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媒介知觉

什么是媒介知觉

媒介知觉是指媒介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基本认知属性,是对媒介本身及媒介所提供的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分析、评价及判断的过程,从而形成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媒介知觉的特性

媒介知觉是基于知觉理论的视野下进行的讨论,因知觉有四个基本特性: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我们认为媒介知觉同样有知觉的基本特性。一是媒介知觉的整体性。媒介以声、色、光等不同属性的许多部分组成,而人们在知觉它时却能依据以往经验组成一个整体。二是媒介知觉的恒常性。媒介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不同形式进行传播,但我们对媒介所呈现的物体特征所获得的知觉经验,却在知觉经验上能维持不变的心理倾向。三是媒介知觉的意义性。人在感知某种媒介时,总是力图依据既往经验解释它究竟是什么。这就说明,媒介知觉具有主观能动性,媒介知觉也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因此,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需要不同、期望不同,对同一媒介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四是媒介知觉的选择性。媒介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特定时间内,人只能感受少量或少数刺激,而对其他媒介只作模糊的反映。被选为知觉内容的媒介或媒介所呈现的事物称为对象,其他衬托对象的媒介称为背景。某事物一旦被选为知觉对象,就好像立即从背景中突现出来,被认识得更鲜明、更清晰。

从狭义的媒介来看,媒介知觉是大众媒介影响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方式。媒介无处不在,我们置身在一个媒介的海洋。我们每天读书、看报、听收音机、看电视、上网,可以说媒介是我们身体各个器官的延伸,是我们所听、所见、所感、所思的主要素材。媒介不仅是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窗口,同时也是我们开启这个世界的钥匙。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媒介知觉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媒介如何影响人们的认知、如何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把心理学的理论应用到大众传播的研究中。它引领人们以心理学解读媒介,以媒介感知世界。

媒介知觉的认知

媒介知觉作为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媒介本身即具有信息传递功能、舆论监督功能、文化积累与传承功能等。我们不但通过媒体认知世界,而且还要从媒介中吸取养分,同时肩负着推动媒介发展,从而进一步凝聚成整体社会文化积累的责任,我们试着从以下解释来诠释媒介知觉。

(一)从媒介的特性理解媒介知觉

1.媒介具有客观存在性。媒介从载体形式来说是客观存在的。从龟甲、兽骨到广播、电视、网络等载体都是客观实体。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虽然不是物质,但它是物质的一种状态、一种客观事物的表征。浙江大学邵培仁教授认为媒介是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①因此,媒介的本源在于客观世界。换句话来说,媒介无论是载体、形式还是内容都是客观存在,能通过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对事物的认知。

2.媒介具有信息传递性。传统的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以及新媒介数字媒介,网络媒介等,将信息保存在具体物质上。无论是信息的移动在于物理意义上的位置移动,还是网络信息的流动,都是对一定信息的传递。媒介有自己的储存、组合、加工、传播的规律,并且施加影响于客观世界。休伯和威塞尔(Hubel&Wiesel;1962)发现的证据表明,大脑存在着专门负责类似特征加工的特殊细胞。作为人类传播内容的信息,只能是人类感知到的、认识了的东西,经过大脑处理过的信息,即主观世界的信息。

3.媒介具有认知卷入性。媒介呈现在受众面前,受众通过感官参与并产生兴趣。学者鲍尔-洛基奇等认为,个体由于内在的需要、价值和兴趣产生与媒介自身的相关程度。并根据相关程度的不同分为媒介的熟悉度、媒介的认同度、媒介回归度、媒介依赖度。

例如,报纸这一媒介以文字符号为主,要了解报纸内容,要求受众在阅读时集中精力,排除其它干扰,所以报纸要求受众对内容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而电视媒介则是视听兼具的媒介,受众感受信息的直观性强、距离感小,可以同时调动声音、图像、音乐、音响、色彩等多种表现手段来展现客观世界,并且可营造特定的情绪情感和意境,多方位的影响受众,因此对受众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也较强。网络这一媒介对受众的卷入性最高,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制造者,在网络中,被动接受媒体信息的受众将被主动寻找和制作信息的受众代替。

