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塔西佗陷阱

什么是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陷阱是指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所提出的一种见解,他认为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这个见解后来被指认成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或政治学定律,它指一个社会机构(或组织或部门等)一旦失去社会公信力,那么它无论办什么事情或表达什么言论,都不会引起人们的相信,相反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约A.D.55~120年)是古代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在罗马史学上的地位犹如修昔底德在希腊史学上的地位。塔西佗曾出任过古罗马最高领导人——执政官,此外还先后干过保民官、营造官、财务官、行政长官和外省总督等,他曾经这样谈论执政感受:“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的得罪人民”。这个卓越的见解后来成为西方政治学里的定律之一:“塔西佗陷阱”。现今也适用于经济领域。通俗地讲,可以解读为:“当一个部门(企业)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塔西佗陷阱的应对策略

一些公共事件由于政府部门处理不当,很可能会滑向“塔西佗陷阱”。所谓“塔西佗陷阱”,就是政府部门在遭遇公信力危机之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对此,政府简单的“选择性发布”,不仅不能让民众信服,而且会让质疑更加密集。在网络时代,这种轨迹更加明显。若政府稍微处理不慎,或出现些许疏漏,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社会事件,都有可能落入“塔西佗陷阱”,导致政府公信的“二次危机”。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如何警惕“塔西佗陷阱”?首先就是要真实。唯有真实,才能加固诚信体系,才能令民众信服。质疑并不可怕,事实真相能经得住一切质疑。即使是谣言,在真相面前也会烟消云散。有关部门应对公共事件时,更应该实事求是,实话实说,才能获得公众的信任。在网络时代,政府部门还应提高与公众沟通的技巧与能力,逐步将信息发布机制与网络公共舆论前台对接,改善表达方式,拿出更诚恳、更耐心的姿态。对于事情的关键部分,应展示出充分的证据,并对推导过程进行详尽的解说。在政府部门与公众互动的过程中,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对话姿态的主动性、调查结果的专业性,都可以为政府的公信力加分,修复此前的“信任故障”。避免落入“塔西佗陷阱”,我们的政府部门需要变得更主动、更有智慧。

从另一个角度看,“塔西佗陷阱”的背面,隐含着社会管理创新的契机。很多网络事件都在推动着政府部门的自我改变。在网络时代,出现“塔西佗陷阱”的几率增大,政府工作的优化显得更加迫切。网络有效激发了政府部门的神经,倒逼政府部门提升工作效率,增加反应速度,拉近与民众的距离。网络的存在,迫使政府部门变得耳聪目明、反应敏捷。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