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马克卢普知识产业

关于马克卢普知识产业理论

弗里兹·马克卢普(Fritz Machlup)(1902.12-1983.3),奥地利裔美籍经济学家,早在50年代他就开始了对知识和知识产业的研究,1962年马克卢普在他的《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1962))一书中,在关于“生产知识产业及其职业”中正式提出“知识产业”(Knowledge industry)这一概念,并给出了知识产业的一般范畴和最早的分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对美国知识生产与分配的最早的测度体系,即马克卢普的信息经济测度范式。

马克卢普是西方最早对知识产业做出详细阐述的经济学家。明确对知识进行分类及进行生产和分配的分析;提出“知识是一项投资”;认为人力资本是资本要素之一,提出非物质非人力资本―“无形资本”及投资的问题,并预示“知识产业”的出现必然。其知识产业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知识的分类

马克卢普把知识分为五方面内容:

(1)实用知识:对于人们的工作、决策和行为有价值的知识。实用知识可以根据人们的行动再分为:专业知识;商业知识;劳动知识;政治知识;家庭知识;其他实用知识。

(2)学术知识:就是能够满足人们在学术创造上的好奇心的那部分知识。学术知识是教育自由主义,人文主义和科学知识,以及一般文化中的组成部分。

(3)闲谈与消遣知识;是满足人们在非学术性方面的好奇心,或者能够满足人们对轻松娱乐和感官刺激方面的欲望的那部分知识。这类知识常常包括本地的传闻,以及小说、故事、幽默、游戏等它们大多数是由于被动地放松“严肃的”事物而获得的知识,因而具有降低敏感性的趋向。

(4)精神知识:这类知识与上帝以及拯救灵魂的方式等宗教知识相联系。

(5)不需要的知识(多余的知识):这类知识不是人们有意识获取的知识,通常是由于偶然,或无意识地保留下来的知识。

马克卢普又从科学的与历史的、一般抽象的与特殊具体的、分析的与经验的、永恒的与暂时的角度,对知识类别进行分析。一般的说,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研究基本上就是对上述五个层次的知识,特别是前三类的知识的生产与分配问题进行分析。在1980年的研究中,马克卢普又从世俗知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知识、艺术知识、没有文字的知识(如视听艺术)的角度对知识进行解释,提出知识具有真实、美丽和优秀等性质。

马克卢普关于知识分类与性质的这些论述,为其“知识产业”理论寻找到广泛而全面的立足点,因为不将“知识”的范围确定下来,不能将知识范畴内的各个分支分辨出来,就难以谈得上严格意义上的知识产业研究。马克卢普对知识性质的分析和知识的分类,扩大了传统经济学“知识”概念的范畴,为重新确定国民生产总值的测度范围、逻辑地扩大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体系的范畴奠定基础。

知识存在的三种基本形式

马克卢普认为,科学本身就是一项典型的知识生产活动,科学生产的知识可以被看作是提高未来生产率的一种投资。从另一角度分析,科学知识又是作为社会生活的消费品之一而受到部分社会成员的偏好,人们对它进行投资是为了获取知识为己所消费,知识仍然是一项投资,它是作为社会中间产品而为人们所使用。

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这种经济意义使马克卢普看到,可以从知识角度重新对待社会投资及其所有的资本理论。马克卢普从各种形态的知识产品中区分出知识存在的三种基本形式:

(1)贮存于那些建立在成本巨大的研究与开发基础上的技术规范以及由此而专门地制造出来的物质性机器与工具中的知识。如计算机软件、飞机机体、雷达仪器等,这些知识可以称为凝固在物质形态中的人类智慧。

(2)贮存在那些接受过教育与培训的“知识传输者”和技术工人活动中的知识,即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构成知识贮存的第二中形式。

(3)贮存在那些既不属于物质机器,也不属于“知识传输者”和技术工人等个人身上,而是以某些特殊形式或社会规定的形式存在的知识,这些知识需要时间和劳动成本才能生产和普及,如有关一项新的生产加工工艺的发明,一项新的计算机软件等等,这些知识或者在专利形式下被一定的生产者占有而形成有限的技术垄断,或者以公共财物形式被任何企图利用它们谋取利益的个人或集团所使用。

