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社会的定义
学习型社会是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网络把人们联系起来,通过网络这个知识流通和信息共享的平台进行新学习,这种学习当然要每一个个体参与,但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体的学习,而应该是社会化、组织化的学习。社会化、组织化的学习,才是学习型社会学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特点。因此,学习型组织不能仅仅理解成全员学习,学习型社会也不能仅仅理解为人人学习,离开现代意义上的组织化、社会化学习,任何学习都不能算作是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概述
学习型社会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以各类学习型组织为主要载体,在相应的机制、手段促进和保障下,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社会。学习型社会是一种社会特征。
党的十六大强调要构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是学习型社区,要通过建设学习型社区,提高居民素质,使人的素质和城市发展相适应。现在我们有些城市,其硬件设施一点都不比国外差,可是我们有些市民素质怎么样?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不讲卫生、公共厕所卫生脏乱臭等成了城市发展的一大痼疾。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某一单位的体制正逐渐被打破,“单位人”正在逐步转变为“社区人”。社区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共同体,除了上班的8小时外,人们大部分时间是在社区里,社区是人们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人们接受教育和再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建设学习型社区对提高全民整体素质,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的意义和作用很大。
学习型社会就其形式来说,是要创造一个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就其实质来说,就是一个“以学习求发展的社会”。
学习型社会具体内涵包括
以个体的学习来追求个体的发展,以组织的学习来追求组织的发展,以国家的学习来促进国家的发展;以终身的学习来追求终身的发展,以灵活的学习来追求多样的发展,以自主的学习来追求内在的发展;把满足全体人民基本学习需求,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看成是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社会条件和根本动力。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之所以把学习型社会的实质阐述为“以学习求发展”,而不是说成“以学习促发展”,意在强调学习型社会的提出和建设是更为积极的反思已有发展问题、追求新的发展模式和境界的过程,凸现人类在发展问题上的主体性、选择性和无限可能性。
学习型社会的创建离不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只有信息化达到一定水平,才能给社会性的学习提供全新的平台和广阔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手段,提供大量的学习信息和知识,也提供更多的反思机会。因此,一个地方、一个组织信息化的水平往往可以影响学习型社会创建的程度。所以评价一个学习型社会,社会信息化、组织内部信息化程度及其在学习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应该是第一个衡量的标准。离开这个标准,无论学习活动搞得如何轰轰烈烈,那只能是传统的学习,或者政治化的学习,或者是走向真正学习型组织之前的“前学习型组织”,而不是真正的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社会背景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特征的一种理论描述,是指在信息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与知识的急剧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创新的频率加快,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提高,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增加,学习就成为个人、组织,以及社会的迫切需要。
学习型社会要求学习行为的社会化和普遍化,它包括学习型公民、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等内容。要求学习行为的持续性和长久性,个人要终身学习和教育,企业要不断学习与变革,国家要始终保持竞争的动力和创新的活力。创建学习型社会,要大力加强国家信息网络的建设、改善知识传播的技术条件;创造鼓励学习,促进创新的文化氛围,培育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观念和机制。
学习型社会是科技高新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创建学习型社会,就要加大信息网络和知识传播投入,具备基本的“学习型”基础。
开放互动的学习制度。开放,就是保证有充分的信息流入本组织和社会,有知识的自由传播和创新;互动,是实现组织或社会内部以及同外部在学习上互相促进,同时把学习纳入工作和生活程序。
