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饶毓泰
雕像
饶毓泰(1891.12.01 – 1968.10.16)又名俭如,字树人。江西临川钟岭人。现代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第一批院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教授。
父饶之麟,清朝举人、拔贡生,曾任七品京官户部主事。母余峨之。
[共和国六十周年之 抚州 记忆] |
饶毓泰 ,中国近代物理学, 奠基人 |
1891年,在原临川区钟岭街朱饶村诞生了一个男孩。他后来成了现代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第一批院士,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他就是——饶毓泰。 竭尽全力育英才
饶毓泰自幼天资聪颖。1911年,20岁的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现上海交大前身)。1912年回到故乡,执教于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次年,考取江西省公费留学,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1917年,获物理学硕士学位。随即又考入普林斯顿研究生院,从学于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康普顿教授。1922年,他从美国购置大量物理实验仪器回国,在南开大学创办了物理学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
饶毓泰在南开大学培养了一批人才。曾受教于饶毓泰,后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的有刘晋年、江泽涵、申又帐等人。有的优秀学生,后来在我国物理学界起了较大影响。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台湾“中央研究院”前院长吴大猷即一例。
饶毓泰原子光谱线
1933年9月,饶毓泰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和系主任,后兼任理学院院长。在北京大学,饶毓泰特别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开展实验研究工作。他把原北京大学理学院的一个小礼堂改为阶梯教室,建立了演示实验室,用以边讲课,边演示,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他还特别注意聘请教授到校任职,使得教师队伍阵容整齐,面貌一新。此时北京大学物理系不仅培养本科生,还招收研究生,开设了一系列研究 生课程。
1952年后,饶毓泰不再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的领导,但仍关心物理系的发展,特别是光学专门化的建设工作。这时他已年逾花甲,且体弱多病,医生只允许他半天工作。他除指导研究生外,还先后开设了原子光谱、光的电磁理论和气体导电基本过程等课程,为中青年教师和前来进修的教师提供了极大帮助。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当激光问世时,饶毓泰为使后辈赶上这一新发展,讲授了“光的相干性理论”和“光磁双共振”等反映科学新进展的课程。这时他已年逾古稀,不仅讲课,还认真编写讲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潜心科研结硕果
饶毓泰一生呕心沥血教书育人,也没有放弃一生钟爱的科学研究。
饶毓泰在普林斯顿大学师从康普顿教授研究气体导电过程,对低压汞弧的激发电压远小于汞的电离电势以及电弧的维持电压又远小于激发电压这一现象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获得了理论与实验相一致的明确结论。在20世纪20年代初,气体导电在国际上属于前沿性研究领域,他的研究工作对这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9年到1932年间,他在莱比锡大学波茨坦天文物理实验室,研究Rb和Cs原子光谱线的倒斯塔克效应时,观察到这2个元素主线系谱线的分裂和红移。20年代至30年代,正是对原子倒斯塔克效应进行深入研究的时期,用微扰理论处理和计算倒斯塔克效应是量子力学的重要应用之一,他的这项工作丰富了这个领域的实验数据,因此是很有意义的。
抗日战争前,饶毓泰积极购置和安装大型光谱仪器,建设了能自制仪器设备的金工车间。他亲自与吴大猷、沈寿春一起用拍摄喇曼光谱和测定谱线退偏振度的方法研究ClO3-、BrO3-、IO3-的结构,得出它们具有立体的金字塔形结构,而不是一般文献上所说的平面结构的结论(这篇论文于1937年2月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
1944年饶毓泰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分子红外光谱的实验研究,曾与尼尔森合作研究了C12O216和C13O216分子的振—转光谱,采用分辨率达0.07cm-1的棱镜—光栅分光光度计,把含不同碳同位素的两种CO2分子的ω3转动谱带同时清楚地记录下来。获得这一成果是很不容易的,这为研究含同位素的气体分子的振—转光谱提供了新的方法。他还用红外小阶梯光栅研究了丁二烯的吸收谱带。以上的研究成果均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上。
正直为人树风范 培养年轻科学家
饶毓泰十分关心年轻人,对他们多予鼓励和帮助。1927年,正在读大学二年级的吴大任对现代物理兴趣极浓,写了一篇《大宇中的高频率辐射线》的短文,登在学校理科学会的小报上。饶毓泰看到异常高兴,并重点培养他。饶毓泰对文科学生叶恭绍的帮助,更使人难以忘怀。叶恭绍青年时代就立志学医,1927年她考上燕京大学医预科不能去,当时,饶毓泰任理科主任,亲自帮她转科,实现了她学医的夙愿。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奉教育部令迁长沙合组临时大学。饶毓泰偕同夫人历经艰苦才抵长沙。11月,他随校到昆明执教,任西南联大物理系主任。饶毓泰在滇六年,勤于教学科研,留下了许多“师生谊、世罕有”之佳话。饶毓泰身体不好,住在离校很远的乡间,交通不便,他只能坐马车或步行到校上课或办公。为了扶植我国物理学的后起之秀黄昆,他设法腾出编制,聘其为助教,但从来不向别人谈起,表现出高尚的品格。
平津战役尚未打响,饶毓泰已看出国民党反动统治必然垮台,决心留在北平迎接解放,表现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知识分子的崇高气节。
新中国成立后,饶毓泰以实际行动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孜孜教研,淡泊其他。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已不再担任物理系的领导工作,但仍以花甲之年关心系里的发展,亲自参加光学专门化的建设工作。他甘为人梯,愿做“铺路石”的献身精神,永远留在人们心间。
饶毓泰关心国家大事,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解放初,缺少中译马列着作,他就买来德文版的《资本论》和英文版的《联共党史》学习。1955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相继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他经常带病到外地视察。饶毓泰生活俭朴,当时中科院给每个学部委员100元津贴,他坚决不收。他总是说自己做的事情不多,而组织上对自己照顾太多了。
饶毓泰为人正直,刚正不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严肃地指出,学术问题不能一概否定。由于遭到“四人帮”的迫害,于1968年10月16日含冤逝世。打倒“四人帮”后,饶毓泰昭雪平反的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邓小平等同志为饶毓泰送了花圈。
临川出才子,但多出文人骚客,真正能站在自然科学的尖端而放射出万丈光芒者,是少之又少,而饶毓泰是其一。饶毓泰,你是临川的骄傲!你是380万抚州人的骄傲!抚州市委、市政府对建设饶毓泰纪念馆工作极为重视,并已纳入临川名人园规划建设范围。
饶毓泰的后人期待着!抚州人民期待着!
