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人才埋没

什么是人才埋没

人才埋没是指成才者的素质及成果没有得到社会认可或被否定的一种人才现象,它表现为成才者的才能、成果不能发挥作用或展示不出来,甚至遭到磨难,从而造成人才浪费。这种现象具有客观性,普遍存在于人才史和现实生活中。从理论上对人才埋没的一系列问题加以研究,目的是尽量减少或避免这种现象。使人才能及时得到社会承认。

人才埋没的类型

人才埋没有多种类型按埋投的时间可分为;短时埋没、长时埋没和永久埋没。

人才埋没包括人才社会埋没和自我埋没。人才社会埋没, 是指因各种社会原因造成的人才埋没现象,也称人才有形埋没。这种埋没是因为人才已做出了成果而未被社会承认。从与人才社会埋没相对比的角度出发, 所谓人才自我埋没, 就是指成才主体主要由于自身的原因而造成自我内在素质得不到体现及其创造性劳动成果未能得到社会承认, 或仅得到部分承认的人才埋没现象, 也称人才无形埋没。人才埋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而女性人才的埋没更是大量存在。因此, 我们找出女性人才埋没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不仅有利于女性人才的自我发展, 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

人才埋没的根源

人才埋没的根源是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既有外在的社会因素,又有成才者的内在因素,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

1.社会因素

(1)腐朽势力的扼杀、压制

人才史表明,当成才主体的成果、特别是新成果触犯、威胁着反动阶级和反动势力的利益时,他们就会极力甚至是疯狂地加以摧残、压制、扼杀。正如列宁所说:难怪有人早就说过,如果数学上的定理一旦触犯了人们的利益(更确切地说,触犯了阶级斗争中的阶级利益),这些定理也会遭到强烈的反对。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由于这一理论动摇了长期被统治阶级所用的“地心说”,直接触犯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书一问世,便立刻遭到了社会的激烈反对和攻击。这种埋没在政治腐化时期表现尤为突出,它往往会造成人才的长期或永久埋没。

(2)传统文化的负效应

传统文化的负效应首先表现为传统观念对人才的束缚和埋没。有的新成果常常与已有理论、观念不一致,甚至形成尖锐矛盾,这时固执已有理论的传统观念便抵制、反对、排斥它,使创造这些成果的人才难以获得社会的承认。1951年美国遗传学家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发表了关于“转座因子”的新理论,由于这一理论与原来的染色体遗传新理论完全不同,在报告的当场就有人说她是“怪人,百分之百的疯子”,因而被埋没了30年。传统观念还会束缚和压抑成才主体的行动,影响其创造力的发挥。其次,表现为旧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对人才的埋没。旧的伦理道德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中庸之道”等等不知摧残、埋没了多少人才,而且影响至今。男尊女卑的思想使千千万万的女性人才无法脱颖而出,无法受到应有的教育、培养与重视,因而造成众多女性人才积极性被压抑。“中庸之道”、“天地不变,道也不变”、“行高于众、众必诽之”等等,这些旧的伦理道德积淀于今,它依然严重地压抑和损伤了成才者的主体意识,不思进步、不思进取、不思创新、无疑,这对于成才是极不利的。旧的风俗习惯往往与旧的伦理道德结合在一起对成才者施加影响,阻碍成才。

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人才的负效应,除了上面所说之外,还可以列举许多,在此不一一论述。

(3)管理的非科学化

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对人才的影响很大,如果决策不科学、计划不合理、组织不周密、指挥出错、控制失衡,这不仅会造成人、财、物的浪费,而且会造成人才的埋没。一个单位没有优良的组织环境,体制不合理,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等等也会造成人才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甚至发生“内耗”,严重挫伤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由管理所造成的环境条件对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管理的科学化必然造成社会承认人才的有利环境,使成才者能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发挥其才能,取得的科学成果也能迅速得到承认、推广、应用,反之,就会造成人才埋没。

在科学领域的管理必须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允许有正常的学术争论,不能把学术争论无限“上纲上线”,甚至“残酷迫害,无情打击”。如果这样,只能造成大批人才被扼杀、埋没。我国1957年的反右和文化大革命,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在科学领域内的管理,还必须坚持全面的整体观念,既重视基础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又要注重应用科学;既重视自然科学,也要重视社会科学;不能只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否则,也会造成人才埋没。