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里,人的素质是诸种因素中首要的,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并使之得到发挥。人力资源开发一是进行教育和培训,提升人的能力;二是通过一定的经营管理制度和手段,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利用。
激励创新的体制和氛围。学习型社会必须有激励人们创新的体制和氛围,以使从事创新活动的人能够得到相应的利益和获得尊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不断超越原有的观念和结构。学习型社会里人们观念上一个最大的特点在于一个“活”字,活可以概括学习、创新、变化、升级等各个方面的实质。
学习型社会基本特征
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学习型社会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它对学习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更持久、更全面,全社会的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应对新的挑战。学习型社会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需要人们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努力建设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
(1)学习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校只是学习的一种场所,人的一生无法区分成“教育阶
段”和“工作阶段”,强调“终身教育”。
(2)21世纪将更加强调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三者协调统一,地位平等,
以大教育观在全员中开展教育。
(3)社会将根据个人随时需要,提供多渠道、多时空、多媒体的学习机会和方式。
(4)全社会在谋职过程中,将从以学历证书为主转向以资历格证书为主。
学习型社会创建的标准
学习型社会创建的标准应该包括10个方面:一定的信息化基础和知识共享的平台;以学习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终身化、互动化、工作化、组织化、社会化的学习方式;扁平化、咨询化、开放化的组织构造;充分激励学习和创新的机制;以增强个人、组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多元化的人才成功的机制;灵活、开放的观念;建设多种学习的载体;发挥先导群体的作用并带动普通群体学习;包括“五项修炼”在内的系统的管理方式。当然,要真正确立学习型社会的标准,还需要把上述条件进一步具体化,有的还需要数字化,以便严格地对有关内容加以衡量。
学习型社区不仅是文化学习,也不仅是校园学习,而是人的全面发展,是社区居民终身学习、主动学习、全面学习。学习型社区,就是学习着工作着、工作着生活着、生活着学习着,是学习、生活、工作一体化。首先,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行为是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标志,也是社区建设工作的目标。
学习型社会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它对学习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更持久、更全面,全社会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应对新的挑战。学习型社会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需要人们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努力建设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等等。学习型社会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哈钦斯首先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人类要向着学习化社会前进。此后,许多国家相继开展了学习型社会创建活动。
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型社会朝学习型社会转化,学习不仅是谋生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每个社会成员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构建学习型社会。要建设一个学习的社会,必须达到:
1。学习型社会的最低标淮是识字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学龄青年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10—l 5%以上。而目前,我国识字人口仅占总人口的66%,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学龄青年的2%。
2。终身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公民普遍注意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学习,以适应迅猛发展的科技和社会环境。
3.以电脑为代表性工具的现代设施广泛进入学校、家庭。学习手段达到现代化、智能化、高科技化。
学习型社会案例分析
案例一:学习型社会与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变
一、学习型社会与图书馆
