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马光远[经济学家]
马光远马光远,男,1972年生于甘肃。1991年毕业于静宁一中,同年考上人民大学经济系,硕士读了法律专业研究生,后又考上成思危的金融学博士研究生,2006年毕业。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法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学术旨趣主要在资本市场、公共政策和主权财富基金,关注中国的制度转型和法治变迁。
北京律师,中国民主建国会经济委员会委员,并在中科院虚拟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多家公共研究机构从事资本市场、公共政策和公司治理等领域研究。
现为北京大学风险投资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经营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东方早报》等多家媒体的特约评论员和专栏作者。作为律师主要在上市公司收购、反垄断、公司治理和并购基金等领域,设计交易结构和中国法律的解释。企业收购兼并方向的律师身份使他在扮演经济学者角色时不必为稻粱谋,而且他远离开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工作岗位走上学术道路之后,也从不曾脱离过企业。
不愿意做一个书斋学者,而希望在“法律和经济之间”接触并熟悉中国公共政策和企业生存的真实生态。在各种重要的经济事件中,我们都可以听到他的声音。作为经济学者的理想是通过大量实际观察和思考,能够在公共政策方面,为中国的制度建设的改进做出长期努力。
学术影响/马光远[经济学家]
马光远作为国内知名的经济学者和著名财经评论员,马光远近些年来在宏观经济、产业政策、民间投资以及房地产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其对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演化逻辑的分析深入透彻,是国内最早对4万亿救市政策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发出预警的学者,对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一直坚持复苏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是中国经济界在该领域最为重要的声音之一。在民间投资和民间金融领域,他一直呼吁解除各种管制,为民间投资和民间金融松绑;在房地产领域,其客观中立的立场以及立足于制度建设的建议赢得了各界的尊重,对中国房地产政策有一定的学术影响。
主要观点/马光远[经济学家]
明确反对4万亿刺激政策
马光远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消息2008年11月9日发布后,反对最力者,是知名经济学家马光远,其在博客中公然批驳,“4万亿”程序严重不公——它是在公共政策决策过程失范和公共精神缺失的非民主状态下出笼,其践踏民主之腐败效应远多于救市效应。
马光远认为,11月10日,国家发改委会议决定安排四季度新增1000亿元中央政府投资工作后,令掌管投资大权的国家发改委门前更是“人头攒动”,交通堵塞。这说明,“4万亿”首先复辟和兴旺了“跑部钱进”的老腐败。而且,政府的大规模投资可能不仅无法治病,反而会导致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和经济结构的扭曲。
而更重要的是,评估公共政策是否良治的最重要标准,就是察看公共精神在该过程中占多大的优势。为何没有民众的讨论,没有人大的批准,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可以全权决定了如此巨额的公共支出?一个国务院的部门——国家发改委在全国人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尚未就上述方案进行公议和决断时,就可擅自安排在第四季度新增1000亿的政府资金?!“4万亿”如此没有制衡和约束,这和美国救市计划出台前复杂的博弈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和现代政治的基本理念何等背道而驰!也许形势确实危急,但任何人也无权借危急之名废弃起码的民主决策程序。如此一来,三十年改革的一点民主进展就全被复辟了。马光远希望在重大危机出现时,执政者首先要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因为,“无民声,则无民生”。
对中国宏观经济审慎乐观
过去30多年,中国成功复制了东亚诸国的投资拉动和出口替代战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起飞。然而,由于诸多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同时,城镇化和服务业的落后使得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停留在全球尚未完全完成工业化的阶段。由于缺乏现代要素,整个经济体的含金量不高,从而导致经济的“净利润”低,如果不寻找新的驱动战略,不寻找经济发展的新的路径,经济发展很可能陡然减速,只有主动寻求新的战略和路径,中国才能顺利实现跨越,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马光远先生指出,未来十年将是中国最重要的十年,机遇和挑战共存,中国经济增速将从快速增长进入正常增长的周期,经济增速将让位于产业升级。未来中国经济战略的基本要点是:抓住“创新驱动”这个新的引擎,以“扩大消费”为战略基点、以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两翼,以城镇化为抓手,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的服务业,告别传统发展模式,建立现代经济体系,经过10年到20年的努力,中国应该有理由相信建立真正的现代经济,实现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嬗变。
对房地产的看法
认为中国住房已经告别短缺时代,未来房价暴涨的概率为零。5年之内,房价会温和上涨,而5年之后,中国房地产将正式进入调整期。根据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到2012年底,中国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2.9平方米和37.1平方米,而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12年统计公报,到2012年年底,中国的城镇人口为71182万人,可以得出,官方统计在内的城镇住房存量面积为234亿多平,这也是不包含60多亿平小产权房的。按照这个数字,加上小产权房的面积,城镇存量房的面积差不多在300亿平,人均真正住房面积应该超过了35平米。而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在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35平方米之前,会保持较旺盛的住房需求,之后,城镇住房的绝对短缺时代将宣告结束,住房供应进入平稳阶段。如果按照目前人均35平来看,中国目前的城镇居民住房已经和接近德国、法国、日本(分别为:38平、37平、31平)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更具有指标意义的是,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在内,二手房的交易量已经超过了新房,这也意味着,中国的住房市场已经从增量住房市场正在迈入存量住房市场,而这也是住房告别短缺的一个极具说服力的指标。按照未来10年中国城镇化的步伐,每年的房地产投资只要保持15%的增速,新房竣工量只要达到5亿平,就完全可以满足城镇化新增人口的住房需求。
相关报道/马光远[经济学家]
马光远:坚持调控不是为“打倒”房地产
马光远财经评论员马光远11月29日在其专栏中写道,房地产调控的具体举措可以商榷和完善,但调控的方向和让房价合理回归的政策目标是完全正确的。房价的合理调整不仅有利于房地产自身健康发展,也会给中国经济带来莫大的契机。
马光远认为:“当前房地产调控的具体举措可以商榷和完善,但调控的方向和让房价合理回归的政策目标是完全正确的。如果在各种噪音的鼓噪下,又一次放松调控,则意味着房地产调控在中国基本可以宣告结束,因为无论是民众和开发商都不会再信任调控政策。”
马光远:明确房产税目的调整房地产税费
从改革的视角而言,通过对房地产领域现存的各种税费的规范和调整,在总体税负不改变的情况下增加多套住房持有环节的税收,减少或者取消交易环节的一些不合理的税费,通过设置合理的房地产税收体系给房市以明确的制度预期,以保房价稳定,并使之成为地方的主要税源,这个大方向没有任何问题。然而,问题的关键是,如果每一次对于房产税的讨论或者推行试点,都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房地产市场的兴衰和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作为风向标,则无疑使得房产税本身就具有极其明显的急功近利的目标。比如,对于房产税,地方政府会将其作为创收的新的增长点,民众会对房产税寄予遏制房价的厚望。这种急功近利的思维,不仅会误导民众预期,也会引发开发商等利益相关方的激烈的反对,最终会使得房产税的设计会陷入不伦不类,不明不白,说不清楚的尴尬境地。比如,公众对于房产税如何征收、征收对象、征收目的以及房产税与土地出让金的关系等等都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房产税的当务之急是回归“改革”的共识,摆脱“功利主义”制度思维的桎梏。本着完善中国房地产税收体系,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的目的,讨论中国房地产的基本制度设计问题。在此基础上,明确房产税的基本内涵、基本架构和设想,化解分歧和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