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预算杠杆
预算杠杆是以国家预算形式,利用集中性的财政分配活动,对宏观经济活动进行调控的手段。它是通过预算收支活动、预算收支数量及结构的变化和预算体制来实现其调控功能的。
预算杠杆的特点
1.权威性。国家预算是按照立法程序,经过立法机关批准成立的,具有法律的效力。预算一经公布,必须贯彻执行,预算指标也不允许任意调整变化,各预算执行单位必须完成预算规定的任务。因此,预算杠杆具有权威性,被调控对象没有选择的余地。
2.直接性。国家预算是国家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预算杠杆是国家运用集中性的财力,直接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方向和速度,直接体现了政府的意志和调控目标。
3.综合性。国家预算收支数量大,活动范围宽、覆盖面广,又对其它分配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预算杠杆的调控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性。
预算杠杆的作用
1.调控经济发展的规模及增长速度。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增加投入。这种资金投入,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投资主体单一化,主要是来源于国家预算投入。在市场经济中,投资主体多元化,但国家预算投入依然是主要的投资来源,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国有企业、基础产业、公用事业的发展,主要是靠国家预算投资。预算集中的资金多,用于经济建设的投资增加,经济发展规模就会不断扩大,增长速度也会不断加快。因此,预算杠杆起着直接调控经济发展规模及增长速度的作用。
2.调节社会总供求。国家预算收支是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果,预算收入等于国家取得了一部分社会产品的供给权,预算支出则形成了对社会产品的需求。因此,预算收支规模的收缩和扩张,可以有效地调控社会总供求。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通过紧缩预算政策,收缩预算收支规模,就可以降低社会总需求;而当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则通过扩张财政政策,扩大预算收支规模,刺激社会总需求的扩张。虽然预算收支并非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全部,但由于国家预算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及预算分配对其他分配的制约,就使预算杠杆在社会总供求的调控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其效果也就更为显著。
3.调控经济比例关系。国家预算分配,不仅是对生产成果进行分配,更主要的是对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主要比例关系,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不同社会阶层的收入水平等,都可以通过预算收支规模、结构的调整而改变。对那些需要限制的经济行为、经济部门、高收入阶层,可以通过增加收入上交,减少支出拨款的办法加以限制;对那些需要鼓励的则可以通过增加支出拨款,减少收入上交的办法促其加速发展。因此,预算杠杆对经济比例关系的调控,最为直接,效果最为明显。
预算杠杆对贸易调控的表现
预算杠杆对于贸易运行的调控主要表现为:当商品市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国家便增大预算支出,削减预算收入(例如增加社会集团购买力,降低税收征管力度和税率),以缓解商品市场的供求矛盾;当商品市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国家便削减预算支出,增大预算收入(例如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强化税收征管力度和提高税率),以此缓解商品市场的供求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