学习型社会又称学习化社会、教育化社会,是关于未来的社会、教育及其相互关系的构想。学习型社会的内涵可以概括为4点:学习终身性,即学习将延续个体的一生,成为持续的、终身的活动,学习已经由单纯的求知转变为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机会的开放性,即每个公民在任何情况下可以自由取得学习、培训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和条件,学习机会不再为特定年龄阶段的人所独享,而是面向全体民众;学习者的主体性,即充分尊重学习者的学习权利和需求,倡导自我导向的学习,使得人们可以主动的、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习组织的普遍性,即各种学习组织普遍建立。
图书馆作为知识与信息的集散中心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学习型社会的创建中,现代图书馆应努力从收藏、整理、存贮和传递文献信息的服务机构发展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图书馆”,即一个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中,能够迅速吸收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并在实践中应用、改善和提高;个人和组织为了共同目标、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图书馆。在这个学习型组织中,图书馆的服务与发展与图书馆利用者之间是一个整体,图书馆应围绕用户信息服务需求的变化改革创新,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服务方式与手段,提高每一个馆员整体素质和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与图书馆用户在充分互动中协调发展。
二、学习型社会中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需求
1.适度的开放性
相比于其他信息服务提供机构,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投资经费在逐渐加大,不少国内重点大学的投资经费超过千万元。2000年时,南京大学的图书馆经费为1 800万元,北京大学图书馆经费为2 000万元。另外作为CALIS成员馆尤其是全国中心和地区的图书馆,还有项目经费的支持。资金投入的增长保障了文献、信息资源的构建,为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建起了资源平台。由于受到资源数量和知识产权的限制,传统高校图书馆中这些优势被限制在高校内部使用,这对于图书馆发挥对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播功能是一种阻碍。学习型社会强调学习机会的开放与平等,高校图书馆在参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将逐步突破这种障碍,强调为本单位服务的同时,还强调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向社区、社会开放服务将是学习型图书馆的一个突出特色。
正如ANDREWALBANESE所说,“当前的挑战在于拓展我们对学术图书馆服务的思维定势,将服务延伸到图书馆的围墙以外”。这种开放性要求使得大学图书馆也不再局限于仅仅为本校的读者用户提供资源和服务,还将面向社会,并与公共图书馆以及其他大学图书馆合作,促进资源和服务的共享,提供面向各年龄段、各社会阶层、各种职业的服务。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导致高校图书馆处于“必须对社会开放”,“应该对社会开放”的强烈要求中。2007年国际先驱导报与新浪网就高校图书馆是否该向公众全面开放举行联合调查,截止到2007年7月18日零点共有近两千人参加调查,其中选择应该的人占75·99%。在当前高校图书馆还不具备完全社会化的条件下,应该针对社会需求开展适度的开放服务。
2.完善的服务体系
图书馆的开放性使图书馆的用户复杂化。由于兴趣、爱好、职业、年龄等因素的差异,每个读者对图书馆的信息需求必然呈现个性化的多元性质。不同的读者会选择不同的资源和服务;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同一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手段也呈现多元性,除了自己借阅、网络下载外,也依赖馆员的主动发送和传递。
这就要求图书馆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准确掌握读者需求信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具有个性化的各类信息载体和信息资源组织体系,实现读者与信息资源的交互,促进信息资源与服务方式的高度集成。
3.互动服务与主动参与
互动强调馆员与读者的互动,参与强调的是读者参与的主动性。在互动服务中图书馆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资源和各种信息工具,跟踪服务需求,面向用户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案和对策,深入到用户的知识需求的解决过程之中,善于挖掘用户的真实和潜在需求,与用户互动协作,进行知识捕获、分析、重组和应用。而学习型社会激发了用户自主学习的意识,也激发了用户与他人分享自身所掌握的信息的愿望。用户借助相关工具和平台,主动与计算机专家、管理人员、图书馆员等交流合作,促进学习资料的创建和传递。在互动与参与的过程中用户的信息需求将由依赖信息服务人员提供服务的方式逐步向自助化方向发展。从被动的接受信息向主动利用信息转变。
4.服务的便捷与实效性
学习型社会强调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学习愿望、学习机会和学习场所,即除了自身的主观学习愿望外,还需要社会提供完善的社会学习体系这种外界条件。学习机会、学习场所能否方便的获得,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愿望的实现及学习的效果。
在信息通讯技术的强有力推动下,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Web2·0。Wiki、RSS、SNS等网站的应用,正在改变人们的信息行为。用户获取信息就是要求方便、快捷、简单
