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工业集聚

什么是工业集聚

工业集聚是指若干工业企业或同类生产集中于一定地域或地点。与其相对应的是工业分散,是指工业企业、工业点等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工业的集聚与分散都是指工业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地理分布上的相对集中状况,是工业布局空间特征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

工业集聚的原因

因受地区地理条件和工业组合因素的影响,各地区工业集中与分散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在合理限度内,都能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果。随着工业设备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引起同类生产在地理分布上的相对集中;由于联合企业和工业成组布局能带来外部经济的节省,必然引起不同类型企业的相互集聚。

工业集聚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有:

①大规模和联合企业生产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②可共同利用基础设施,缩短交通运输线和工程管网,节省基建投资和降低生产成本;

③能综合利用原料、能源和“三废”资源,生产更多的廉价产品和减少污染;

④有利于专业化和协作化,便于生产经营管理;

⑤便于组织各种服务性与辅助性企业统一服务,减少社会消耗;

⑥便于男女职工适当搭配,可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

工业集聚的注意事项

工业布局不是愈集中愈好,只有在合理限度之内才能取得较好效益,超越这个限度其效益会呈递减趋势,直至起相反作用。企业规模过大,会增加原、燃料和产品的供销距离,增加运费。工业过于集中对城市建设产生“膨胀病”,出现人口剧增、交通拥挤、用水用地紧张、污染严重、农副产品供应困难等弊病。而工业布局适当分散可避免上述一系列问题,且可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使生产更加接近原料、能源产地和消费区,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工业生产均衡布局。

工业过于分散则导致企业间协作不便,各搞一套厂外设施,投资大,运输费用高,经济效益差,职工生活不便等弊病。故工业布局中,必须正确处理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既要在较大地区范围内适当分散,又要在具体地点相对集中,反对过分集中和过于分散两种偏向。

工业集聚的优势和问题

工业集聚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者集聚在一个特定的区位有很多优势,而这种优势反过来又可以解释这种聚集现象(保罗·克鲁格曼,2002)。总的来说,工业集聚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集聚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工业活动在有限空间的集聚,有利于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对加强和促进区域经济有重要意义。①某种工业地理上的集中,有助于促进一些辅助性工业的建立,也为成品的推销、运输提供了方便。②集聚扩大了市场规模,一方面因为运输费用的节约从而降低了实际销售费用;另一方面也利于生产者引进先进设备,进行技术创新;再一方面,工业集聚增强了企业间技术和信息的交流及职工接受培训的机会。③多种企业的集聚,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企业间相互合作与竞争。④集聚提高了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率,而且使金融和商业服务条件更为优越。此外,多种有才能的经营者、企业家的集聚,有利于形成高智力结构(刘再兴,1997)。总之,相同类型或相关企业的集聚加强了这些企业及其所在地区的增长潜力。

2.工业集聚转变了生产组织方式

工业集聚有利于专业化分工的演进,同时,分工演进又推动着集聚经济的发展。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过程的可分性,中小企业获得了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大批零部件和工艺专业化生产商相继出现,独立的企业比垂直结构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规模经济,可以更有效地生产各种专门的投入品和提供专业的服务。同时,世界经济不断加剧的竞争也促使人们将有限资源集中投向核心环节,越来越多的企业根据自己的相对优势来组织生产活动,产业联系也不再局限于企业之间垂直或水平的物质联系,而且还包括了信息等的联系。因此,一些从事大规模生产的垂直结构型企业正逐渐向从事专业生产的相对规模较小的非垂直型企业的转变。这种工业结构的变化不一定会减弱工业集聚的趋势,反而会使之加强。这也就使得工业集聚的原因由追求外部规模经济扩展为减少交易费用和风险,追求范围经济。

3.工业集聚有利于企业网络的形成

工业集聚有利于企业之间通过分工协作形成企业网络。企业网络组织是企业组织与市场组织在资源配置方面互相替代的过程中交融结合的产物,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新型的经济活动制度安排。企业网络有利于发挥各企业的互补作用,共同开发市场,统一行动,共享资源和知识,实现规模经济或解决企业所共同面对的一些问题。对专业化服务有相同需要的企业将形成水平网络,对在商品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发挥作用的将出现垂直网络。在水平网络中,企业间要合理分配产品开发与接受专业化服务的费用,需要对市场信息的收集与要素市场做出安排。垂直型网络的内容包括交易双方对信息专业技能的分享以及在产品设计、工程技术和市场营销方面的合作。企业网络可帮助那些小型企业获得通常只有大型企业才能实现的规模经济和获取信息、进入市场的有效途径(大卫·L.巴克利、马克·S.亨利,1997)。虽然企业间相互依赖的网络对企业行为具有约束力,它可以带来单个企业无法生产的网络利益,但同时它也会产生网络风险。