(二)从媒介形态来认识媒介知觉

1.书写媒介与媒介知觉

书写媒介初期往往是对自然物的简单加工而成,使用时多取之自然,顺乎自然,因而书写媒介所包含点、线、角度等原始特征。对这些原始特征的分析,是由感觉系统的特征检测器来完成。从时间知觉上来说,我们可以根据媒介材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来反映不同的媒介时间。就知觉对象而言,形状知觉是则书写媒介属性中最重要的属性。“大千世界,色形而已。”形状知觉是借助于视觉、触摸觉和动觉的协同活动完成的。这就充分给人类认知媒介可以在经验的参与下进行加工,给书写媒介作出解释。

2.广播媒介与媒介知觉

“地球上每一块有人居住的地方,上空的电波中都充满了无线电讯号。”“地平线几乎一夜之间向远处退去”。

这是施拉姆对电子媒介传播情形的精彩描述。邵培仁教授认为,广播媒介具有以下特点,所以容易被人类所认知。(1)它可以真实而逼真地记录、复制和控制人类的声音,使稍纵即逝、过耳不留的声音可以留存,也可以用或大或小的声音传播。(2)获取信息迅速及时,有时与事件的发生几乎同步。能迅速将公共思想带入了个人的空间,从而影响自我知觉的构建。(3)不论你是生活在偏僻遥远的山村,居住在与世隔绝的海岛,还是身陷于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或广袤无垠的沙漠之中,你都能够收听到它。可以说:“不管你去哪里,哪里都有广播”。(4)传播方式简单明了,一听就懂,易于沟通,适应了不同文化程度的听众。(5)广播媒介既声情并茂、亲切感人,又是个“从不妨碍我们的朋友”。

广播媒介中的语言、音乐与效果音响的配合能产生五彩缤纷的综合效果,给受众展现丰富多彩的、立体的、流动的听觉世界。

3.影视媒介与媒介知觉

影视媒介声像兼备、视听兼顾,具有双通道视听优势和现场参与感。画面既是影视媒介的标征,也是人类相互沟通、交流的“世界语”。因画面直观性强,无需过多解释即被人类所认知,而且影视媒介声像并茂,视听兼容。曼德勒认为知觉的获得的机制是知觉分析(perceptualnalysis)。知觉分析是一个对刺激进行主动的、整体性的信息加工过程。显然,影视媒介能全方位调动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动觉、平衡觉等协同认知,因此,感同身受,形象生动。

4.网络媒介与媒介知觉

网络媒介集声音、图画、文字、影像等各种符号于一体,从而对媒介知觉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网络媒介通过设计合适的刺激物的大小、色彩、动静、位置、隔离、对比、新颖性、格式和信息量等因素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其次,网络媒介具有交互性、自主性、个体性,能激发人类的动机、满足期望。网络媒介是一种全新的创造,综合了媒介学的特点与优势,迎合了人类知觉的特性。

(三)知觉的特性是认识媒介知觉的钥匙

1.从知觉过程了解媒介知觉

知觉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觉察(detection)是指人们感受到信息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通过觉察到混沌的信息,这虽是媒介知觉的起点,但它却是媒介信息进入人类意识的唯一通道,没有这种通道,人的心理、意识就难以产生。分辩(discrimination)是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属性区别开来。媒介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感觉器官,但并不是所有的对象都同样被知觉。人们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刺激物作为知觉的对象。确认(identification)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经验和当前获得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畴。为此,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

2.从知觉的主体性认知媒介知觉

作为感性认识的知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认识过程。首先,兴趣被称为受众心理中的最核心内容,受众一般将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兴趣相符的信息,也就是说,人们的兴趣往往会使他们把不感兴趣的媒介排除到知觉的背景中去,而集中注意于感兴趣的媒介。其次是个体的需要与动机。需要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动力与源泉,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或内在动力体系。为此,媒介作为一种功能主义的观点是指媒介应充分重视受众眼前的心态和需求,这不无道理。再次是个性特征。个性体现了个体与个体之间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个别差异。人们的个性特征也同样影响着知觉的选择性,在媒介知觉中,不同媒介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同时不同的个体选择的媒介形式或内容都有所差异。最后从认知的主体上来说,因为过去经验的不同,也对知觉媒介的选择性有很大影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即使有些媒介中所呈现的问题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我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经验形成对媒介的某种解释。

