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使用与满足理论

定义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在对传统的受众理论进行回顾的基础上

概述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之前传播研究大多站在传播者的角度,就传播者如何影响受众进行研究,而“使用与满足”理论则把研究焦点转移到了受众身上。传统的理论认为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说服受众,受众是被动的,而“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有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得到“满足”的过程。使用与满足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为分水岭,把该研究划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时期。传统时期的研究试图了解人们为什么使用某些媒介内容。60年代后期,该理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现代时期。这一阶段中,学者们在研究了人们的动机、期望及传媒作用下人的行为后,开始重点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起源

7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一些传媒研究学者强调应该对媒体消费的各种动机或寻求的各种满足(GratificationSeeking)和人们是否得到满足(Gratificationobtain)这两个不同概念加以区别。研究者经常发现,寻求满足和实际获得的满足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在媒体消费的行为中产生变化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菲利普oo帕尔姆格林认为只有在稳定不变而且缺少选择,传媒体系缺乏相应变化的的环境里,人们想要的满足才与所得的满足相一致。

许多研究显示,人们对传媒的种种满足与许多传媒带来的效果有关。这些效果包括知识水平、对传媒的依赖性、人们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议程设置、讨论以及不同的政治效果变量。1981年,温达尔提出”使用与效果”模式,呼吁将效果研究和使用与满足研究结合在一起。在使用与满足的媒介效果中,”对媒介的依赖”受到人们关注。温达尔发现人们越是渴望从媒体那里获得满足或是认为他们获得了满足,他们就越会依赖这个媒体。传媒技术的迅速变革给人们带来更多的选择。使用与满足的研究者们需要重新思考理论框架,以适应新传播技术发展的需要,探索新媒介带给人们的新的满足。

定义漫谈

使用与满足理论涉及受众使用媒介动机与获得满足的研究虽然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然而直到1959年,卡茨在《大众传播调查和通俗文化研究》中才首次提到使用与满足研究(usesandgratificationsapproach)。1974年,卡茨、布拉姆勒、格里维奇的经典论文《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总结了当时使用与满足领域所做的研究,他们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指的是:”(1)需求的社会和心理起源;(2)人们的需要;(3)需求产生的期望;(4)期望指向的大众传播媒介或其他来源:(5)这些来源引向对不同形式媒介的接触(或参与其他活动);(6)由接触造成需要的满足;(7)与满足同时产生的其他后果,也许大多是无意获得的结果。十年以后,菲利普o帕尔姆格林对使用与满足的理论研究做了比较系统的梳理,从满足与媒体消费、满足的社会和心理根源、满足和传媒效果、对满足的寻求和获得、从消费者的期望值来研究对传媒的利用和满足、传媒受众的行为等六个方面来考察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各种研究发现。

简单来说,”使用与满足”是一种受众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受众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接触媒介,从中得到满足。由于人类需求与行为的复杂性和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使用与满足这一开放性的理论也不断地深入发展完善。

经典解读

“使用与满足理论”有五个基本的假设:

(1)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是有目的的,受众基于心理或社会的需求,想借着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

(2)传播过程需要靠受众把媒介的使用及需求的满足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受众是媒介的主动使用者,受众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

(3)大众传播媒介所能满足的需求,只是人类需求的一部分,媒介在满足这些需求上,必须与其他来源,比如人际传播或其他传统的需求满足方式相竞争。

(4)研究资料来源于于受众的自我报告。也就是说,这个理论假设受众是理性的,能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动机,并且能够清楚地表达出来。研究者根据受众的回答加以推断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

(5)不必要对大众传播媒介下任何价值判断。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大众报刊、电影广播迅速普及和发展,这一时期传播学者普遍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强大力量。从那时起到70年代,使用与满足的传统研究主要致力于人们使用广播、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的动机分类研究。比较重要的调查和发现有:

(1)30-40年代中,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的研究机构进行了美国第一次全面的广播研究。

(2)1944年,赫佐格调查电台白天的连续节目为什么会吸引那么多的妇女。研究成果《我们对白天连续节目的听众究竟知道什么》被称为”历史性的论文”。

(3)1940年,在《读书为我们带来什么》中,贝雷尔森归纳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读书动机

(4)1949年,在《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中,贝雷尔森以1945年6月30日纽约八大报纸的发送员大罢工为背景调查,总结读者阅报的动机。

(5)1958年至1960年,W·施拉姆、J·莱尔和E·帕克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十个社区内调查研究不同的儿童使用电视的情形。调查报告《儿童生活中的电视》指出儿童看电视最重要的因素是娱乐解闷,满足幻想。儿童通常不为咨讯的理由看电视,却在接受娱乐的时候连带性的学习,获得一些指导。看电视在青少年生活中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交活动。

(6)1969年,麦奎尔等人调查新闻、知识竞赛、家庭连续剧、青年冒险电视剧等六种节目,归纳了四种满足的基本类型:娱乐解闷(逃避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释放情感);个人关系(谈话中信息的社会效用,用媒介替代同伴);自我认同或个人心理(加强价值观,自我了解,了解现实);环境监测(了解能够帮助个人或影响个人的信息)