总之,管理的非科学化,违背科学发展规律,限制学术自由等容易造成人才埋没。

(4)社会承认主体失衡

人才埋没许多情况是由社会承认主体的失衡所致,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学术权威压制。学术权威既可能引导人们向科学深度和广度探索,又可能思想僵化而阻碍科学发展;既可能起着发现、扶植人才的“催化”作用,也有可能压抑、打击人才而起“压抑”作用;既有权威性、正确性,也有其不合理性,甚至是谬误。对于许多学术权威来说,他们能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横溢的才华,精心培养科学新秀,扶植新生力量,把科学研究引向深入,从而创造更多的成果。但也有一些学术权威,自以为是,把自己的学术地位绝对化、神秘化,害怕别人威胁其固有的权威地位,因而对别人的成果采取怀疑、冷漠和压制态度。特别是对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潜人才的成果更是采取贬低、攻击、阻挠、抑制的形式来对待,从而成为地道的“学阀权威”。学阀权威的存在,是人才埋没的重要社会原因。在科学史上,学术权威对人才的否定并不乏其例,1884年瑞典化学家阿伦纽斯提出了化学发展中带有革命性的电离学说。可是这一新理论首先遭到了他母校马普萨拉大学克列维教授的嘲讽。当他在博士学位答辨会上宣读他的论文时,教授们个个怒不可遏,以为他的想法“纯粹是空想”。更有甚者是他的论文发表后,遭来的是更大规模和更猛烈的攻击,其中包括以发现元素周期律而享有盛名的门捷列夫等一大批英、法、俄等国家的一流科学家的攻击,所以,使这一学说长期得不到人们的确认和应用。

第二、嫉妒。它是一种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它往往发生在同行、同学或同龄人之间。嫉妒者一般有以下两种反应方式,一是通过正当的奋争,使自己达到甚至超过优胜者,把嫉妒转化为积极的行动以补偿心理的不平衡;另一种方式是制造陷井,削弱对方的实力、歪曲对方良好形象,施展各种手段来抑制、打击、扼杀对方的成果及人格,从而达到其心理平衡的目的。这种方式是造成人才埋没的重要因素。戴维嫉妒法拉弟是人才史上的一个典型例子。嫉妒不知埋没了、毁掉了多少人才,现实生活中这类现象处处可见。

第三、情感障碍。这里所谓情感障碍是指承认主体在对人才进行肯定时,是以自己的情感、主观意志为标准,而不是把人才标准作为社会承认的标准。

以个人好恶取才是情感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成果、对人才完全以个人好恶为标准,个人认为好的就好;个人厌恶的,即便是天才也不给予肯定。

大联系,更不成正比关系。这一观念在孔子时代,孔子就有过“以容取人,失之子羽”的教训,但是这种观念在目前仍有市场。

求全责备,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情感障碍。有这种心理的人,总认为人才是十全十美的。因而,对成才者取得的成果或某方面的长处总是百般挑剔,用一种理想的模式去选拔人才。而事实上,对于成才者,特别是对潜人才来说,总有这样那样的不是,甚至缺点和错误,他们的成果总可以找到一些不完备的地方。

(5)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

社会思潮是指随着社会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群体意识,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以动态形式或在社会上形成的一种相对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理想、愿望、利益、要求的思想倾向。社会思潮被称为社会气候的“晴雨表”、“时代的脉搏”,同时也是人们的价值的指示器,直接影响人们的成才观和价值取向。社会思潮有不同的性质,它对成才主体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正确的社会思潮起积极作用,错误的社会思潮起消极作用,而有的社会思潮又同时起着两种作用,因此,对成才的影响是很复杂的。

总之,造成人才埋没的社会因素是十分复杂的。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涉及到社会的大、小环境以及承认主体的素质。除了上面论述的五个主要方面外,还可以列举许多,比如,社会心理因素、经济及科技发展水平、人际关系等等都可造成人才埋没,这里就不赘述了。

2.成才者自身因素

成才者自我埋没的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丧失良好的身体条件,健康状况恶化。成才者不爱惜自身的身体健康,致使疾病缠身;或意外事故造成身体伤残或死亡,从而导致人才埋没。这种埋没较其它埋没更令人惋惜。在埋没的过程中并没有引起人们重视,而命归黄泉后,人们才去讴歌他们、哭泣他们。

(2)自卑。自卑是一种自己觉得“低人一等”的蛋白质愧、羞愧、畏缩甚至灰心的心理体验。自卑心理来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级的自我暗示,它的主要特征是不相信自己而失去自信。在成才的过程中,挫折和失败难以避免,挫折和失败既可能激励人继续前进,也可能导致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或怀疑自己的才华而自卑等等。不论哪种原因引起,自卑实质都是放松甚至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其结果都是造成不同程度的人才埋没。

