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J.J.Thomson
J.J.Thomson
1856年12月18日生于英国曼彻斯特郊区,父亲是苏格兰人,以卖书为业。汤姆森14岁进曼彻斯特欧文学院学习工程。
1876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毕业后,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在瑞利指导下进行电磁场理论的实验研究工作。
1884年,年仅28岁便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同年末,又继瑞利之后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教授。
1897年汤姆森提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正电荷均匀分布在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镶嵌在其中。
1906年,汤姆森由于在气体导电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0年8月30日汤姆森在剑桥逝世。
贡献/J.J.Thomson
(1)发现电子和建立原子模型。19世纪末,许多科学家都研究阴极射线。原因是对它的本质还没搞清。这么多的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为什么他们不能发现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颗粒呢?原因是,只要在阴极射线管内有一定的气体,当阴极射线通过时,这些气体就变成导体而使阴极射线受到屏蔽,令它不受电场或磁场的影晌。
1897年汤姆森把阴极射线管内抽到残留的气体很少,当阴极射线通过时把原来过多气体变成导体的屏蔽效应消除。他就可以看见阴极射线受到磁场(电场)的偏转。这表示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这样,汤姆森研究阴极射线实际就是研究带负电颗粒的远动。1899年汤姆森从电(磁)场的强度,颗粒运动的速度和偏转的角度,就可以测出电子的质量以及它所带的电荷。汤姆森得出结论是,他所发现的带负电的颗粒比最轻的原子都要轻一千倍,它是原子的组成元素。后来,科学家把它称为电子。由于电子带负电,为了解析原子的电中性。汤姆森提出,电子是分布在正电的海中的“葡萄干布丁”原子模型。
(2)同位素和质谱仪。1912年为了深入研究阴极射线的成分,汤姆森和他的助手把一束游离的氖阴极射线通过电场和磁场,并用感光版在回路上看它们的偏转。结果看到二个班点。这说明氖是由二种不同质量的原子所组成(氖-20和氖-22),即有二种同位素。这是常态元素存在同位素的第一个证据。
汤姆森从质量分离氖同位素的仪器就是第一台质谱仪。后来,由F.W..Aston 和A.J.Dempster 改进和发展成通用的方法。
(3)汤姆森对现代科学的贡献还有,他对后代的良好教育:他使他的七个研究助手和他的儿子都获得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