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产业集群

什么是产业集群?

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

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在一定意义讲,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产业群实际上是在一定区域内某个企业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纵向一体化的发展。

如果将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二者结合起来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指产业成 群、围成一圈集聚发展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地区内或地区间形成的某种产业链或某些产业链。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从产业集群的微观层次分析,即从单个企业或产业组织的角度分析,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增强企业 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通过纵向一体化行为,可以在生产成本、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进入壁垒;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信息的灵敏度;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使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利润产业等。

产业集群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如按形成机制可分类为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和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按要素配置可分类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资源密集型产业集群、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按产业类型可分类为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按资金来源可分类为外资主导型产业集群和内资主导型产业集群;按企业类型可分类为几个大企业主导型产业集群、中小企业主导型产业集群和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按创新程度高低可分为模仿型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概念的作用

产业集群的概念提供了一个思考、分析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并制定相应政策的新视角。产业集群无论对经济增长,企业、政府和其他机构的角色定位,乃至构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其他机构的关系方面,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法。

产业集群从整体出发挖掘特定区域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突破了企业和单一产业的边界,着眼于一个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企业、相关机构、政府、民间组织等的互动。这样使他们能够从一个区域整体来系统思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来考察可能构成特定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考虑临近地区间的竞争与合作,而不仅仅局限于考虑一些个别产业和狭小地理空间的利益。

产业集群要求政府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产业集群观点更贴近竞争的本质,要求政府专注于消除妨碍生产力成长的障碍,强调通过竞争来促进集群产业的效率和创新,从而推动市场的不断拓展,繁荣区域和地方经济。

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

关于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的研究很多,这里我们采用浙江大学许庆瑞教授等的观点。在对国内外十几个典型集群的分析后,许庆瑞等提出了产业集群形成的三个核心条件:产品或服务必须具有较长的价值链,全球化的市场,知识导向的区域以及两个辅助条件:完善的辅助性机构、良好的社会资本。

(一)产品或服务必须具有较长的价值链

温州的纽扣在20世纪80年代就己具有很大规模,居湿州十大产业前茅。但进入如代先进入者的优势及温州人的特有的商业文化似乎并不能给温州的纽扣业带来多少优势,在全国各地的生产商的激烈竞争下,温州的纽扣业逐渐萎缩。集群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内部的分工合作而形成的外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纽扣作为一种较为简单的小商品其整个生产流程不很复杂,整个价值链上所需的参与者不是很多,因此,原有的产业规模带来的并不是分工合作而是异常激烈的竞争。微软总部所在地西雅图没有形成软件业集群也是这个道理,操作系统的特性决定了其研究过程需要高度的纵向一体化,外在参与者是根难进入这个产业的核心的。

较长的价值链为分工合作提供了基础,也为新企业的进人创造了很大的空间,因为这给新的弱小的企业找到一个利益基础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新企业的进人是一个集群获取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关键,因为它是保持产业集群的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有的学者甚至就把产业集群称之为新企业的栖息地。硅谷和128公路在信息产业上的竞争结果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硅谷和公路存在着许多相似的地方,这两个地区都有美国最好的研究型大学。当地的企业家精神也都是很优秀的。今天这两个地区还有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库,充足的风险资本供应及促进新公司创立的良好的基础条件。但128公路以小型机为主导产业发展途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设法同以半导体为核心的硅谷进行竞争。半导体是信息产业的核心部件,应用领域极广,同时摩尔定律表明半导体行业的技术变化很快,它能持续不断地产生新的机会促进新的公司的产生。而小型机行业仅是整个计算机产业的一部分。从长远的角度看,小型机仅是把计算机提供给每个人的路程中的一部分。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硅谷就一直增长比较快,而128公路却在很长时间内却发展比较缓慢。

(二)全球化的市场

意大利的产业集群因其历史久远、文化的深厚而闻名于世,因此许多学者一直想把此因素归因于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条件,但想想历史文化同样长远深厚的水泥、制砖和啤酒等行业吧。为什么这些行业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呢?产业集群是企业在某个特定区域内高密度的聚集,它所产生的供给必然会远大于当地的需求,这自然要求其产品销往其他的地区,水泥、制砖和啤酒的运输成本都是很昂贵的,这就使得这些行业的企业大多成为了一个区域性企业,在某一个特定区域内由于市场规模的限制,必然没法形成大量同类企业集聚的现象。实际上伞、lIf伤g2的销售范用是非常广的.一个产业集群甚至可以在全球垄断相关产业,比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生产的打火机约占世界金属外壳打火机市场份额70%,在国内市场更占到了95%份额。