人物年表/饶毓泰
饶毓泰
1891年12月1日生于江西省临川。
1913—1922年留学美国。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18),后获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2)。
1922—1929年任南开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
1929—1932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波茨坦大学天文物理实验室从事光谱学研究。
1932—1933年任北平研究院研究员。
1933—1968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1933—1952)并兼任理学院院长(1936—1949)。
1937—1944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
1944—1947年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和俄亥俄大学从事分子红外光谱的实验研究。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院士)。
1968年10月16日逝世于北京。
科研生涯/饶毓泰
创办南开物理系
饶毓泰,字树人。1891年12月1日生于江西省临川。幼年随叔父和舅父学习四书和经史。8岁后在北京、上海就学,1910年毕业于上海南洋中学。1912年曾任江西临汝中学英语教师半年,旋即考取江西省官费,于1913年2月到美国留学,初入加州大学,后转入芝加哥大学,1917年冬获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1918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后转入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1921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1922年6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回国,创办南开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兼系主任,直至1929年8月。
1929年,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奖助金,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波茨坦天文物理实验室进修,从事原子光谱线的倒斯塔克效应的研究。
为国贡献物理学
1932年回国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一年后即到北京大学任物理系主任。自1935年起兼任理学院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辗转跋涉,历尽艰苦,先到湖南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前身)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物理系主任。1944年,他休假到美国,与A.H.尼尔森(Nielsen)等合作进行分子光谱研究。1947年初回国,继续担任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和物理系主任等职务,并开设多门课程。
北平解放前夕,他拒绝南下,决定留任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实际行动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研究气体导电
饶毓泰在普林斯顿大学师从K.T.康普顿(Compton)教授研究气体导电过程,对低压汞弧的激发电压远小于汞的电离电势以及电弧的维持电压又远小于激发电压这一现象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获得了理论与实验相一致的明确结论。在20世纪20年代初,气体导电在国际上属于前沿性研究领域,他的研究工作对这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倒斯塔克效应
1929年到1932年间,他在莱比锡大学波茨坦天文物理实验室,研究Rb和Cs原子光谱线的倒斯塔克效应时,观察到这2个元素主线系谱线的分裂和红移。20年代至30年代,正是对原子倒斯塔克效应进行深入研究的时期,用微扰理论处理和计算倒斯塔克效应是量子力学的重要应用之一,他的这项工作丰富了这个领域的实验数据,因此是很有意义的。
其他多项研究
抗日战争前,饶毓泰积极购置和安装大型光谱仪器(色散较大的Steinheil型摄谱仪以及分辨率高达180000的8米凹面光栅),建设了能自制仪器设备的金工车间。在他的领导下,北京大学物理系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在分子光谱理论和光谱学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他亲自与吴大猷、沈寿春一起用拍摄喇曼光谱和测定谱线退偏振度的方法研究ClO3-、BrO3-、IO3-的结构,得出它们具有立体的金字塔形结构,而不是一般文献上所说的平面结构的结论(这篇论文于1937年2月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
1944年饶毓泰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分子红外光谱的实验研究,曾与尼尔森合作研究了C12O216和C13O216分子的振-转光谱,采用分辨率达0.07cm-1的棱镜-光栅分光光度计,把含不同碳同位素的两种CO2分子的ω3转动谱带同时清楚地记录下来。获得这一成果是很不容易的,这为研究含同位素的气体分子的振-转光谱提供了新的方法。他还用红外小阶梯光栅研究了丁二烯的吸收谱带。以上的研究成果均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上。
饶毓泰基础光学奖/饶毓泰
光学将评审现场
饶毓泰基础光学奖于1991年饶毓泰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在 北京大学创立。
该奖用以奖励在国内从事基础光学研究工作并做出突出成就且年龄不超过35周岁的青年科学工作者,旨在鼓励青年科研人员攀登科学高峰,献身我国光学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