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勒温场动力

勒温场动力的提出

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在柏林大学期间,与韦特墨、苛勒和考夫卡等人一起从事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虽说他比三位奠基人晚了几年,但他很快就成为柏林学派中的一位朝气蓬勃和极富创造性的成员,并迅速证明自己有能力加入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的行列。

但是,勒温的兴趣在一些方面不同与前三者。韦特墨等人关注的是知觉、认知和思维方面的问题,而勒温感兴趣的是动机、个性和社会心理。传统的格式塔心理学在探讨学习的问题时,认为学习者”渴望达到某些目的”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他们关注的是通过知觉重组达到目的的途径;而勒温则把注意力集中在”渴望”和”目的”本身上,并把它们与个性联系起来研究。勒温由此而形成的理论体系,主要不是一种学习理论,而是一种描述系统。当然,在一个系统内可以讨论学习、动机、个性和社会行为等问题。勒温对行为主义刺激-反应的公式持否定的立场。他认为,人是一个场(field),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里发生的。生活空间(1ife space,简称Lsp)包括个人及其心理环境。一个人的行为(B)取决于个人(P)和他的环境(E)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行为取决于个体的生活空间 (LsP)。这样,勒温的基本公式就是:

B=f(P*E)=f(L*S)

式中:

  • B代表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向量;
  • F代表某个函数关系;
  • P代表个人的内部动力;
  • E代表环境的刺激。

也就是说,生活空间(LS)包括了人(P)与其环境(E),行为发生在这种生活空间之中,它既是人与环境的函数,也是生活空间的函数。根据勒温的理论,外部刺激是否能够成为激励因素,还要看内部动力的大小,两者的乘积才决定了个人的行为方向,如果个人的内部动力为零,那么外部环境的刺激就不会发生作用;如果个人的内部动力为负数,外部环境的刺激就有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

生活空间以对人的行为发生实际影响者为存在标准,将主体和客体融合一个共同整体,并表现着整体所具有的格式塔性,即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它部分的变化。这样,场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生活空间中,并通过勒温的努力而延伸到社会空间,成为勒温传统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基石。

勒温动力场理论的特点

勒温动力场理论有以下特点:动力观、整体观、系统观、心理取向、整合倾向、建构法和数学表达。动力场理论的特点基本上也就是勒温心理学的主要特征。

勒温反对行为主义把学习简单化为尝试错误或刺激反应的直接联结,认为学习是顿悟学习。勒温用动力场来解释顿悟学习,认为有效学习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①领悟,②目标,③认知结构。目标是人们注意的结果和客体。个人一旦知道了吸引他的目标,就试图寻找得到它的方法,并据此调节自己的行为。顿悟的产生则是生活空间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或改变。勒温认为学习是由四种变化构成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动机的变化;团体属性和思想意识的变化;肌肉的随意控制及熟练的长进。而认知结构的变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概括或领悟。他认为在认知范围内,学习就是一个获得新的认知结构或改变旧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场论心理学在教学上的应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M.L.比格认为场论心理学在教学上的应用是很有成效的:

  • 场论认为,人既非依赖环境,也不独立于环境之外;人既非环境所创造,也并非与它无关。
  • 勒温的学习理论是以“目的”为中心的,他认为行为是有目的的,所有的学习活动都由目的指引。
  • 场论心理学家把学习集中在“认识”上,他们试图使学习者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而不是让环境和教师把知识灌进自己的头脑。
  • 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勒温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和创造一个学习情境,启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
  • 勒温强调当前的情境,集中注意于同时发生的情况。在他看来,场论心理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应当是描述影响个人的心理场。

在勒温的系统中,”场”这个术语的内涵与一般的解释略有不同。”场”不仅仅指知觉到的环境,而且还包括认知意义。它既包括物质环境中的某些事件(即被知觉到的物质环境),也包括个人的信念、感情和目的等。简言之,勒温探讨的是认知场和知觉场。他之所以借用场论的概念,是因为他认为它是一种分析关系的起因和建立科学体系的方法(萨哈金,1991年)。

勒温的场论旨在预测个体的动机行为。他认为,答案就在”生活空间”这个概念中。如前所述,生活空间包括个体以及他的心理环境,生活空间是”决定个体在某一时间里的行为的全部事件的总和”(Lewin,1936)。对生活空间的理解,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心理环境”这个概念。

“心理环境”这个概念比初看起来要复杂些。我们一定不要把它同物质世界混淆起来。心理环境不只是指物质世界,也不是指他人的世界,而是括影响某个个体行为的世界。因此,这个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因而对他的行为没有影响的客体,不在他心理环境之内,尽管从物质上来讲,这些客体可能离他很近。同样地,这个个体认为存在的东西,并好像它存在着一样地作出行为反应,那么即便这种东西在物质上是不存在的,它也是在他心理环境之内的东西。例如,一个小孩以为有一只老虎在他床上,并作出惊怕的反应,那么这只”老虎”就是他心理环境的一部分,尽管其他所有人都坚持认为这纯粹是幻觉。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