。用户希望能足不出户,可以在办公室、实验室、家中、出差途中随时随地获取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图书馆信息用户转变为信息消费者,他们可以在以下多种信息服务提供方式中进行选择,如商业搜索引擎、SNS网站、维基百科、网络标签以及由图书馆提供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往往认为,网络方便快捷并且无所不有,即使找不到所需要的信息,也想不起来或不愿意求助利用起来颇为不便的图书馆,包括数字图书馆。OCLC的“用户对图书馆和信息资源的认知”报告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结论:用户已经将搜索引擎作为信息获取的首选。图书馆只有在提高馆藏资源利用效率并为读者提供适时的帮助与指导下,才能发挥高校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组织信息的专业人才、专业的教育环境与先进的教育技术与理念等商业网络服务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提高其在学习型社会中的竞争力。
5.资源与服务的集成
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分布具有多样性与分散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馆馆藏已经不仅仅是纸质印刷品、电子文献、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等,而且拥有超过自身实际收藏的虚拟馆藏。在以馆藏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下,图书馆以资源的分布特征设置用户检索系统和配备服务人员,纸本资源应用OPAC检索,由流通工作人员提供服务,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则因服务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检索界面并多由参考咨询人员提供服务帮助。图书馆这种资源、技术的分离状态与服务分工模式妨碍了图书馆资源被便捷高效的利用。要参与学习型社会构建,图书馆需要突破信息资源的介质、来源、检索平台和馆员服务分工不同而造成的障碍,通过对资源、技术和服务的有序化组织使读者快捷方便的利用图书馆。
三、学习型社会中图书馆用户服务模式的转向
传统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是以资源为中心,一切服务围绕资源而展开。在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学习型社会中,高校图书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图书馆服务工作新的领域,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信息服务模式。
1.开放式服务
图书馆开放式服务是相对于过去的封闭式服务所提出的,是现代图书馆的本质特征和标志。开放式服务的具体含义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图书馆对本单位或本市区的读者实行全方位开放,将全部馆藏都实行开放,改变过去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模式;二是各类图书馆都向社会开放,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图书馆不仅要为社会个体读者提供服务,满足他们的知识信息需要,而且也应向社会团体、各种机构提供服务。在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中,开放性服务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自由的时间。
图书馆为读者提供24/7服务,使读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使用图书馆。如香港中文大学的IC服务室全天候对读者开放。
*开放的空间
图书馆通过调整馆藏布局,打破以往藏书区与阅览区的分离状况,在充分实现文献开架的基础上实现流阅合并。
读者可以随意从书架上选取所需图书,并根据自己的需求度来决定是阅览还是外借。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在开放式服务方面做得比较充分,读者进出馆持证经过设在门口的检测口,无需办理任何手续,入内可按需自由取阅,既不用存包,也不接受检查,更没有人注意你的行动。
*无界的权限
图书馆不对读者进行身份界定,任何人可以自由出入高校图书馆。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图书馆读者进入图书馆不需要出示任何证件,也无需签名登记,来馆人数自动统计,馆藏文献几乎全部开架阅览,读者阅览后不必上架,也无需代书板。读者阅读姿势不受限制,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国内2006年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也宣布向市民开放。
在开展开放式服务的情况下,读者进出图书馆更加方便,入馆人数有较大幅度增加;充分体现读者平等的思想,读者权益平等化-85.、文献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2.集成式服务
集成式服务也称为一站式服务(First Stop Service),这种服务集成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使用户用最少的步骤,就能获得他所需要的多种分散的服务。一站式服务大大节省了用户的时间,提高了查询和利用的效率,给用户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方便。目前高校图书馆开展的信息空间(IC)服务就是一站式服务的典型代表。
