东西。微观经济学注重的是一个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如某个厂家的出售或者购买行为,相比较而言宏观经济学注重的则是经济总量的变化,如产量、收入、价格水平等。同样相比于宏观管理的整体控制,微观管理会把重心放置于细节观察及操控之上,其目的是为了使被管理者达成管理者所指定的下作。不得不说。微观管理的核心同样是细节,尽管这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
但是更多的时候,人们都容易把微观管理直接混淆成我们所说的微管理。要知道在此之前,“微管理”这个名词在使用上一般都是带有负面意思的。过去几十年间,“微观管理”(《美国遗产辞典》对它的定义是“对细节予以很大的或者过度的控制与关注”的管理)已经越来越失宠了。失宠的原因也有很多,但是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很多专家与学者自然而然地把微观管理等同于渺观管理。
如果说微观管理是一个注重细节方向的话,那么渺观管理则是这个方向中更为偏执的一个方向。渺观管理同微观管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渺观管理”的对象已不再是管理者,而是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渺观管理”活动就在生产现场展开,同生产实践最贴近,对生产效果影响最直接,多数“渺观管理”工作者就在生产队伍之中,他们是既从事生产、又负责管理的“一身二任”的兵头将尾,实际上就是我们的班组长、质检工作人员。这种高程度的介入,无论是对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劳动者),都是比较招人嫌弃的。一旦这种嫌弃观念形成了,那么人们就很容易爱屋及乌,把微观管理乃至整个微管理都定义为了负面词汇。
于是,人们都把微管理理解为一种风格,一种高度介入的管理风格。这种认识使大多数人对微管理抱以反感的表现,这其中最强烈的迹象就是有人直接告诉你,你在进行微观管理。这是一个很强烈的信号,说明你的下属或者其他人已经无法忍受你的管理风格。但是反过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你会得到这样的评价呢?
管理的世界里,“严格”永远不是一个好的词儿,但是不同人的“严格”可能也会不尽相同。其他的管理人员对员工的管理可能和你一样的严格,也像你一样事必躬亲,但是,他们的风格可能和你有所不同。他们在细节上可能固执己见,但是却可以采用比较放任的领导风格。你是否也像他们一样让员下觉得自己的事必躬亲是必须的呢?也许其他的管理人员手下的员工更愿意服从他们的管理。事情有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些工作小组能够很好地听从上级的指令,而另外的一些工作小组就不行,哪怕只是提出一点小小的建议,也不能完全遵循上级的领导。
当然,说了这么多微观管理的不好,并不是微观管理没什么作用。实际上,所有的管理者都是需要微观管理的,毕竟当一项任务涉及你时,这项任务早已变得十分具体。尽管你可能只需要参照某一个指导手册就能完成这些工作,但是这并不妨碍“实际当中所有的工作都需要被管理”这一个信条。
但是,当人们谈到微观管理时,总会涉及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可能妨碍了小组成员的工作,或者说是你在替他们完成工作。
你可以,也应该期望他们按期高质量的完成工作任务,但有一点请记住,那就是让他们自己去做。从某种程度来看,每个人都应该接受微观管理,但是优秀的管理人员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懂得去管那些自己应该管的事情,而不是对所有的事情都大包大揽。关键就在于要针对它们的弱点进行管理,而不要什么都管。只不过我们要把管理的重点放在那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而这一点点细微的差别,正是微管理,所优于原本微观管理的地方。
微观管理和渺观管理都属于管理中的一个种类,而且这两种管理方式都会有很高的工作介入程度,也就是说你并不是在管理他人工作,而是在自己完成工作。当然,渺观管理的介入程度最深。
而微管理并不一样。微管理是来源于微观管理,因为微管理抛不开源自于微观管理的细节注重。微管理的管理者需要学会去驾驭管理问题的细节,进而运用知识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某一特定细节,然后层层深入,最终解决整个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细节贯穿了微管理的整个生命。
但是,在微管理的生命线里。知识同样是十分重要的标志。尽管微管理十分注重细节,这并不意味着微管理就没有宏观层面上的涉及。即使是最为宏观层面上的管理学知识点,也是可以运用于细节管理的。在宏观层面上的细节管理,贴近生活而又不失条理。这就是微管理的知识基础。
当然,微管理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它比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都更为契合这个时代。现如今这个时间早已进入了微时代。微时代的特点就是微小、众多、而且迅速化、移动化。如果我们还希望如同原来大段篇幅讲授管理学原理那般来理解管理,这无疑早已失去了吸引力,现如今的人们更注重实际。更在意细节,于是乎,微管理就孕育而生了。
微管理一度不为人们所正视,甚至受到了蔑视而失宠。但“是金子总会发光”,微管理作为一种以宏观管理学知识为基础, 同时注重实际与细节的管理方式,注定会在微时代这样的大背景中散发出它身上的光芒。
人们眼中的微管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在不同思维下的人会选择不同的方式去处理同一事务。以管理思想为例,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管理观点去解决现实管理中的问题。
有一个汽水问题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一位企业领导带领着15名工人干活,其中有一个工人干起活来很不卖力。工作完成后,又带着他们去冷饮店喝汽水。这家冷饮店有一个促销活动,规定喝完汽水后,用4个空的瓶子可以换一瓶汽水,要想使每个人(包括领导在内)都喝到一瓶汽水,这位企业领导至少应该买几瓶汽水?