对于全球化市场绝不能把它理解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外在的、辅助性的条件,它是个核心条件,有时甚至是最重要的条件。义乌的小商品业集群发展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鸡毛换糖的文化及当地宽松的政策环境,使义乌的小商品业集群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倔起,但其很快面临各地小商品市场的挑战,小商品作为一种价值链较短的产品无法支持义乌的持久竞争优势。义乌及时对其价值链进行了调整,首先其联托运市场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形成了“买全国货,卖全国货”的局面,把产业集群的核心从小商品制造本身转移开来,避免了小商品制造价值链较短的缺陷。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义乌更是向信息化迅速进军,电子商埠初具雏形,使其同全球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保证义乌模式不易被其他地区模仿。不在全球市场中竞争的产业群是很难形成成熟的产业集群的,墨西哥曾经有很强大的制鞋产业群,但随着其严密保护市场的开放,原先的产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进口额在短短几年内增加了10倍。

(三)知识导向的区域

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文中指出自然桌赋、需求状况和相关及辅助产业的带动都能给一个区域带来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到底能不能长久呢?新英格兰地区优质的木材使得其生产的高尔夫器材称雄一时,纤维材料的兴起却使其迅速衰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国人对信息产业产品的巨大需求而带起来的中关村做贸易的一族,如今生存状况又如何呢?作为世界信息产业心脏的硅谷和128公路能生产个人计算机所需的最好的部件,为什么在个人计算机整机方面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呢?知识是所有问题的关键,没有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就不可能有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对自然孩赋的过分依赖在受到其他具有更好的自然桌赋地区的挑战或技术大的变迁面前只能是束手就擒。对需求的过分依赖,在这个需求多变的年代更加是不可靠。相关及辅助产业的优势也不一定能给某个产业带来必然的竞争优势,如果不能像戴尔一样的创新,硅谷和128公路就无法称雄个人计算机产业。

一些历史文化悠久社会资本雄厚的产业集群也不得不向知识低头。意大利的艾米利亚一罗马格纳地区以弹性专精见长的产业集群,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面对大企业也广泛采用弹性专精的生产方式的挑战,不得不在产品、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方面大量创新。英国斯多克地区的瓷器集群面对国外大量标准化、廉价的进口瓷器的冲击,不得不把其白坯生产转移到印度尼西亚等国,从而把精力集中在知识含量较高的后期生产上。

价值链较长的产品或服务为产业集群的存在打下了基础,全球化的市场打开了其生存的空间,知识导向又可以使集群获取持续性竞争优势,这三者相互支持构成了产业集群诞生的核心条件。当然仅有这三者并不能保证集群能够诞生,其实这三个条件的形成也需要其他因素的支持,虽然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必须的。一般而言,产业集群的形成还需要以下两个辅助条件。

(四)完善的辅助性机构

正如上面所讲的产业集群作为一个系统,需要辅助性机构来实现制度规范,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支持。硅谷作为一个完善的集群,其辅助性机构也是很完善的,它集聚了全球主要风险投资企业,同时它还有完善的商业银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经理人市场和职业咨询机构,这些辅助机构甚至本身还形成了自己的集群,比如在斯坦福大学附近就集聚着硅谷的主要风险投资企业。其他产业集群的成功也是同辅助性机构分不开的,比如台湾的工业技术研究院、128公路的MIT、英国的剑桥、意大利的一些商会等。

虽然辅助性机构有助于集群内的企业公平高效地开展合作与竞争,并进一步促进企业进行创新,但它并不能对产业集群的形成构成关键影响。有很多文献都把某个区域的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知识外溢及衍生看做是集群形成的重要条件,其实同世界上无以计数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比起来这只能解释为偶然现象,大学及一些国有研究机构的目标同企业是有根本差别的,它们很少涉足到高度依赖于市场需求的、从上游到下游的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128公路在二战前在大学及金融机构方面都比硅谷有着绝对优势却还是不能同硅谷竞争的原因。