集聚的确具有许多优势,但集聚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集聚,不同产业的集聚规模是不同的。企业或产业集聚规模如果过大,也会引起集聚收益递减,这是因为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①集聚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导致因运输、电力、劳力、用地、水源、原材料的短缺而提高生产要素的价格,从而提高基建投资和生产成本。②可能引起销售方面的问题,即成品极限运距内的需求趋于饱和,进一步扩张,就要延长成品的运距和追加过多的运输支出。③组织管理上的不利。集聚程度越高,区内外的经济技术联系越来越复杂,增加组织、管理特别是决策上的难度,一有重大失误,就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也就是风险增加。④技术上的不利。由于上述限制因素的作用,可能引起贵重设备利用率的降低,企业的运转低于其全部生产能力,从而单位成本提高(刘再兴,1997)。

工业集聚的类型

工业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会形成各种不同形式的集聚体。为此,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马库森(Markusen)对工业集聚区的分类(Markusen,1996)。马库森根据集聚区内企业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四种典型的工业区类型(见图1):①马歇尔式工业区(Marshallian District)。主要是由地方性的中小企业组成,规模经济相对较低,大量贸易在区内进行,与区外企业的联系和合作程度低。如美国硅谷、意大利产业区等为这一类型。②轮轴式工业区(Hub-and-spoke District)。由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支配,供应商在外围。美国的底特律和西雅图就是这种情况。③卫星平台式工业区(Satellite Platform District)。主要由区域外的大型企业的分支机构组成。如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科技园区、巴西的马纳斯等。这类工业区最显著的特点是与外部企业尤其是母公司的联系密切,缺乏区内贸易。④政府主导式工业区(Statecentered District)。主要由公共或非营利的实体支配。如军事基地、军工企业、大学或集中的政府机构等。马库森提出,现实的工业区可能的情况是上述类型的混合形式,或现在是其中一种,经过一段时间会转变成另一种。

Image:工业区类型.jpg

工业集聚的理论基础

工业集聚理论的古典基石集中体现在以韦伯(Webber)为代表的古典区位论和马歇尔(Marshall)关于产业区的论述上,前者由艾萨德(Isard)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在实证研究和规划中广泛应用的产业综合体(Industrial Complex)模型,后者演化成纯经济分析中的产业集聚模型(Gordon IR.and McCann P.,2000)。

1.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

马歇尔(1890)是最早关注工业集聚现象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将工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为“产业区”,产业区内集中了大量相关的中小企业。在马歇尔看来,这些工业之所以能够在产业区内集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获取外部规模经济。马歇尔认为外部经济十分重要。“这种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马歇尔,1964)。

马歇尔阐述了为什么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的三个主要原因:厂商集中能促进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厂商的地理集中分布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共享;厂商的地理集中有助于知识外溢(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2002)。

大量工业企业在地理上集中完全可以提供一个足够大的市场使各种各样的专业化供应商得以生存。马歇尔提到了有关辅助工业的发展问题,“辅助工业从事于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小的部门,为许多邻近的工业进行工作,这些辅助工业就能不断地使用具有高度专门性质的机械,虽然这种机械的原价也许很高,折旧率也许很大,但也能够本”(马歇尔,1964)。同时,工业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能为提供拥有高度专业化技术的工人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雇主们往往到他们会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有专门技能的优良工人的地方去;同时,寻找职业的人,自然到有许多雇主需要像他们那样的技能的地方去,因而在那里技能就会有良好的市场,一个孤立的工厂之厂主,即使他能得到一般劳动力的大量供给,也往往因缺少某种专门技能的劳动力而束手无策;而熟练的工人如被解雇,也不易有别的办法”(马歇尔,1964)。更为重要的是,当同行业中的很多公司集中在一个地区时,“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也学到许多秘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地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法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马歇尔,1964)。

马歇尔的研究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但他的这一部分思想因缺乏严格的数理表达方法,而长期被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所遗弃。马歇尔用外部经济的概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产业集聚的原因,但他却忽视了区位和运输成本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实际上不同的产业和区位,工业集聚的程度和持续性是不同的。

2.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现代工业区位的奠基人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首次建立了有关集聚的一套规则和概念。韦伯将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影响工业分布于各个区域的“区域性因素”,另一类在工业区域分布中,把工业集中于某地而不是其他地方的“集聚因素”。他认为:“集聚因素是一种‘优势’,或是一种生产的廉价,或者是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被带到某一地点所产生的市场化”。“在一定集中化程度下,成本因工业的集中化而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指数比工业完全分散情况下的成本指数低,也比集中程度低的工业要低”(阿尔弗雷德·韦伯。1997)。

