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本质——经济学者们的解释
对于企业是什么,或者企业的本质认识,不同的经济学家们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马克思认为企业是分工和生产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企业的出现,既与社会分工体系的发展有关,也与单个经营体内部形成的分工协作体系有关。同时他还指出,企业的产生要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的积聚为前提。在马克思理论中,工场手工业的起源实际上就是企业的起源,而当机器运用于大工业,彻底改变了生产的技术条件,企业形态也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工厂制度的过渡。而机器大工业具有很大的扩张性,工厂制度进而发展到股份公司。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到:“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就把这件事完成了。”
但是西方经济学中著名的学者科斯,提出了交易理论。《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科斯论证了“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所以,“企业的引入基本上是由于市场运行成本的存在”,企业是为节省交易费用,替代价格机制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吴宣恭批判了这种认识,他认为“关于企业产生和存在原因的这种讲法,无论从历史发展的事实或理论上看都是不正确的,所以它说明企业的本质也是错误的。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从本质上看就是生产组织与交换领域的关系。在人类的远古社会,只有低水平的集体劳动和维持群体生存最低需要,与生产组织的关系也是如此,市场的功能只是把众多分散的生产组织联系起来,提供互相交换产品的条件,不可能替代或产生企业。所以,研究企业的产生或存在,不能从市场环境或交易费用的状况上寻找,而只能从生产组织的发展变化去寻找原因。”
吉宁博士指出:历史上,企业是从家庭作坊式和行会组织式的个体生产者逐步发展而成的。它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生产者为适应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突破家庭和行会的狭窄范围,雇佣更多的劳动者,更好地组织内部分工和协作,以求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多的收益。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和不断积累的欲望是企业产生和规模扩张的内在动力。企业生产的技术条件则是企业规模的现实物质基础。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决定了企业最低限度的规模。随着技术的发展,在市场竞争压力的强制下,为生存和获取更多的利润,企业只能不断扩大规模。因此,即使市场里不存在交易费用,企业也会产生和存在。
对于企业性质的另外一种流传深广并具有影响力的认识是张五常的契约理论。
交易费用学派念念不忘决定交易费用高低的契约,把企业说成是契约的集合,形成了“企业契约论”。张五常说:“企业一词只是对在不同于普通产品市场的契约安排下组织活动的一种方式的速写式描述。”他强调“如何用一种发现费用较低的方式去‘替代’发现费用高的办法”,并把费用低的契约安排方式当成企业。
吉宁博士彻底批判了交易费用学派的“企业契约论”关于企业本质的观点,认为它们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上都是片面和错误的。他指出企业是在社会生产力一定发展水平上出现的,不同于一般市场交易的特定的生产组织。吴宣恭还指出科斯认为企业是为节省交易费用而产生和存在的,当企业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的交易费用,人们就用企业代替市场,反之,就用市场代替企业。这样,市场和企业就成为可互相替代的交易方式。科斯的这种观点既抹杀了企业和市场的根本区别,也不能正确地说明企业和市场的联系。
吉宁博士认为:实际上,企业是一个生产经营组织,建立企业的目的是通过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创造剩余价值。企业与市场各有不同的功能,不能互相替代。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或进行交换的场所,它具有流通的功能,能通过价格机制配置各种社会资源。但如果没有生产过程,特别是劳动过程,配置在一起的资源就不能形成产品或服务。流通过程要求等价交换,在流通中不可能增加价值。因此,市场没有生产产品、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功能,市场不能替代企业。从另一方面看,企业又不可能离开市场而独立存在,因为离开市场,企业既得不到必需的生产要素,也无法销售产品,就无法进行生产并实现其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企业也不能替代市场。
交易费用学派说企业是市场的替代物,抹杀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差别,更本质的问题在于,它企图将企业也说成是像市场那样的自由平等的交换场所,掩盖企业内部在生产过程中的真正关系。
第二,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拥有自己的所有权(产权),根据自己的利益,自行决定自己的活动。企业可按照法律法规,行使自己不受干扰的权利,在其内部支配归它所有或占有的对象;可对市场环境和技术发展做出分析判断,迅速及时地进行对应决策活动。企业作为独立产权主体,有权在其内部调配资源,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各种生产要素能产生剩余价值。