(五)良好的社会资本

良好的社会资本也是学者们所强调的重点,因为它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信任,增强企业合作的意愿,减少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加快集群内知识的扩散和应用。采用社会资本理论来解释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是普特南,在其著作《让民主运作》一书中,普特南用社会资本理论解释了意大利传统工业社区如制鞋业社会资本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普特南把社会资本看做是一种类似于道德的一种经济资源。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诞生并且体现于民众交往网络之中,由于长期以来民众对本地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社会资本逐渐演进成一种能够使人们互相信赖并思思相报的经济资源,人们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相互合作。在意大利的产业集群中,供应商、制造商和经销商之间以亲缘地线等关系形成了紧密的纽带,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浙江温州人的特有的文化所形成的大营销网络也为当地的产业集群走向市场做出了重要贡献。硅谷由惠普公司所带来的自由、平等、鼓励创新和容忍失败的文化也被认为是其成功的一大要素。

产业集群形成的辅助条件其实并不止这两个,比如有时政府的政策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辅助性机构和社会资本是两个带有普遍性的辅助条件,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影响也较大。它们是产业集群诞生大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Image:产业集群形成条件.jpg

产业集群主要特征

产业集群不是众多企业的简单堆积,企业间的有机联系是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概括起来,产业集群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特定区域空间上的集聚。

产业集群是对应于一定的区域而言的,是经济活动的一种空间集聚现象,地理上的邻近不仅带来了运输成本的节约,还有企业间直接的交流、竞争以及实时信息的传递。如德国的钢铁生产集中在多特蒙德,刀具生产集中在佐林根,工具车床则集中在雷姆萨伊德。

(2)生产专门的产品。

产业集群聚集在一起要生产具体的产品,且地方优势明显,如诸暨大唐的袜业、河北清河的羊绒业、浙江嵊州的领带业等,不仅有专业的产品而且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形势。

(3)企业间分工。

单个集群企业内部一体化程度很低,大量的企业在集群中只做产品作业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如在浙江苍南县金乡镇标牌产业集群,设计、熔铝、写字、刻模、晒版、打捶、钻孔、镀黄、点漆、制针、打号、装配以及包装等十几道工序,全部由当地独立的企业或加工专业户来完成,而且每道工序产生的半成品都通过市场来交易,共有800多家独立企业参与分工协作。

(4)产业链的相对完整性。

产业集群是一个包含了某一产业从投入到产出以致流通的各种相关行为主体完备的经济组织系统,它们处于相同或是相近的产业链上,具有前后向或横向的产业联系。企业和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是决定集群效应和本质的主要特征,集群经济使同一产业内部分工更为精细化,使一家企业可以集中于该产业的某一道工序或某一种中间产品的生产。不但有生产性的企业,还有大量为生产提供辅助性服务的机构,如大学、研发机构、咨询公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利益共生体。

(5)众多企业形成复杂的网络关系。

企业数量足够多,竞争与合作并存。集群所在地存在着复杂稠密的社会网络关系,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发生着频繁的互动活动和知识交流,人们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渠道共享知识和创新。产业集群内部综合了市场和政府的功能,综合了技术创新和组织设计的因素,但是在整合力、竞争力、影响力上又超过了市场和政府。

产业集群的类型

按照集群的产业性质,可以将产业集群分为三种类型:

①传统产业集群。它以传统的手工业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部门为主,如发展纺织、服装、制鞋、家具和五金制品等行业,大量的中小企业在空间上相互集中,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市场组织网络。在这种产业集群内,劳动分工比较精细,专业化程度较高,市场组织网络发达。典型的例子是意大利的特色产业区、浙江陋州的领带集群等。

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它主要依托当地的科研力量,如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企业间相互密切合作,具有强烈的创新氛围。美国的硅谷和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③资本与技术结合型产业集群。如日本的大田、德国南部的巴登——符腾堡等。一般说来,由于存在着不确定性以及研发与生产的日益分离,高新技术企业比传统产业企业更倾向于集聚。据研究表明,在美国像电脑、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活动明显比传统产业要多,与此相对应,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更加倾向于以集群的形式存在。目前,世界各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国政府也往往对这种基于知识或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给予大力支持。

