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
生态质量是综台质量生态质量观是指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综合质量概念。2000版IS09000标准这样描述产品质量的概念:产品的固有特性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明示的、习惯上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的能力。虽然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所泛指的法规要求中已有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但环境质量被法规所覆盖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1.生态质量是产品生命周期质量
产品生命周期内,一个产品质量的形成系统,是从原材料的采掘或自然资源的获取到最终处置或回收。通俗说,是产品从摇篮到坟墓进行的物质转化过程。只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质量得以实现,才能获得最终成品质量。在质量正产出的同时可能伴随着某种负产出。如合成纤维氨纶的生产过程中要分离出氰酸和乙氰酸氰酸比砒霜还要毒,并且在土壤中一万年也不会分解。一个纽扣电池可污染60万升水,等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因此,生态质量观应包括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的质量,既包含正产出,同时也考虑负产出。这种集正负产出为一体的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综合质量观是生态质量研究的基础。
2.生态质量是环境与生产过程互动的质量
人类的物质生产过程,是一个不断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环境作为质量形成的因素之一,在影响或孕育了产品质量的同时,其自身也不断地变化。这种过程应是相互补充、制约或共生的过程,而不能以一方的破坏作为代价来支持另一方的延续。
3.生态质量是以人为本的质量
生活质量的提高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如果经济发展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吃面包喝牛奶,呼吸污浊空气,生活好了,疾病多了,能说是生活质量好吗!追求狭义的经济利益而不考虑广义的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结果是牺牲了可持续发展。因此,改善环境,发展经济,实现^们生活质量全面的提高,才是正确的生态质量观,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是不可取的。
管理目的
企业生态质量管理旨在使企业生产经营目的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一致,即在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节约资源,降低或消除污染,实现企业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综合效益最大化。
管理基础
企业生态质量管理模式的基础依然是全面质量管理中的PDCA循环:计划(PIan)–执行(Do)–检查(Check)–改进与处置(Act)。建设单位在其中每一个阶段根据前一阶段的成果与经验,拟定下一个阶段的实施重点,通过这种质量管理的循环达到持续趋近综合效益的目的。
管理内容
企业生态质量管理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于在企业层次、企业群落层次和全社会层次上开展管理活动。在企业层次上,企业要采取产品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清洁生产等措施,减少产品或服务的物料、能源使用量,减排有毒物质,加强物质的循环,可持续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提高产品与服务的服务强度。在企业群落层次上,按照循环经济、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废物的输入输出关系,实现企业群落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例如建立生态工业园。在全社会层次上,当前主要是实施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即在消费过程和消费过程后实施物质和能源的循环控制。企业生态质量管理包括上述生态质量管理的微观、中观两个层次,即企业个体的生态质量管理和企业群落的生态质量管理。
质量控制
生态质量评价生态质量控制将企业排放废弃物和造成污染看作是生产过程不合格的一部分。所以,它和传统的质量管理及TQM之间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其核心都是为了“预防问题”。这样,PDCA循环依然是企业生态质量控制的基础,一些全面质量管理工具也可继续得到应用。例如,帕雷托图(Pareto Chart)可以在开始阶段用来识别最大或最重要的产品质量问题和环境污染预防机会,为企业生态质量控制提供一个初始信息。在头脑风暴法基础上绘制而成的因果图(Cause and Effect)或者鱼刺图(Fishbone Diagram)是对于特定问题的发生的所有可能原因的定性总结。通过帕雷托图和因果图的分析,可以使企业识别质量和环境问题发生区域和影响因素。控制图(Control Chart) 是确定过程内在稳定性的行之有效的工具。通过设置过程参数,并将其和控制界限比较,超出控制界限的异常序列和异常点可以提醒企业调查特定的区域。控制图上下控制界限的选取可以是产品的某一性能指标,也可以是废液或废物总量、能源消耗量和环境事故发生率,甚至可以来源于企业的审计报告、监测和抽查结果等等。
与此同时,全面质量管理的某些思想在生态质量控制中仍然使用,并且得到了加强。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强调持续改进、采用团队工作方式和重视管理的作用对企业生态质量控制来说依然不可或缺。企业的首要目标是提供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或服务,包括顾客对产品不破坏环境的要求。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顾客和市场的要求进行重新界定,这意味着企业以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和顾客进行交流。由于可能会存在一些质量和环境互相抵触的情况,例如,敏捷制造要求精确的交付,这可能会增加运输量,由此导致负面环境影响。因此,企业需要对现有的流程进行重新评估。持续改进意味着组织内部的承诺,意味着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定期对特定的过程进行审计、评估改进效果、发现改进机会的过程系统。进一步讲,实现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和持续改进依赖于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问(要超越部门的边界,这样可以使整个企业受益而非部门达到最优)以及企业同顾客和其他相关方之间(所有的利益伙伴)的协作。生态质量控制必须涉及所有层次上的所有员工,强调组织最高管理者对质量和环境问题的重视,鼓励员工的积极参与。加强管理,对员工进行培训,增强其质量和环境意识,可以使企业以较低的投入获得更大的回报。
限于现代技术水平或者对自然界能量替代和变赶认识的局限,完全符合生态质量的过程和产品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此,相对于同类过程和产品或相对于过程和产品的现状, 比较评价生态质量水平是较好的选择。评价过程或产品在生态质量上的差异,国际上通常采用生命周期的评价方法。依据ISO的定义,所谓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是指对过程或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与过程产品直接相关的环境影响、物质和能源投入产出进行汇集和测定的一套系统方法。
管理意义
生态质量管理的实施关键在于使企业成为控制生态质量的主体。由于生态质量涉及的因素复杂,并且往往是“企业花钱,社会受益”。加之生态质量管理包括微、中、宏观三个层次,必须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综合考虑。因此使企业成为生态质量管理的主体,还必须解决与企业相关联、企业又难以解决的诸如管理体制、环保政策、市场等方面的问题。生态质量管理必将成为社会化乃至国际化的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