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生死问题》1941年11月初,影片《生死问题》正式开机。12月7日,日本军队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四天之后,德国和意大利正式向美国宣战。12月23日,该片拍摄完成。1942年1月21日,恩斯特·刘别谦在好莱坞对《生死问题》做最后的剪辑。同日,在柏林瓦恩湖畔的一所别墅里,一家犹太人惨遭灭门之灾,这一事件没有被公之于众。也许,1月11日,刘别谦正在剪辑制作影片中的一个情节,即剧中人约瑟夫·图拉扮装成党卫军司令官艾哈德,冲着盖世太保的特工斯列茨基喊道:“艾哈德集中营!呵呵!没错,我们负责召集工作,让波兰人集体野营!”1942年的《生死问题》是一部最不合时宜的好片子,抑或纯粹是一部毫无品味的搞笑剧?1942年春,美国观众和影评家众口一词,对该片大加指责:不值得讨论,让人看了很不舒服,是刘别谦执导的最差的一部影片!
《生死问题》的一开始,就让观众陷入一种错觉:影片中的希特勒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误认为就是他本人,而实际上是由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布隆斯基是个扮演希特勒的三流小演员,为一场表现希特勒的话剧在走台练习。由此,导入了本片的主旨:角色互换、化妆表演;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生存还是毁灭——刘别谦在《生死问题》中始终贯穿这一主题,并列举了所有的可能性,来强化这一主题。
基本内容
刘别谦右欧内斯特·刘别谦”>刘别谦右欧内斯特·刘别谦(Ernst Lubitsch),出生于德国柏林,“是一个巨人,天赋与创意令人惊诧”,未满三十已名满欧洲,拍出的史诗作品隔洋倾倒美国观众;三十岁就成为首位给好莱坞拍电影的德国导演。此后,他打造好莱坞喜剧,也开创好莱坞的歌舞片;同时,他善于发掘明星,大明星在他手里如同脱胎换骨,比如,他为嘉宝拍出她最出色的喜剧。
“刘别谦式触动”表现的不是英雄主义,不是道德,而是某种“智慧”,是一种超逸的态度和观众一起讽刺自己、讽刺生活、讽刺社会。从这一点上讲,周星驰的无厘头是典型的中国版的“刘别谦式触动”。
刘别谦式触动这个名词专指厄尼斯刘别谦独特的风格,可说是刘别谦的「正字标记」。但究竟什么是「刘别谦式触动」。根据芝加哥的哥伦比亚学院(Columbia College)电影教授史考特马克斯(Scott Marks)的说法,这是制片公司的公关人员为刘别谦所创造的「品牌」名称,以树立他伟大、不朽的形象和地位,结果这个卷标果然紧紧地跟随着刘别谦的作品,并被沿用至今,但影评人们仍然为这个名词的定义争论着,希望能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具体认知
刘别谦式触动1、刘别谦式触动这个简短的描述代表着:高雅的、风格化的、捉摸不定的、风趣的、迷人的、雅致的、讨人喜欢的、若无其事的及放肆的性别差异。
2、微妙的、仿若调和了性幽默与暗通款曲这两种口味于其中的奶酥。
3、高雅的、迷人的、多变的风格,并有着一种无法言喻的神奇力量。
4、刘别谦式触动很明显地是来自于典型默片的叙事手法:以插入对焦在某对象或小细节的画面作为戏剧上的转折,并以表示慧黠、风趣或事实被揭露的诧异。
所谓“刘别谦式触动”是见人见智的。有人说是他的优雅,有人说是他的狡黠,有人说是他的笑中带泪,有人说是他的人性笔触。 《芝加哥论坛报》的理查·克利斯汀森认为这个简短的描述代表着“高雅的、风格化的、捉摸不定的、风趣的、迷人的、雅致的、讨人喜欢的、若无其事的及放肆的性别差异”;而罗杰·费里斯托则将其形容为“奶酥”,“那是微妙的、仿若调和了性幽默与暗通款曲这两种口味于其中的奶酥”;李兰·波格的评价是“高雅的、迷人的、多变的风格,并有着一种无法言喻的神奇力量”;在葛瑞格·费勒看来,“‘刘别谦式触动’很明显地是来自于典型默片的叙事手法:以插入对焦在某对象或小细节的画面作为戏剧上的转折,并以表示慧黠、风趣或事实被揭露的诧异。”
“他以绝不色情的方式,表现了性的优雅与幽默,其他导演都没有这种功力。”如同查理·卓别林所说的,谈到雅俗共赏,刘别谦才是一个真正知晓如何让电影文化不对性退避三舍,而将谈性变成一件乐事的导演。
“刘别谦是个例外。他不属欧洲也非好莱坞,而是自成一格,而且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那一种。”当一个把好莱坞批得体无完肤的影评人也这样赞叹时,让人遗憾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