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雒建斌
雒建斌,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国际摩擦学学会副主席、IFToMM摩擦学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主任委员。曾担任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国家基金委优秀群体项目负责人。199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获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资助,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简历/雒建斌
1982.8,东北大学,塑性加工,本科毕业;
1982.8~1985.9,西安电缆厂;
1988.6,北京科技大学,工学硕士;
1988.4~1991.9,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994.3,清华大学,工学博士。
1996年,副教授;
1999年,教授;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
研究方向/雒建斌
主要研究方向为:薄膜润滑,纳米技术在计算机磁盘系统应用研究,表面与界面纳米技术与理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8),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1),国家发明奖三等奖(1996),省部级奖7项。共发表论文230余篇,其中SCI收录12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1部,在国际会议作特邀报告14次,其中大会主题报告8次。
学术成绩/雒建斌
负责1项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清华方),2项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际合作项目和多项其它基金及委托项目。
1.研制出NGY-2型纳米级润滑膜厚度测量仪,并成功地为国内多家科研单位,美、德公司,香港城市大学等进行了测试或售货,获发明奖。
2.开展纳米润滑研究,获得一下成果:
(1)提出了填补弹流润滑与边界润滑之间空白的新型润滑状态——薄膜润滑。
(2)建立了薄膜润滑的物理模型,弹流润滑与薄膜润滑间的转化关系以及膜厚与影响因子的关系;
(3)观察到纳米级润滑膜的时间效应现象,并给予了科学地解释;
(4)确立了纳米级润滑膜的失效条件。
3.开展了表面纳米级固体膜、分子膜的制备和特性研究,研究了OTS自组装膜在微观和亚微观条件下的摩擦学特性。
上述成果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4项;发表论文95篇,其中科学评论ISR收录1篇,SCI刊物14篇(已收录10篇,4篇待收录),EI收录23篇。共引用167篇次(他引108),SCI引用40次(他引21次)。
工作设想/雒建斌
研究方向:微机构表面与界面的力学和摩擦学性能研究
目前在微机电系统(MEMS)中,一般构件是在硅表面加工成型。其面积与体积之比很大,因此,表面力的作用非常重要。常由于粘着力过大而使微构件在制作过程损坏,摩擦力过大而导致微机构难以运转。因此,粘着力、摩擦力已成为微机构制作和使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项目主要研究微构件表面固体改性膜,超低摩擦自组装膜和适应于纳米间隙的微流体润滑膜;并通过固-液界面的力学和物理化学研究,建立基体、固体改性膜和表面润滑膜间的匹配关系,为解决微机构的摩擦学问题奠定基础。另外,开发微力矩测量技术,研究微机构的力学性能。
研究工作条件/雒建斌
申请者所在的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具有先进的纳米级润滑膜厚度测量仪,原子力显微镜,纳米硬度计,表面力仪,L-B膜制备仪,离子束辅助沉积设备等。为实验研究提供了基础,另外,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的微纳米技术研究中心可提供微构件的加工 。