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序编码法的概述
顺序编码法是指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对业务对象按序编码的编码方法,顺序编码是编码设计的基本技术。
假设前一个业务对象的编码为X…X(注:X为编码字符),那么下一个业务对象的顺序编码就是X…X±n。+n表示增序编码,-n表示降序编码。如果n>1,就采用了跳码技术,腾出±1、±2、……、±(n-1)n-1个编码空间给其他业务对象编码。
顺序编码一般是定长编码。适用于对实体数目较少的基础业务对象进行编码,比如部门;是最简单的编码方法;业务对象较多时,容易对同一个基础业务对象实体重复编码的情形。
顺序编码法的主要优点
顺序编码法的主要优点是:①编码简单,代码的点位少,容易设计;②便于利用代码对编码对象进行控制和管理。由于每个编码对象都有一个确定的代码,而各个代码之间没有间隙,因此便于对编码对象进行控制。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如合同号、支票,发货票、领料单号和其它许多单据。常采用这种事先按顺序编号的方法,以便于对这些单据进行控制和管理。
顺序编码法的主要缺点
这种编码方法存在如下缺点,①增删代码不太灵活。由于编码对象是按数字的自然顺序连续编号的,代码之间没有间隙,设计好的代码没有弹性,因此,要增加代码时,只能放在末尾,而删险代码则会造成码的间断性;②不便于分类。由于这种编码的方法缺乏逻辑基础,码的本身不能说明数据的任何特征,不能作为分类的标志,机器处理比较困难,这种编码方法在处理对象(编码对象)比较少,其内容在较长期间内不变动的情况下才适用。它一般经常与其后编码方法组合使用,作为其它码分类中细分类的一种辅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