传统图书馆服务中各个部门之间彼此独立,分别为图书馆用户提供服务,当用户需要利用图书馆完成多项任务时必须穿梭在各个部门。而IC这种服务模式改变了传统服务模式存在的局限,这种服务模式大多数是在原来电子阅览室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图书馆技术部、参考咨询部,甚至馆外的网络中心、远程教育中心等资源的服务,将用户的需求纳入一个整体中,使参考馆员伴随在用户的周围,协助用户完成信息的识别、检索、处理、存储并用适当的格式表现输出这个服务的实质就是在同一空间,同一个平台上获取信息资源,获得信息帮助、提高信息素养,并顺利进行学术交流研究的信息服务模式。
3.合作服务
据美国研究图书馆(ARL)协会的统计: 1992-2002年,到馆读者下降了35%,到馆咨询下降了26%,总流通量下降了10%,馆际互借量增加了106%。在所有的服务申请中, 43%到馆, 57%在闭馆之后或在馆外。这表明在图书馆传统服务逐渐萎缩的情况下,非图书馆传统服务却在扩大。同时实践表明如同任何一个图书馆无法承担所有的服务保障一样,图书馆不仅需要在行业内通过合作进行馆藏发展与采访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通过馆际互借实现互惠阅览,开展联合参考咨询服务共享馆员知识,图书馆也迫切需要跨行业的资源、技术和知识的全面支持。
2008年5月19日,谷歌与OCLC签订合作协议。借助谷歌图书计划扫描的数字化全文和搜索技术,用户可以轻松寻找到感兴趣的图书,并通过与WorldCat的链接,又可以轻松地定位到拥有该图书的图书馆位置。通过这种合作让图书馆可以将大部分比较特别的档案和特殊藏书向全世界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开放并“将会显著增加图书馆已提供的数字资源”。
4.针对性服务模式
针对性服务就是根据用户的知识结构、信息需求、行为方式和心理倾向等,有的放矢的为具体用户创造符合个性需求的信息服务环境,为其提供特色化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并帮助用户建立定向化的个人信息系统。
*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就是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各种专门的定题跟踪和检索服务。这是一种关注用户个性需求的服务模式。用户可以根据特定需求展开定制。利用个性化书签,读者可以挑战“权威”,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个性化的分类标引。开源软件建立的个性化门户,提供定制个性化资源和栏目功能,使用户可以轻松建立与众不同的网页。RSS服务聚合了多种类型信息资源,用户只需订阅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新闻就可以享受信息自动上门的便捷。
此外,用户还能拥有自己的个性化空间,依据本身的需求和爱好自行组织信息内容,享受在线网摘、信息上传、分类或主题词标注、建立知识库、搜索、共享等功能。
*图书馆特色服务。
图书馆的特色服务是针对传统服务而产生的新的服务观念及在此基础上而开拓的新的服务项目的总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将馆藏的局部优势体现出来,文献特色鲜明,主题明确。这种特色服务,打破了传统的阵地阅览服务方式,组织与自身特色相关的活动是它服务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前苏联的木头图书馆,泰国的水上图书馆、北京服装资料馆等等。高校图书馆应针对自己的专业特点和读者状况展开特色服务,如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提供海事行业相关的专题信息服务。日本的一些著名大学都提供针对盲人读者的服务,有专门为盲人读者提供语音阅读的阅览室,提供一些学科的盲文书籍。
5.读者自导式服务
所谓“自导式服务”是指图书馆的读者以类似在超市购物的方式获取自己所需信息资料的一种自我服务的模式。
读者自我导向学习相对于馆员导向学习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学习过程由学习者自己控制,在这个过程中用户本身的积极参与,表达自己正确的观点和意见,提出自己对图书馆服务的看法,馆员则成为文献服务指导者和信息环境的构建者,引导和指导用户学术信息流(课题信息、会议信息、同行信息、出版信息、自存储、投稿信息、评价信息……)。图书馆馆员采用读者需求调查等手段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是这项服务开展的关键。当代图书馆已经开始利用各种互动工具创造读者自导式服务的客观环境。高校图书馆利用RSS建立图书馆新闻、公告、新书通报等信息推送,整合商业数据库的RSS服务,建立相关信息聚合、推送服务;利用博客可建立资源介绍、服务介绍、最新消息等网页,让读者进行评论和反馈,建立与读者的交流和互动的平台;利用社会性书签,可以尝试让读者对网络资源导航等进行资源的分类标引,提供用户容易理解和便于使用的分类体系;利用即时通讯技术可提供实时的虚拟参考服务等。如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重视与用户接触的每一次机会、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服务,建立了与用户在线沟通的MSN或QQ,拥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中课堂”、“科苑星空”(BBS)账号,与用户保持紧密互动中为用户提供专业的学科服务。
面对学习型社会的挑战,高校图书馆在改革创新与工作实践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图书馆服务工作新的领域,努力满足用户,与各类学习型组织共同发展,才能为我们的社会成为“书香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案例二:学习型社会发展趋势下的高职教育探讨