针对这样的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方案。
有些人(A)认为按照泰勒的理论,效率应该放在首位,因此应该购买12瓶,这样共有15个人可以喝到汽水,还剩余三个空瓶子。这样就还有一个员工没喝到汽水,正好借此机会受到惩罚。
同时又有人(B)认为按照管理科学理论,数量关系是最重要的,因此购买13瓶饮料,让每个人都喝到汽水是最好的选择(当然这种选择最后会多出一个空瓶)。
还有一些人(C)则在综合考虑上下级领导情况后认为,应该购买12瓶汽水,在剩下3个瓶子之后由领导掏钱再去买一瓶(至于谁去执行这个过程,由领导指定一个喝到汽水的人去为没有喝到汽水的人买一瓶)。
也有人(D)创新思维,认为购买12瓶饮料。由领导出面,向冷饮店老板借一个空瓶子,然后将这个空瓶子与剩下的空瓶子合在一起,就可以换一瓶饮料,然后由最后一个喝到这一瓶汽水的人将空瓶子还回去。可以说,最后一种购买方式是最符合我们中国人的管理观点了。
当然,还有人并不只是局限于购买数量的问题,他们的思考核心在另一些点上。
比如说,有人(E)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认为这个购买汽水的过程中,保证瓶子完好无损是最为主要的,毕竟要同时购买十几瓶饮料,很容易发生破碎。
甚至还有人(F)认为在购买的过程中,如果老板及工人们能和汽水店老板有一个很好的沟通,完全可以以更低的价格拿到同样的汽水。也就是说,在这些人的眼里,价格并不是一个不变的量。
还有很多其他不一样的想法,这些想法在这里就不一样列举了。为了更好地加以区分,我们把之前提到过的每一种观点所代表的人物,用A到F的字母进行了标示。我们可以看到一开始大家讨论的焦点都在购买数量上(A、B、C),尔后有人开始在数量的思考上有所创新(D),进而最后还有很多人已经不再单纯局限于数量上,而是对问题有了一个更深的思考。
针对A到F所提出的这些观点,我们得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这些观点有错误吗?很显然,他们都没有说错什么。他们都从某一个角度,依据某一条原则说出了自己的考虑,这个考虑当然是合乎情理的。举例来说,我们会觉得B的方法优于A,因为B让所有人都喝到了汽水;但是这并不能代表着A就是错的,因为B的想法在实现的同时也多付出了一瓶饮料的成本。
在微管理的世界中,并没有十分鲜明的对错之分。 “任何想法与认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这样的一句话已经成为了管理学的老师在启发学生们进行思考时的口头禅。其实这样的一句话同样适用于微管理,毕竟微管理正是管理当中的一部分。微管理注重细节与微观。这就使得微管理者们面对同一个问题得到不同见解的可能性大大提升。在管理当中,看似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也会涉及诸多方面,将任意一个方面作为整个问题的重点,对问题的认识就会出现不一致。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我们的老祖先们开始,这句话就一直为我们中国人所奉行。如果用西方的语言来解释“仁者见仁”的话,我想“一千个观众的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应该是最为恰当的答案。殊不知,这一中一西两句话其实都道出了微管理的一个特性,那就是微管理的不唯一性。即使是“微管理”这三个字,在不同人眼里所呈现出的架构也是很不同的。每个人都是基于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对管理问题作出分析,这样的分析结果如同五彩石般,闪耀着各自的光芒。
在此之前,我们一直都在讨论着管理问题的最终答案,包括前面所提到的A到F,每一种人都是作为每一种最终答案的代表而存在的。尽管确定下最终的答案一直是充满了必要性的,但是我们仍不得不说,微管理并不是一个为确定最终标准与答案而存在的。
我们把微管理的核心定位成管理方式。 “方式”这个阅凸显的就是过程。还是以购买汽水这个故事作为例子,每个人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无论这个观点是关于购买数量还是关于购买方式)时,都会有一定的理论来源或者判断根据。泰勒、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沟通、权变等字样自不必说,还有更多思考过程的细节,我们更不能忽视。如果把A到F这六种最终结论的得出过程做一个归纳,我们不难得到类似于下面这样的一个思考过程:
提出问题/明确问题⇒选择角度/思考问题⇒寻找理论/确定原则⇒确定结论
如果说微管理因不唯一性而变得复杂,那么上面的这个思考过程,则将复杂化为简单。我们不能肯定上述四个步骤就是一种结构性思维,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它确确实实符合微管理的核心——发现问题的细节,运用管理学知识,对某一个局部进行管理。要知道这四个步骤里并不会对问题的思考角度、理论原则等作出限制,也就是说,微管理者们更看重这样的一个过程。只要确保了这个思维过程中没有问题,那么即使最终的结论只是涉及很小的一个方向,这个结论也是正确的。
当然,我们可以认为在这些正确的结论之间,依旧存在优秀程度上的区别,但这也是基于问题的侧重点来考虑的。要知道没有哪两个方案或者想法之间有绝对的优势差异,这种存在的优势也是基于对比角度的不同而出现的。比如说在购买汽水的问题上,从财务成本的侧重点来说A的方案优于B,而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说,B义优于A,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而这,也就是不同人眼中,会出现不一样微管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