从产业组织结构看,大体可以把产业集群分为两种类型:即大中小企业共生型和小企业群生型。前者是不同规模企业形成的综合体,既有一些规模较大、创新和竞争能力较强、与外界关系较广的大企业,也有一大批进行专业化生产和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二者有机构成一个大中小企业共生互助、协调发展的产业群落。后者则是由众多的中小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和产业联系,共同形成一个互动互补、竞争力较强的有机的产业群落。目前,国内有许多学者把产业集群单纯理解为小产业集群。这是不够全面的他县不解会客观实际的。

产业集群的效应

产业集群对区域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资源集聚效应。

集群具有专业化的特征,其成员企业通常包括上游的零部件、机械和服务等专业供应商,下游的客商,向侧面延伸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或由于共同投入培训技能和技术而相联系的公司,以及专门的基础设施供应者。因此,同一个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能够使得厂商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能够招聘到更合适的员工,能够及时得到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信息,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这些都使群聚区内的企业能以更高的生产率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有利于其获得相对于群聚区域以外的企业更多的竞争优势。

(2)分工效应。

由于集群企业的联合需求可形成规模性、专业化的生产和服务,又为每个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外部规模经济。集群的企业可以通过分工的外部化而负责部分任务,节省生产成本,从而使生产更加专业化。例如,小小一个打火机,在浙江温州就集中了300多家规模生产企业和更多的配套企业,每一个细小的零部件都有专门的生产企业,有的企业甚至专注于生产某个零件的部分型号。

(3)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

空间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寻找成本以及合约的谈判成本与执行成本。集群内企业地理邻近,容易建立信誉机制和相互依赖关系,从而大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区内拥有专业化的人才库,还能吸引最优秀的人才,这就减少了雇佣专业人才方面的交易成本;集群内有大量的专业信息,个人关系及种种社区联系网络使信息流动很快,可以节省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还能享受供应商提供的辅助服务。因此,集群内企业之间保持一种充满活力和灵活性的正式与非正式关系,构成了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

(4)学习与创新效应。

企业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的其他企业;集聚对创新的贡献还在于同行业之间的非正式交流。此外,由于在产业集聚的地方工作,创业者能更容易地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受到启发建立新的企业。再加上产业集聚区域的进入障碍低于其他地区,所需要的设备、技术、投人品以及员工都能在区域内解决,因而开办新的企业要比其他地区容易得多。

(5)竞争与合作效应。

同行业企业的聚集,导致剧烈的竞争,为企业带来了竞争的压力,但是不断的比较也产生了不断的激励。竞争对手的存在,迫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改进产品及服务,追赶技术变革的浪潮。同时,激~烈的竞争和不断细化的分工也促使产业链上的企业之间加强了合作,产生协同效应,提高整体的效率和竞争力。

(6)品牌与广告效应。

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集群可以通过统一对外促销、规范品质标准、认同专项技术、推广共同商标、共享集群信誉等“集群效应”谋取单个中小企业很难具有的差异化优势。

(7)协同与溢出效应。

协同和溢出效应产生于集群内的企业之间,通过对诸如专业人才市场、专业性服务机构的共享,以及知识与技术的溢出与扩散,集群内每个企业既为外部经济性的供给者,更是外部经济性的受益者。圈而且,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性具有很强的隔离性,集群外部企业几乎难以成冒为此外部经济性获益者。

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对于该国或该地区资源禀赋结构(比较优势)和市场环境的反映和调整能力。同一产业相关的企业群居在一起,相互竞争和协作,对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创新因素的集群和竞争能力的放大。波特教授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从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

1、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一般说来,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这种新的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集群将比非集群更具有竞争力。集群加剧了竞争,竞争是产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对市场的争夺,还表现在合作上。

产业集群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地理集中性,即大量的相关产业相互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自强化机制将在集群内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在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这种合作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集体行动。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中小企业可以在培训、金融、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出口、分配等方面,实现高效的网络化的互动和合作,以克服其内部规模经济的劣势,从而能够与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抗衡。在产业集群内部,许多单个的、与大企业相比毫无竞争力的小企业一旦用发达的区域网络联系起来,其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就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而是一种比所有单个企业竞争力简单叠加起来更加具有优势的全新的集群竞争力。集群使得许多本来不具有市场生存能力的中小企业,由于参与到了集群里面,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还增强了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2、产业集群加强了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