在新形势下,学习型社会继终身教育思想之后,又一次冲击着现行的学校教育体系,社会赋予教育重要的地位和崇高的价值,这样的社会称为“学习型社会”。它既是一种现实的描述,也展示了一种未来的趋势。学习型社会一方面改变了传统学校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协调了整个社会的教育。其实质是“社会全体成员学习需求的不断满足和学习目标的不断实现,从而实现贡献社会和自身的和谐发展”。学校教育是学习型社会中的一种保障和必需的基础,教学论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教学已不再集中在学校教育的范围之内,学习型社会将是现代教学论创新的核心和基石,教育“社会化”和社会走向“教育化”,是人类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人为本的观念在教育领地将会实现自然的回归。
就目前来说,随着人的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竞争加剧,无论哪一方面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教育必须先行,优先发展教育始终不能改变。
由于科技飞速发展,劳动方式处于经常变换之中,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每个人的学习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要经过从学校走向社会和从社会走向学校,也就是从学习到生活和从生活到学习的多次反复,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教育者需要不断接受再教育,使得人人都处于学习主体地位之中,每个人要想永远成为知识的主人,就必须把自己置身于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终身努力学习。
高职院校作为高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教育类型,其主要目标是贴近市场办学,培养能进行各种职业选择和行业转换的人,能履行社会职责和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人。为了能更好地体现这一目标,高职学习化更显得迫在眉睫,需要我们展开积极的思考。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对于学习型社会来说,人人都是学生,人人都是先生,今天的学生,明天可能成为先生,今天的先生,明天也可能成为学生,学生与先生的分界已无实际意义,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人人都有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因此,教育可持续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不谋而合。高职院校应结合自己的现状,要在教育观念上实现四个基本转变:一是由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转变为终身学习;二是将书本上的学习转变为实用型的技能学习,重点放在就业能力的造就上;三是将学校学习转变为工作、生活中的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使学习工作生活一体化;四是由强迫学习转变为自觉自主的学习。
二、建设学习型校园,营造学习气氛
学习型校园是“一种不同凡响,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学习型校园首先是关注个体未来发展的一种学习环境,个体通过在其中的学习熏陶能系统掌握未来发展的基本能力。学习型校园价值观的核心是为了防止知识的老化,实现知识更新,产生知识的滚动效应,其基础部分应是个人学习能力的养成。高职院校和其他学校一样,在建设学习型校园过程中,无论是领导还是职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始终要体现出自我超越的精神,教师不为学历职称而教,学生不为文凭而学,从学会做人入手,学会学习,培养创造性,凸现自主学习的能量,张扬挑战自我的个性,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学习是高职院校走向学习型校园的关键。和其他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有着办学实力较弱、师资队伍残缺不全、学张玉芹等:学习型社会发展趋势下的高职教育探讨 生学习基础差等明显的差距,要在办学上立足市场、体现特色,面临的考验很大。这就更需要探索创新,依靠学习型的理念弥补自身素质的不足,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准则,倡导人人要学,人人想学,人人会学的学校场景,顺应学习社会化的形势,提倡终身学习、全过程学习,提升学习力,进而提升竞争力,让学校里每位师生员工都能从学习中找到成长的快乐,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三、加强教职工的心理素质培养
高职在教育层次上,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些教职工的心理素质相对比较脆弱,综合来看,表现主要有:顺其自然的人生观,过得去的生活观,重教抑学的教育观,好逸恶劳的劳动观,学历职称至上的价值观,利益共享的分配观,封闭式的文化观,等等。由于教职工传统的心理和有点僵化的思维,使其在创业冲动和风险承受能力表现上相对微弱。一般都安于现状,保守消极,“穿着新鞋走旧路”,“甘当教授不当工程师”,这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极不相称。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思维方式、行动方式,如果教师的心理和精神还被牢牢地禁锢在传统教育的意识中,就会成为高职发展的严重障碍。
四、加强团体学习,增强创造性张力