(7)1973年,卡茨、格里维奇和赫斯从关于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及心理功能的文献上选出35种需求,并把它们分为5大类:认知的需要(获得信息、知识和理解);情感的需要(情绪的、愉悦的、或美感的体验);个人整合的需要(加强可信度,信心,稳固性和身份地位);社会整合的需要(加强与家人、朋友等的接触);舒解压力的需要(逃避和转移注意力)。

使用与满足理论与网络广告

使用与满足”理论与网络广告的发展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领域关于大众媒介的效果与使用的理论,用以研究媒介和受众的关系。这个理论把 使用与满足理论媒体的受众设想为主动的,这与网络广告的主动性相符,在网络广告的发展过程中,“使用与满足”理论起着促进作用。

“使用与满足”的研究开始于卡茨。开始于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对贝雷尔森“传播研究看来将要死亡”的说法做出的回答。卡茨主张,正在死亡的领域是将大众传播视为说服的研究。当时大部分传播研究致力于调查:媒介对人们作了什么?卡茨建议,如果将研究问题改成:人们用媒介作了什么?就可以解救自己,免于死亡。

也就是说,传统的理论是说服性的研究,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说服受众,受众是被动的。而“使用与满足”认为,受众是主动的,受众对媒介的使用是有选择的,其目的是为了得到需求的满足。

1968年两位瑞典研究者又提出了“使用与满足”模式包括的要素:

(1)受众被设想为主动的,也就是说,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重要的一部分被认为是有目标导向的行为。

(2)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将需要的满足与媒介的选择联系在一起的主动权在受众。

(3)媒介必须与满足受众需要的其他源泉相竞争。

波尔斯与考特赖特确认,不管是大众传播还是人际传播,通过传播可以对11种需求得获得满足:放松、娱乐、忘掉工作或其他头疼的事情、与朋友交往、获知关于自己或他人的事情、消磨时光(特别是在无聊时)、感觉兴奋、感觉不孤单、满足一种习惯、让其他人知道我在乎他们的感情、让某人为我做某事。

“使用与满足”理论与网络广告对象

“很明显的,媒介使用者在拥有500个有线电视的频道,或拥有可以变更时间,可以保留和重复观赏电视内容的录像机之后,较之几年前传统的媒体使用者来说,便成为主动的多的受众了。使用与满足理论最终对这种新媒体的使用者应该是有得说道的。毕竟,这是企图最直接地研究主动受众的惟一一个理论领域。”

有几项研究检验的是人们将电脑用作传播工具的使用情况。1988年的调查研究中,波尔斯和考特赖特发现,在12种满足需要(例如放松、娱乐、自我认识和刺激)的媒介传播和人际传播中,电脑得分是最低。然而,几年以后,情况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另一项研究称之为电脑联系的方式。结果发现,人们将电脑用于电子传播,满足的是以下需求:学习、娱乐、社会联系、逃避、消磨时间或出于习惯。使用与网络联结的电脑或信息服务是为了消磨时间,或出于习惯,表明了电脑的仪式化的使用方式,而不是选择特定内容,用于满足需要的方式。研究者认为,将电脑用于仪式化的使用方法,这种联系可能实际上引导某些电脑、网络和信息服务的使用者变得对电脑上瘾。这就为电脑培养了越来越多的稳定的使用者,而对于网络广告来说,更益于对广告对象的研究。如果能够更好地利用广告对象的主动性,那么将获得稳定的、高暴露频次的到达率。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网络广告发展中作用

(一)有利于突破网络广告发展的瓶颈

广告对象是广告信息传播的目的地,广告主发布广告是为了广告对象能够接受广告信息,但事实上,只有当广告对象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去看广告,这时的广告才可以达到对消费者近乎100%的劝导,但大多数的广告对象不会主动的接受广告信息,不会主动的去了解产品和企业。

网络对网民的吸引力在于它的主动性。网民在网络上可以自由的发表言论,自主选择所要了解的信息,而在传统媒体上只能是媒体播放什么,人们就接受什么。在网络上,网民则拥有着相对自主的空间。但对于广告来说,网络媒体的主动性是网络广告发展的最大的局限。

传统媒体的读者无法回避广告信息只能是被动的接受。对于广告,广告对象普遍存在着厌烦、抵触情绪。对于读者来说,他们的理想媒体是一个不发布广告信息的媒体。网络媒体的主动性似乎给了网民一个接近于理想的媒体。但不可否认,如果广告对象有目的的了解信息,那么网络广告将是最有效的。

广告对象并不是信息的完全接受者,对信息具有选择性行为。广告对象对信息的选择构成了三个防卫圈。广告对象一般只注意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对于那些可能包含反面信息的刊物或节目,人是可以避开的,如果避不开,可以实行选择性理解,如果还不行,则实行选择性记忆,不去保留反面的信息。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