(3)缺乏强烈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引导成才者进行创造活动的重要思想意识,是构成创造性的重要内容。主体意识差的人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盲目地等待和退让的精神状态,其主要表现为迷信权威、盲目、思想僵化、安于现状等。学术权威不可能穷尽一切真理,其理论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如果一味迷信书本,对他们的错误观点不敢质疑,凡权威认定的不敢越雷池一步,那样必然抹杀自己的创造性。迷信权威者,或胆怯怕触权威而不敢公开自己的成果;或把权威的理论当成绝对真理,从而抑制或否定自己创造性活动。盲目是主体意识差的表现形式。成才者一旦陷入盲目性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就可能使成才者目标模糊不清,从而造成人才的自我埋没。思想僵化是主体意识差的重要表现,这种过分相信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成果,思考问题时不易跳出其固有的思维定式的旧模式,不愿或不易接收新信息、新观点,固守己见或陈旧过时的东西,更缺乏科学的探索精神,因而这样就逐渐扼杀了其创造才能,造成自我埋没。安于现状,这里主要指那些已经成才的人的一种心理状态。由于有名、有利了,产生了惰性,满足或陶醉已有的成就之中,再不思进取。研究表明,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获奖之前的8年中平均每人每年发表5.9篇论文,而获奖后的数量下降到每人每年4.0篇,虽然这与许多社会原因分不开,但的确也有一些是陶醉于荣誉,放弃主观努力安于现状所致。

人才的自我埋没是一种无形的,不易得到社会的关注和人们的重视的人才现象。其埋没的根源,除了所论及的以外,还有诸如自杀,优柔寡断,自傲而目中无人,性格的片面性和狭隘性等等。

人才埋没的原因除了上面所论及的两方面外,还有实践本身方面的原因。社会承认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才的素质及成果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实践作为人才素质和成果检验的手段,它本身具有二重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任何人才的素质及成果都必须通过社会承认主体的检验,即肯定或认可这种实践活动,否则,就不能实现人才由潜在向显现的转化,这是实践标准在社会承认的绝对性。然而,每一时代社会承认主体所拥有的检验手段都是有限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社会承认主体还不可能对人才的切素质和成果完全作出检验,进行肯定认可,特别是那些具有超前性的认识成果和一些科学假说,常常要借助特殊的手段、工具和程序,当其人们还不具备这些条件时,对那些成果就无法认定,而造成短期的人才埋没。从这个意义上讲,短期人才埋没在这种情况下具有不可避免性。

人才埋没的危害

1.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先进的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而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人才的创造性成果能否被社会发现、承认并运用到社会生产,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古今中外的科学发展史上,许多著名的科技成果因为受到当时权威、腐朽势力的压迫,都无法得到社会承认和支持,造成人才埋没甚至被扼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2.阻碍社会的全面发展。具体到一个国家,人才埋没会影响到社会的全面发展,例如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的安定团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等。一个国家的发展建设离不开人才,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如果人才遭到埋没,特别是高精尖人才由于在本国不受到重视而跑到别的国家去发展,这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3.影响单位的生存发展。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单位群体不仅要面对国内竞争,还将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竞争。单位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如何在行业或专业领域占据绝对优势,从而给单位带来更高的效益,这无疑是每个单位都想解决的问题。“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但是如果单位不识人才、不尊重人才,无视人才的创新成果,最终将人才埋没了,这对单位必定是一个巨大的损失甚至是致命的打击。

4.不利于人才的开发、使用和管理。人才被埋没,肯定是人才开发、承认、识别、使用、人才结构等人才管理环节或是人才自身等任一环节或多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单个问题也会造成连锁反应。例如,某单位领导不具慧眼,不识别真正的人才,而却提拔使用庸才,致使真正的人才发展受到限制,使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打击,其成果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单位也无法得到快速发展。一系列的问题都证明人才埋没会反作用于人才的开发、使用和管理,从而影响单位的用人制度和发展前景。

5.不利于人才自身的发展和身心健康。一是社会埋没影响人才的事业发展前途和身体心理健康。因受到权威势力的压迫、传统文化的负效应、管理非科学化、社会承认主体失衡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人才的创造积极性减弱,或者中断、放弃其所擅长的领域,这同时也会给其身心带来不健康的影响,使其心理蒙上阴影,不再敢于创新,甚至由于过度受到压迫,精神出现问题,身体健康受到破坏等。二是自我埋没。成才者自己否定自己的成果和素质,致使自身特长不能得到发挥和展现,不但影响了自身事业的发展,兴趣、爱好,身心健康同样受到抑制。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