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学会辨别真伪

听见的,看见的,不一定都是真实的。

譬如你看到地平线一望无际地延伸向远方,你的眼睛告诉你:地表是平的:又譬如你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你的眼睛会告诉你:太阳绕着地球转。但事实上,小时候,你的老师就告诉你,地球是圆的,并且在自转的同时绕着太阳公转;再譬如你每日仰望月空,看月亮或圆或缺,没有一天不在变换它的形状,而卫星拍摄的图片会告诉你,月亮只是一颗表面凹凸不平的地球卫星,它甚至无法放出光芒,那皎洁的月光只是对阳光的反射。

这些再平常不过的现象都告诉我们:不要被事物的表象迷惑。这句话不仅适用于自然界,更适用于人类社会。孔子就曾感叹: “所信者听也,而听犹不可信;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

有一次,孔子和他最喜爱的弟子颜回被困在陈、蔡之间,衣食无着,已经7天没有吃到一粒米了。这天,颜回出去讨米,讨到了,回来做饭。饭快熟之际,孔子撞见颜回正偷偷用手抓饭吃,既伤心又生气。饭桌上,孔子撒谎说: “我昨晚梦见死去的父亲,这饭如果干净,我想用来祭祀。”“不行,煮饭的时候煤灰掉进了锅里,扔掉沾有煤灰的饭不太好,我就用手抓着吃了。”颜回回答。

孔子顿生惭愧之心,惭愧的是,对于颜回的品行,他是再了解不过了,颜回不仅聪颖过人,虚心好学,还忠厚老实。孔子却因为仅仅看到一个动作就对颜回起猜疑之心,还撒谎测试颜回。最后,孔子感慨,我们依凭耳朵来听,依靠眼睛来看,可听见的,看见的,都不一定是真的啊。

尽管事物的表象不可信,然而,我们依然需要一个方法来了解这个世界、了解已发生的事情、了解身边的人。若不能对人、事物有一个认知,人们便无法行动起来,只能像一个不知所措的小孩,站在原地,束手无策。因为对所发生的、所存在的没有认知,便无法有针对性地、有把握地制定对策,这将导向一个未知的结果,而未知,带来的可能是危险,这正是人类最恐惧的。

到底该如何做呢?以往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眼睛和耳朵来搜集外界的信息,却突然被告知眼睛和耳朵都是不可信的,我们要如何才能对外部世界有一个较准确地把握,而不至于搜集了错误的信息,乃至做出错误的行为而招致不好的结果呢?

尽管不能确保百分百正确,但你依然有办法对搜集到的信息加以辨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那就是,掌握看世界的方法,用你的心做眼睛,对纷繁复杂的现象进行辨析,看到真相。

对于听到的,不管听到几次,都要用心辨别。而不要人云亦云,说的人再多,也不可轻易信以为真。

如果有一天,你走在大街上,一个人面色惊恐地告诉你,他在前面的街上看到一只老虎,让你赶紧跑,你信吗?

当然,你不会信。

这时候,又有第二个人逃也似的跑过来告诉你他在那条大街上看见了一只老虎,你信吗?

可能,你还是将信将疑。

但是,那如果有更多的人朝你这个方向逃跑,大喊: “老虎啊,老虎!”

恐怕,你也跟着逃命了。

但是静下心来想,老虎怎么可能出现在大街上呢?这其中必然是有问题的。

可见,对于听到的,绝不能依靠听到的次数来判断其真实性。不管听到几次,都要用心来加以衡量。

而对于看到的,则不管看到了什么,也同样要用心辨别。切记不要以“貌”取人。这个“貌”既指人、事物的外貌,也指人、事物的表面现象。

我记得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落花生》,一家人在一起吃花生,谈花生,举出了许多花生的好处——味美、可以制油、价格低廉而且不像其他果实那么鲜艳抢眼,最后父亲总结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的确,许多东西尽管外表不好看,确实很实用,就像许多人,虽然长相生得不好看,内心却是很美的。

一个人的外表绝不能成为他的才能好坏和内心善恶的衡量标尺。特别是如果你以后成为管理者或者领导者,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另外,人、事物的表象也不一定是真相。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话也只对了一半,事实上,耳听不一定为虚,眼见不一定为实。就像曾参杀人的故事,传言者并没有说错,曾参的确是杀人了,只不过杀人的那个曾参并不是曾母的儿子。就像孔子看见颜回偷吃米饭,但颜回并不是在偷吃,他只是吃掉脏的米饭而已。

也许你会遇到一个人,他为人小气到吝啬的程度,一分一毫都要斤斤计较,说不准,并不是他喜欢小气,而是因为他家里有一个生病的母亲,需要他节省开支来照顾。对于这样一个儿子,你能因为他的一毛不拔而指责他吗?

学会辨别,用心看这个世界。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