韦伯将工业集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简单的规模扩张使工业集中化,这是初级阶段;第二阶段,各个大企业以其完善的组织而地方集中化,这时,大规模生产显著的经济优势就是有效的地方性集聚性因素,这是集聚最重要的高级阶段(阿尔弗雷德·韦伯,1997)。高级阶段的基本要素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技术设备的发展使生产过程专业化,而专业化的生产部门更要求工业的集聚。②劳动力的高度分工要求完善且灵活的劳动力组织,劳动力组织有利于集聚的发生。③集聚可以产生广泛的市场化,批量购买和销售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提高了效率。④集中化可以使基础设施,如煤气、自来水管道、街道等共享,从而降低“一般经常性开支成本”,同时,一般经常性开支的降低还会促进集中化。韦伯还从运输指向和劳动力指向两个不同的途径分析产业集群能够达到的最大规模。

韦伯还对工业集聚做了定量研究。他设想用其创始的等运费用线方法来确定工业集聚的原则,即集聚中心的形成以及单个企业在该中心的集聚依赖两个条件:①与假定的集聚单元相联系的临界等运费线的交叉部分存在。②在这些交叉部分中必须达到一定的生产量。当这两个条件满足时,单个生产单元将发生集聚。单个企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什么样的产出量,只要它的临界等运费线同其他足够多的企业的临界等运费线交叉形成集聚单元,那么它将和它们一起集中(阿尔弗雷德·韦伯,1997)。韦伯主要是从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来研究工业集聚。他将集聚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集聚所得利益与因迁移而追加的运输和劳动力成本进行比较的结果。与马歇尔一样,韦伯的著述出现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诞生之前,传统的古典理论仍占据着主流,因此,他们的集聚理论被称为古典集聚理论。古典集聚理论一般认为集聚的产生是自下而上的。

3.增长极理论与地域生产综合体

与古典集聚理论不同,增长极理论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将集聚的产生看做是自上而下的结果。增长极理论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提出来的,其后由布德维尔(Boudeville)、缪尔达尔(G.Myrdal)等加以扩展和完善。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弗朗索瓦·佩鲁,1998)。佩鲁所认为的增长极是一种“推动性单位(Propulsive Unit)”,它自身的增长和创新将促进其他单位的增长。推动性单位可能是一个工厂,或是同部门内的一组工厂,或是有共同和约关系的某些工厂的集合。而布德维尔则将增长极理解为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根据增长极理论,政策制定的关键是在地区内建立推动性工业,通过工业集聚来推动经济增长。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是由科洛索夫斯基(Korc粥ovski)等前苏联学者提出来的。科洛索夫斯基将地域生产综合体(Territorial Production Canplex)定义为:“在一个工业点或一个完整的地区内,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运输和经济地理位置,恰当地(有计划地)安置各企业,从而获得特定的经济效果,这样的一种各企业间的经济结合就称为生产综合体。”涅克拉索夫认为,地域生产综合体是“在经济区、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省、边区内,一个或几个专门化部门的高度结合,并基本上共同利用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从前苏联一些学者的定义可见,地域生产综合体具有聚集性质。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来源于前苏联国民经济建设的实践,它是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的,具有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综.合体的建设完全是由国家投资完成,因此,其自上而下形成聚集的特征更加明显。

4.新经济地理学的工业集聚理论

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将空间的观念引入了规范的经济学研究框架中。基于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假设,提出了新的空间经济理论。在此基础上,克鲁格曼发展了集聚经济的观点。克鲁格曼的工业集聚模型是基于以下事实:企业和产业一般倾向于在特定区位空间集中,不同群体和不同的相关活动又倾向于集结在不同的地方,空间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与产业专业化有关。这种同时存在的空间产业集聚和区域专业化的现象,是在城市和区域经济分析中被广泛接受的报酬递增原则的基础。克鲁格曼的工业集聚模型假设一个国家有两个地区,有两种生产活动(如农业和制造业),工业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而农业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在一个区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最终演变的结果将会是集聚,这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趋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并阐明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割等原因,产业区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某些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历史和特殊事件、某种偏好、某种生产要素的天然的可获得性等,都可能在自我强化的过程中趋于不断放大而对工业集聚的形成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但工业集聚一旦形成,又会通过生产的前向和后向关联以及要素的流动产生积累效应,使得非理性的经济分布具有“锁定”效应。因此,在现实世界中,工业集聚的形成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克鲁格曼的工作实际上为主流经济学分析理论框架下研究空间集聚形态的多样性开辟了空间,证明了经济发展中“区位是重要的”。

克鲁格曼将区位理论和贸易理论等有效地整合在一起,用模型化的方法通过严密的数学论证从深层次上揭示了产业集聚发生的机制,弥补了马歇尔和韦伯观点的不足。克鲁格曼的模型为产业政策扶持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产业政策有可能成为地方工业集聚形成和不断自我强化的促成因素。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