第三,在市场里,各经济主体都具有平等的地位,没有谁指挥谁的隶属关系。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决定自己的行动,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通过一定的契约关系,互相平等地进行交换。与此不同,在企业内部却存在着雇主和被雇佣者的监督、指挥关系。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企业的所有者,就得将劳动力的支配权和使用权让渡给买者。企业的所有者就获得支配、使用劳动力的权利,依照他的意志,监督工人有规则地并以应有的强度工作,迫使工人在超出自身生活需要的范围从事更多的劳动。
第四,企业和市场存在不同的劳动分工。在市场中,不同的所有者彼此分工,独立进行生产。在交换过程中,他们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必然反复进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比较和衡量,结果他们的个别劳动被承认为社会劳动,转化为价值并按照等价原则进行交换,这就使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就是说,市场里不同所有者间的社会分工,必然出现商品交换关系。企业却不然,在其内部虽然也存在分工和协作,然而,各种生产要素都处于一个所有者——企业主的支配之下,劳动者作为单独从事个别操作的局部工人,生产出的产品成为企业的共同产品,不归自己而归企业主所有。因此,在企业内部不存在商品交换。
第五,市场借以维持交易关系的方式是契约,契约被履行了,市场的交易就完成了。企业固然有要素交易契约,把企业说成是要素市场,把企业契约界定为要素交易契约无法划清它与普通市场契约的界限,也无法说明企业和市场的差别。
刘刚提出“动态地看,现实企业是一个不断演化的有机体。在有限理性约束下,作为长期知识和能力积累的结果,企业之间是异质的。企业的异质性假设是重新认识企业本质及其行为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刘刚指出企业的异质性假设的基本含义包括:其一,企业是一个历史的不断内生成长和演化的有机体,企业在成长中所积累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是独特的和有价值的。其二,企业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作为企业的关键性生产要素是非竞争性的和难以模仿与替代的,既无法通过市场公开定价获得,又使其他企业的模仿和替代行为面临成本约束。在企业的异质性假设的基础上,企业通过核心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及其相应的竞争行为或战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或超额利润,企业的竞争行为及其竞争优势是内生的。
从以上人们的认识与争论上,既能看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对企业本质的认识存在巨大差别,也能看出目前人们更加注意企业的知识属性。但是这些讨论与分析都局限在经济学的厂商理论中,没有把企业放在整个世界各个国家所进行的财富生产与占有层面,过多地强调了人们对企业是什么的科学认识,而忽视了在意识形态上对于企业是什么的认识。
企业的本质——来自管理者与实践者的认识
企业在《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中的解释为:“从事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并获取赢利,进行自主经营,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济单位。”“企业是个历史概念,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商品生产的产物,随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王国平在其《现代企业行为论》书中,大致沿用了上述观点,认为企业是依法设立的营利性的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必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盈利性和依法设立是企业存在的三要素,这些要素的派生要素特征往往是具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拥有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独立核算和具有法人资格等。
魏杰主编的《现代企业管理学》,在论及企业概念中也几乎采用同样的观点,即企业是指为满足社会需求并获取赢利而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这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存在,都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元素,在市场竞争中,无论企业的大小,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经济组织、营利组织、独立性、法人实体、社会性等六种。
魏杰在其著作《企业前沿问题》中,认为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现代企业具有5大特征,即企业是生产要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企业是技术产业化的平台,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微观基础,企业是人类生产活动社会化和国际化的主体。在对企业定义上接受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契约理论,即企业就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通过契约方式而组成的经济组织。
吴维库在其著作《基于价值观的领导》中,对于企业的性质提出“企业是价值观认同的人聚集并且实现各方价值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