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交往动机
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是个体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
交往动机的获得
关于交往动机的获得方式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交往倾向是先天遗传的神经模式,是一种本能行为。遗传的基本交往倾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远古时代,与其他食肉动物相比,人类是十分弱小的种族,需要大家集合在一起维护彼此的生命安全,保证种族的繁衍,因而具有交往倾向的个体便存活下来,并将这种倾向演化为一种可遗传的特性保留了下来。
另一种观点认为,交往行为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交往行为的学习有多种方式,条件反射和奖赏等都有可能加强交往倾向。例如,对交往行为持一种赞赏的态度,就会强化个体的交往行为。
交往动机的产生
人是社会的动物,交往是人类社会生存的一项重要活动,人们总会花大量的时间与他人相处,由此产生交往行为。在所有的交往行为中,有些是先天遗传的,有些是后天学习得来的,还有些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们为什么倾向于跟人在一起呢?有两种不同的观点。Schachter通过研究认为是为了排除恐惧才产生与人交往的动机。主试者通知被试者到实验室进行一次电击实验,告知一部分被试者电击将是极为痛苦的,而对其他被试者则告知电击只引起轻微刺痛。主试者预期知道强电击者比知道弱电击者更加恐惧。然后主试者宣布设备需要检修,实验推迟10分钟,让所有的被试者跟其他人一起等待。
结果发现:60%的高恐惧者选择了与他人一起等待;而在低恐惧者中只有1/3选择与他人一起等待。因此认为,恐惧使人们的交往倾向加强。Festinger(1954)则认为是社会比较过程促使人们交往,因为想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在某些情景中的感受与情绪体验是否合适,从而加强了交往动机。
实际上,即使人们能够自立生存时,也仍然会与他人维持良好的关系。人们之所以要保持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有如下几个原因。
1.合作
人类生活在一个大的社会网络系统中,与他人合作共处是社会文化价值所鼓励的东西。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生存是离不开与其他人的合作的。人不可能绝对孤独地、与世隔绝地生活,合作是人类基本的社会生存动机。这种合作式的交往多是以某一事件或活动为基础的,人们通过完成某一活动、处理某一事件而共同在一起,活动完成后,一些合作关系可能随即停止。但如果在通过合作之后建立了情感联系,就可进一步建立亲密的交往关系。
2.情谊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不仅局限于合作关系,还会因一些情感因素而喜欢与他人在一起。伙伴情谊也是人类交往的一种因素,它表现出几种形式,如夫妻感情、亲属亲情、邻里情谊、同学友情、同事情义等。平时在紧张工作之后,要好的同事一起去喝咖啡,轻松一下;过年时,亲戚互相走动。这种以情感因素为取向的交往,具有持久性、亲密性、少功利性的特点。
3.归属
人们总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被其他成员所认可。这种归属于某一团体的交往需求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儿童时代加入少先队、青年时代加入共青团等。我们也常常希望能归属到某些民间或非正式化团体,如班级中某些人构成的小集团,在工作中希望被某些人认定为“自己人”等。当归属到这些团体中去时,我们就会获得支持与依赖,具有了安全感。
交往动机的心理功能
一是表现为协调作用,即协调情感和协调动作,交往可以使相互心理得到某些满足,从交往的信息中自动调节自己的行为。
二是保健作用,通过交往,保持人与人的充分的思想情感的交流。保持实现沟通行为所必须的条件,是保证个人心理健康成长所必需的。
三是在形成和发展人的社会性心理中有着重要作用。人的社会性心理正是在同他人进行的相互交流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交往中的信息交流,就没有社会心理的产生。
引发交往动机的因素
其一,内在动力。包括需要、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其中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原动力;世界观决定人的品貌,决定人的交往态度和行为水平;信念是人们交往行为最有力、最复杂和最高尚的交往动机;理想是人们交往行为的推动力。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人们交往行为的内部原因。
其二,外界压力。包括他人的期望、要求、强迫、命令、激励、社会舆论、社会时尚、习惯势力等,是产生交往动机的外因。它有形无形地给人们施加一种压力,迫使人们不得不去参与交往。
其三,目标引力。就是通过设立一定的具体目标来刺激、诱导交往行为的发生。上述三个要素中,内在动力起决定性作用,外部压力起鞭策作用,目标引力起激励作用,三者共同发挥作用,构成人们的交往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