3.从知觉经典理论来理解媒介知觉

关于知觉的经典理论,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解释,并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理论。尽管不同的理论强调不同的方面,甚至有的彼此对立,但每一种理论都从不同的侧面给我们启发和帮助。比较典型的有格式塔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

1912年,以惠特海默(M.Wertheimer)、考夫卡(K.Koffka)和苛勒(W.Kohler)为代表的心理学?出了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此理论兴起于德国。格式塔德语意指形式或图形,同时具有英语中“组织”的含义,英译为configuration或音译为gestalt,中译“完形”或音译为“格式塔”。作为心理学术语的格式塔具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另一是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仅为其属性之一。也就是说,“假使有一种经验的现象,它的每一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而且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即因为它和其他部分具有关系,这种现象便称为格式塔”。

格式塔不是孤立不变的现象,而是指通体相关的完整的现象。完整的现象具有它本身完整的特性,它既不能割裂成简单的元素,同时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任何元素之内。在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理论的应用中,差不多把格式塔视为“有组织整体”的同义词,即认为所有知觉现象都是有组织的整体,都具有格式塔的性质。于是,凡能使某一感知对象,如文字相关排列组织成为可理解的信息,各种色彩的相关组合可成为有意义的图片,各种声色音组织为可感知的符号。由此,格式塔心理学对媒介的启示就是媒介所呈现的信息应注重完整性。碎片化会让受众产生断章取义的知觉信息。因为媒介知觉有以下几点特性:首先,媒介知觉是整体、有意义的。人的知觉经验是完整的格式塔,不能人为的区分为元素。如报刊、电视中的人物,看到的不是多少光和色的元素,而是各种实物;即便它们确实由若干元素组成,也只能看到这些元素自然组合而形成的整体,而不是人为抽象得出的感觉元素的累加。其次,媒介知觉具有同型性。同型论认为,物理现象、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都具有同样的格式塔性质,具有两两相对应的关系,因而它们都是同型(Isomorphism)(或称同构)的现象。按照这一观点,当人感知到灰色背景上的白色图形时,他的脑内也会存在与灰色背景和白色图形相对应的区域,这就是身心同型。“相对应”是理解同型的关键,亦即特定的物理现象会引起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再次,媒介知觉具有场作用力。场作用力(fieldforce)可看成是同型论的推论。这一观点认为,既然物理现象是保持力关系的整体,那么与之对应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当然也是保持力关系的整体,即三者都具有相对应的完整的动力结构。所有这些力,即物理力、生理力和心理力都发生在同一场之中,被称为场作用力。从这个观点出发,媒介与物理力,心理力一样也具有方向、量度和作用点。所以有媒介吸引、媒介依赖等现象。

以吉布森(J.Gibson)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出生态知觉理论(EcologicalTheory)强调人类的生存适应,包括寻求生活资源、获得相关信息等。生态知觉理论认为,知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人感知到的是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并不是一个个分开的孤立的刺激。

从生态知觉理论理解媒介知觉即人感知到的是媒介中有意义的刺激信号,而不是各个孤立的刺激。因此,对我们来说,不需要从媒介作用于我们的各种刺激引起的感觉,并经过重建和解释的中介去建立意义;这种意义已经存在于环境刺激的模式之中。如媒介中呈现的汽车这一信息或符号,喜欢旅行的人可能更关注汽车的相关性能、油耗、驾驶的快感等;商人则通过汽车关注市场变化情况。因此,个体在观察客体时“看到的东西怎么样”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看到了什么”。从生态观点来说,知觉就成为一个环境向感知者呈现自身特性的过程。当有关的环境信息构成对个人的有效刺激时,必然会引起个人的探索、判断、选择性注意等活动,这些活动对于个人利用环境中客体的有用功能如觅食、安全、舒适、娱乐等尤其重要,人只有通过探索和有效的分配注意才能有所发现。

(四)从知觉形式来了解媒介知觉

1.视觉感知

人类认知世界总是通过自身的器官与外界发生联系,并经过神经系统反馈而获得认知,其途径一般为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但人认知世界的信息绝大多数是通过视觉?供的。一则媒介广告如果不能给你一个很强烈的视觉冲击,这则广告或许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各种户外媒体、电视屏幕上到处充斥着光怪陆离的图像,以此来引起受众的注意。因此,媒介的知觉环境的营造一方面要注意受众的兴趣、爱好、动机、态度、情绪等心理特点以符合心理需求,同时应注意视觉的感知性、选择性和辨别性。