在绝大部分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都是创新体系主体,因此,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和其他的非正式互动关系就成了知识转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因此,企业间合作的基础是信任而不是契约。没有企业之间和企业领导人之间的深刻信任,任何形式的契约都难达到合作的预期目标。集群的发展正好符合了这方面的要求,集群运行机制的基础便是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群内的企业因为地域的接近和领导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和惯例,彼此之间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从而减少机会主义倾向,降低合作的风险和成本。因此其合作的机会和成功的可能性无疑会大大增加。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创造的力量大于单个企业力量的简单总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因为他们不一定能搜寻到合作伙伴,即使搜寻到了,也要进行一番严格的考证。而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合作却有独特的优势。现代组织理论预言,产业内企业联合的形式很可能是未来的潮流,它将取代公司之间一对一的竞争,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者将走到一起,共同分享技能、资源,共担成本。

3、产业集群增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企业增长。

集群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率,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这种创新具体体现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许多方面。一般地讲,集群对创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 个方面:

(1)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由于存在着竞争压力和挑战,集群内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开发、包装、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 要。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的其他企业,因为这些企业通过实地参观访问和经常性的面对面交流,能够较快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术。在产业集群中,由于地理接近,企业间密切合作,可以面对面打交道,这样将有利于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由此形成知识的溢出效应,获取“学习经济”(Learning Economies),增强企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2)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产业集群与知识和技术扩散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自增强关系。在新经济时代,产业布局不再像工业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简单地聚集在一起,而是相互关联、高度专业化的产业有规律地聚集在一个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 群。集群内由于空间接近性和共同的产业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加强显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并通过隐性知识的快速流动进一步促进显性知识的流动与扩散。产业集群内由于同类企业较多,竞争压力激励着企业的技术创新,也迫使员工相互攀比,不断学习;企业间邻近,带来了现场参观、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种学习、竞争的区域环境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集群内领先的企业会主导产业技术发展方向,一旦某项核心技术获得创新性突破, 在集群区内各专业细分的企业很快会协同创新,相互支持,共同参与这种网络化的创新模式。 事实也已经证明,产业集群内知识和技术的扩散要明显快于非集群化的企业。

(3)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由于地理位置接近,相互之间进行频繁的交流就 成为可能,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交流,更能激发新思维、新方法的产生。由于存在着“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使集群内专业化小企业学习新技术变得容易和低成本。同时,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也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 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

集群对新企业的进入和企业增长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良好的创新氛围、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完善的地方配套体系,使集群在吸引新企业进入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地理集中性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鼓励产业新手的出现,也有利于现有企业的增长和规模扩张。在产业集群形成后,不仅吸引来的工厂会根植于本地,还会有很多新企业在本地繁殖和成长。因为集群内长期形成的完整产业链体系,促使企业在集群内“落地生根”,除非整个产业链出现转移,企业才会考虑迁 移到其他地区。

4、产业集群发挥了资源共享效应,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

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征,因此,产业关联企业及其支撑企业、相应辅助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都会在空间上相应集聚,形成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构成了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此外,集群的形成使政府更愿意投资于相关的教育、培训、检测和鉴定等公用设施;另外,这些设施的设立又明显地促进了集群内企业的发展。公共物品共享使资源在产业集群内具有更高的运用效率。随着产业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托的产业和产品不断走向世界,自然就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区域品牌。“区位品牌”即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如法国的香水、意大利的时装、瑞士的手表等。单个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然而企业通过集群,集群内企业的整体力 量,加大广告宣传的投入力度,利用群体效应,容易形成“区位品牌”,从而使每个企业都受益。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 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它是一种珍贵的无形资产。这种区域品牌是由企业共同的生产区位产生的,一旦形成之后,就可以为区内的所有企业所享受。因此,区域品牌同样具有外部效应。这种区域品牌效应,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外交往,开拓国内外市场,确定合适的销售价格,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 形象,为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区域品牌共享大大增强了集群内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的政策意义

产业集群的政策意义是:

①应将政府的工作重点从简单的给钱,转向更广的领域的扶持和服务;

②扶持集群比扶持几个简单的项目要复杂得多;

③使政策重点向促进产业网络、促进专业化、促进创新、促进集群、促进要素的整合转变。政策与产业集群的关系见下图。

Image:政策与产业集群的关系图.jpg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