他认为科学生产的知识既是提高未来生产率的一种投资,又是社会生活中对它进行消费的投资。重新确定了知识在社会中的经济意义,使人们从知识角度重新认识社会投资和资本理论,扩大了社会投资和资本理论的内涵。马克卢普的观点已被诸多的经济学家所认同。众所周知的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而这又可反过来增进知识的积累,人们可以通过创造更有效的生产组织方法以及产生出新的和改进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上述目的。知识投资可以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能力,并能将这些生产能力转化为新产品和新工艺。由于这些知识投资的特征是增加回报率,所以它们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

在一般资本理论中增加了人力资本的要素

马克卢普提出,与三种知识贮存形式相对应形成了资本的三种形式,而且所有资本理论都将涉及四个基本概念:耐久但可耗尽、有价值但可以折旧的资源储备;可增加资源储备的投资和积累;伴随资本和投资带来的服务与收益等的流动量;附加劳动所形成的附加价值。这样马克卢普为其资本的三种形式找到了逻辑上的依据,在一般资本理论中增加上人力资源的要素。按马克卢普的观点,物质的或具体的资本和人力资本固然都与知识因素有着密切联系,但只有非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才完全由知识构成。即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未必一定以知识活动或知识投资为基础,而非物质非人力资本则必须与一定的知识活动或知识投资相联系。这里,非物质非人力资本基本上是一种无形资本,它是教育、研究与开发等知识生产活动的产物。

区分知识贮存形态与资本的三个类别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分析利用它们带来的各种收益的流动。贮存在机器和类似物质形式中的知识是以这些机器或物质形式的事物的市场销售价格的交易收入形式,或以这些机器或物质形式的事物所创造的产品的销售收入的销售体现出对它们投资的回报;贮存在个人身上的知识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而获得的工资形式反映对它们的报酬;贮存在非物质非个人中的知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要素效率的收益,通过垄断利润或提高生产者实际收入的形式体现对它的报酬。

马克卢普称这种报酬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带来的收益。既然作为“无形的”资本形式的知识能够给人们带来收益,那么,就没有理由阻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参加者开展大规模的知识生产活动。当这些知识生产活动达到这样的程度,即人类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已经不可脱离知识资本而发展时,人们开始认识到在经济领域将知识生产的社会组织活动以“知识产业”概念加以概括而给予特别的对待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马克卢普对知识产业的划分

通过划分知识产业对国民信息经济的测度研究具有开创性:

1、划分了5类知识产业结构,并形成了相应的5种知识职业

马克卢普提出的“知识产业”由5大类30个产业构成,主要为:(1)教育、(2)研究与发展、(3)通信媒介、(4)信息设备、(5)信息服务。具体见如下表。

教育产业 研究与发展 通信媒介产业 信息设备产业 信息服务产业
家庭服务 印刷与出版 印刷业设备 专业服务
职业培训 摄影、录音 乐器 法律服务
宗教教育 基础研究 戏剧、音乐和电影 电影设备 工程建筑服务
军事服务教育 应用研究 广播、公共关系 电话和电报服务 医疗服务
中小学教育 发展 电话、电报和邮政 信号设备 会计
高等教育 服务 测量、观察和控制仪器 财政金融服务
商业与职业培训 会议 办公用的设备 银行业
政府教育计划 计算机 证券经纪人
公共图书馆 保险代理人
隐含的教育成本 批发商的知识服务
交通、书籍与衣料 政府活动

相对于知识产业结构而言的“知识职业”,就是指知识与分配的劳动行业或岗位。马克卢普将知识职业分为以下几类:

(1)教师(及其他辅助人员)职业;

(2)研究与发展职业(如科学家、研究人员);

(3)通讯媒介生产与操作职业(如演员、出版商);

(4)信息设备的生产与操作职业(如计算机工程师);

(5)信息服务职业(如银行家、证券经纪人)

马克卢普对知识产业划分的研究对波拉特乃至以后的信息经济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测度美国知识生产总值,建立了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范式

(1)马克卢普的研究采用了最终需求法,将各种最终需求当作测量知识产业规模的尺度,对美国1958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进行了测度。他突破了国民经济核算的习惯想法和做法,对许多指标做了修正,将调整后的国民收入账户形成了研究的数据来源,从而得出了1958年美国知识生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这个结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各分类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不同,从高到低依次为:教育、通讯媒介、信息服务、研究与发展和信息设备。知识产业中各分类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大小的顺序,对于分析国家经济发展与投资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2)马克卢普还计算出了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的收入来源比例:

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的收入①来源于消费者:41.3%②来源于企业:30.9%③来源于政府:27.8%。见下表。

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收入来源测度表

知识产业收入来源 价值(百万美元) 所占百分比
政府 37968 27.8
企业 42198 30.9
消费者 56270 41.3
总计 136436 100.0

这说明消费者是知识产业发展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其次为厂商企业,然后才是政府。美国知识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状况,对于发展知识产业的后来者在指定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马克卢普还发现,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知识产业生产的增长率是其他生产部门生产的平均增长率的2.5倍,据此,他预言美国知识产业生产的产值将接近或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50%,后来的事实证实了他的预测。

马克卢普知识产业理论的局限性

正如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尽管马克卢普对宏观信息经济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难免存在一些局限性。人们对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论也提出了种种质疑,特别有一些来自经济学界内部的批评,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马克卢普的知识概念范畴过于广泛,不利于对知识产业的准确测度

马克卢普关于知识的分类与性质的论述被某些经济学家作为随意扩大知识的经济意义的证据。的确,马克卢普的知识概念具有含糊性,知识概念的范畴过于广泛,不便于对知识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测度。他将许多没有列入常规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内的社会活动或准职业,列入了国民生产总值核算的做法,成为了马克卢普批评者反对其理论和方法的理由。

(二)有学者认为将教育,尤其是将大学教育划为知识产业范围不太合适

马克卢普将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也列入知识产业,使某些研究者感到不安。甚至某些大学教授和学生对马克卢普进行指控,说他将大学比作“知识工厂”破坏了大学自由和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传统。如今看来,教育产业的发展已经为更多的人们所接受,但在当时的情况下马克卢普的提法还是遭到了传统教育学家的质疑,这一点还有待于商榷。

(三)对信息经济测度主要为定性的研究,没有详尽的定量数据分析和测算过程

马克卢普对信息经济理论的宏观研究,主要是在定性的基础上做的研究。

没有用充分的数据和定量分析方法,而只依据定性的分析对知识产业进行测度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马克卢普曾得出一个总结性结论:1959年美国知识生产者已占总劳动人数的31.6%,如果将所有已达到工作年龄的全日制学生计算在内的话,这项比例将达到42.8%。但是,马克卢普在其研究中似乎不能确切地说明他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后来,在马克卢普基础上进行研究的波拉特等经济学家就更多采用了定量的分析方法对国民信息经济进行了较准确的测度。

马克卢普知识产业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卢普选择1956年和1958年为测度基准年,通过对美国1958年国民生产总值的调整测度得出:1958年美国知识生产总值为13,643,600万美元,大约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8.5%或29%;美国知识产业各分支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度由高至低依次为:教育、通讯媒介、信息服务、研究与开发、信息设备。可以认为,知识产业中各分支之间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大小的排序,对于分析国家经济发展结构与投资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马克卢普还计算出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的经费来源,说明消费者才是知识产业发展的最大支持者,其次是厂商企业,政府对知识产业的财政支持程度处于最末地位。显然,美国知识产业发展的这种财政支持状况及其结构,对于发展知识产业的后来者在制定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上具有参考价值。此外,马克卢普发现,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知识产业生产的增长率是其他生产部门生产的平均增长率的2.5倍,据此,马克卢普预言,在不久的将来美国知识生产的产值将接近或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50%。

马克卢普强调知识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观点早已得到美国政府和社会的认同,美国对科技的投入不断增加,研究与发展经费由40年代占政府预算支出的1%,增长到1965年的12.6%,1996年,研究与开发活动支出总额为1846.65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马克卢普关于知识生产的预言已经被美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所证实。根据美国商务部测算,早在80年代,科技进步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就已经达到50%以上。知识和科学技术在经济中的最大作用就是提高劳动效率,由于科技进步,美国无论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的生产效率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知识、信息就是第一财富,电脑大王、软件大王、媒体大王取代钢铁大王、石油大王、物业大王,成为全球首富,财富越来越向知识业、信息业汇集。这足以说明知识在经济收益中的作用,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业已经形成,并成为新时代的主导产业。

马克卢普关于知识产业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他的知识产业理论为进一步研究知识生产和科学技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的测度奠定初步基础,对重新认识知识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世界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为研究知识经济和知识产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Machlup, F.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2

黄顺基.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61-67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