2.听觉感知

虽然听觉接收的信息远比视觉少,其作用不如视觉来得直接和快捷,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要求的提高,运用听觉作为感知户外空间环境的辅助手段也会越来越显得重要。无论是人声嘈杂、车马喧闹,还是虫鸣鸟语、竹韵松涛,都能有力地表达环境的不同性质,烘托出不同的气氛。一些特定的声音信号,如教堂钟声、工厂汽笛、校园广播等,远近相闻,有如召唤,能成为视觉探索的引导,唤起有关特定地点的记忆与联想。此外,声音的巧妙利用还能获得某些特殊体验:如电视画面中呈现出喷泉的水声可以给人宁静之感。

3.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指对物体距离、形状、大小、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谈到:“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无意识地在创造空间”。对媒介不同部位的远近的感知称为立体视觉或深度知觉。3D电影正是有了深度知觉效应才使我们产生了立体的空间知觉。大小知觉是在深度知觉的基础上对不同远近的刺激物作出的大小判断。电影制作者也常常利用大小知觉效应来营造空间知觉,如采用微型模型来拍摄巨大的灾难(特别像风暴、山崩、地裂)。在报刊版面的设计上,垂直向上延伸的长方形专栏,看起来的效果会好一些。电视画面中,海滨浴场的躺椅,放在撑开的太阳伞下,马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幅浪漫图。此外,广阔的全景给人视野开阔的感觉,而受到限制的视野给人靠近的感觉。电影导演常常根据这一特性,用长镜头表现客观、完整的画面,用特写镜头则用于爱情、暴力及其他生动的场面,以期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手机、网络等新媒介的出现和普及,极大得压缩了空间感,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4.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也称时间感,指在不使用任何计时工具的情况下,个人对时间的长短、快慢等变化的感受与判断。①在原始社会,人们可以依靠时钟和日历来判断时间,也可以根据自然界的周期现象,如昼夜的循环交替、月亮的亏盈、季节的变化等来估计时间。在媒介社会,不仅计时媒介化了,就是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时间也媒介化了。物理学家PaulDavies曾说:“只有当理解了时间的本质,才能理解心灵的奥秘”。新闻的叙事理论认为,叙事作品的功能之一就是将事件的时间扭曲后嵌入故事的时间,制造新的时间架构。电子媒介的瞬时性加剧了人们对信息流动加速的心理感受,特别是现场直播成为一种常态性报道之后,瞬时传播对观众的心理冲击已不可收拾。

5.色彩知觉

色彩对人们的知觉有各种不同的作用,产生这些作用的程度、过程及结果往往由于色刺激的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儿童大半喜欢极鲜明的颜色,成人更喜欢稳重的颜色。因此,少儿媒介与成人媒介在色彩上应注意区别性。此外,色彩知觉强度是一个比较主观的东西,它受人们的情绪、心理状态和人种、地区、信仰、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因人的感觉器官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任何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以后,在引起该感官系统的直接反应的同时,还会引起其它感觉系统的反应。为此,色彩还能表达轻重、软硬、冷暖、华丽与朴素、活泼与忧郁等不同的情绪,而且通过记忆、联想表达爱憎,并逐渐建立起色彩的各自的象征,于是媒介在对具体的事物与抽象的概念时,也往往用色彩来进行表述。

6.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perception of movement)是电影心理学中一个分支的概念,是物体的运动特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运动知觉包括对物体真正运动的知觉和似动。以公路作为基本空间背景的电影,又称为公路电影(roadmovie),通常以逃亡、流浪或寻找为主题,反映主人公对人生的怀疑或者对自由的向往,从而显现出现代社会中,人与地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内心世界。公路电影始终需要制造的是一种“在路上”的状态。公路、汽车和音乐是公路电影的三个主要元素,这三者的有机结合给受众营造了运动知觉。

袁爱清.媒介知觉论:亦真亦幻的迷人世界.《中国传媒报告》.2011,4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