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经济优势理论认为,由于自然条件的关系,世界上的一些国家或地区在制造特定商品时比另一些国家和地区更有效率。例如,澳大利亚在自然条件上适合发展矿业;美国拥有广袤的温带大陆,有发展农业的天然优势;世界上森林多的地方可能拥有制造木制品的天然优势。这个理论对农业、矿业和木材业来说令人信服。但像电子、娱乐或服装设计这样的行业呢?要解释这些行业为何聚集在特定的国家和地区,需要运用更加全面的地缘竞争理论。
由于缺乏天然的相对优势,行业集群是行业自身创造相对优势的结果。制造商往往会把生产场所设在距离主要客户较近的地方。如果交通成本不是太高,在生产方面又有较强的规模经济,这一个生产场所就可以服务很大一块地理区域。反过来,这也会使供应商对这个行业感兴趣。劳动力市场很可能会发展起来,开始为需要类似技能的“相似”行业提供服务。这种“相似”行业聚集在同一地点的现象可能导致技术上的相互依赖,从而进一步促进行业的聚集。因此,聚集是经济力量的自然结果。半导体业是一个很好的范例。美国和亚洲的企业共同满足了全世界绝大部分的半导体需求。半导体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研发成本高,制造流程高度复杂,但运输成本很低。技术上的相互依赖推动了与供应商的配合,而成本和学习曲线效应则指向规模效率。因此,聚集对彼此都有利。
只有运输成本令人却步或规模经济难以实现时(即有妨碍聚集的障碍因素时),行业地点更加集中化的模式才会成为自然规律。家电业的实例解释了这一点。通用电气和惠而浦等公司在很多方面的运营已经实现了全球化,但这个行业的基本经济情况让行业集群缺乏吸引力。压缩机或电阻部件等某些有附加价值的部件的生产可能有一定程度的集中,但产品的大批量特性和高昂的运输成本使进一步的集中缺乏经济上的吸引力。另外,柔性制造技术的进步使有效生产所需的最小规模不断降低。这让生产商可以更细致地根据当地的品味和喜好修改所提供的产品,从而进一步阻止该行业的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