这是一个团体智慧和个体自主发展有机结合的设想。加强团体学习,就是师生员工整体搭配,实现共同目标张力的过程,目的是发挥合作学习“令人吃惊”的潜能,使团体智商大于个人智商,发挥团体的智慧,在不断学习过程中,使学习不断转化为现实的力量,更富有创造性,形成强大的整体合力。创造性张力是针对个体的自主发展及设想而言的,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德·圣吉将这种张力称为个人勾画自己美好未来的设想。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将它称为“由我们的愿景与现实的差距所形成的一种要把两者合二为一的力量”。持续不断的创造张力的增强,有助于融合理性与直觉的团体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体现学习化的“团体学习”,依靠团体智慧,实现自我超越。高职要增强学校师生的创造性张力,面对的任务非常迫切,因其办学特点是受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直接牵擎、制动的,快节奏的专业变动和新的应对,更需要增强创造性张力,并且要不断变创造性张力为创造性压力,通过学习化过程,不断挑战成长的目标,努力使自己的现实和目标逐渐接近,达到超越自我的最高境界。当前,高职发展不景气,缺少的正是这种整体的合力。许多高职院校的现状是,名义上实行全员聘任制,但职责界限不明确,教职工各行其是,除了自己该干的事情以外,对学校整体的事漠不关心。这些,说穿了都是学校忽视了群体智力开发和创造性张力的结果。
五、改善心智模式
社会的转型给高职院校以发展的巨大空间,要发展必须改革。当前高职院校涉及改革的主要任务有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内涵、办学理念、教学摸式、心智模式等。心智模式即存在于人大脑中的许多设想、信念、图像、印象,它源于对过去事物的认识,又参与对现实事物的认识,是经历了漫长时间、伴随由小到大各种各样的经历积累形成的。它根深蒂固,深深植根于每个人的心中,每个人的心智模式与成长环境、性格、智商、情商等有关。它有明显的个性特征,但心智模式都难免有局限性、片面性和时效性。每位教师必须检视并了解自己的心智模式,觉察自己的缺陷,找出它与现实变革之间存在的差距。
“吾日三省其身”,要以诚恳的态度听取别人的意见,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从而修正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改变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变被动为主动,变挑战为机遇。学习型社会不能离开个性特征的培养,而个性特征的培养对高职教育来说,就是突出办学特色,打造专业品牌,加强师生互动学习,排除谁权威、谁张扬的压抑性心智模式。
六、注重创新素质培养
创新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基石。现代社会发展表明,一个国家强弱和经济发展的快慢,越来越取决于对知识的积累、创新和应用能力,凡发达国家,一个显著特征是教育高度发达,终身教育体系完善,国民素质整体水平高,全社会重视国民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培养。创新素质培养是当今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知识的创新应用主要取决于人的素质高低,人才是动力。高职要培养市场迫切需要的适用型、应用型人才,更要心为社会所系,大胆地尝试,大胆地突破,大胆地收获,以创新素质的培养体现自身生存的价值。
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生成和知识的生成
人的生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也是社会化学习的重要保证。马克思曾把人的这一历史过程分解为3个阶段,归纳为3种形态,即“人的依赖关系”形态,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联合体形态。可见,人的主体性的不断确立和弘扬,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也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的生成和知识的建构、生成是相辅相成的,知识不应该简单地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应该由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关系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教科书所呈现的知识不是圣经,而是师生共同建构的素材,由于知识有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不是无足轻重的,而是建构知识的锚点”。
目前高职的教学模式陈旧,一个突出表现是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很不相称,更与社会化学习的要求不相适应。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同历史上任何一次伟大的变革必然要突出人的问题一样,人的问题一直伴随着我们改革的进程……人和人的主体性问题,再次成为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的,高职要真正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就必须在教学管理模式上加以变革,建立以人为本的新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激发教与学的强烈兴趣,变被动的教学为主动的求学和释疑。把人的生成和知识的生成统一在人格翻新上,做到自主学习,成为驾驭自身命运的主人。
总之,人类社会发展已进入学习型社会,高职要与时俱进,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通过营造学校的学习气氛,培养师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学生渴望学习的自觉意识,建立一种有机互动的、尊重人权的、符合人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职业教育,这是任何高职学院办学的理性思考,也是高职跨越传统职业教育的一个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